悄然之间,这两年社会的财富结构发生了变化,而最先感受到这种变化的是金融部门。
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各大银行公布了他们的中报数据。这些数据让人们窥探到了社会财富变动的一些秘密。
根据已经公布的中报数据,国内大行的私行管理资产规模大幅增长,最典型是农、中、建、交四大行。
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四大国有银行的私行客户数量在今年上半年达到了86.4万户,比今年年初多了8.34万户,增速高达11%。四大行私行资产管理规模加起来达到了11.47万亿。这意味着四大行私行户均资产超过了1300万。
事实上,近几年国有大行的私行户数增速相较于前几年依然是保持着较高的增速。我统计了6大国有大行近5年的私行户数增速。数据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如邮储去年和今年的私行户数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长。
大家关注的宇宙行工行,近几年私行户数增长很稳定。截止到去年年底工行的私行客户户数为28.9万户,在所有大行的私行客户数量中稳居第一。而今年上半年工行索性在中报里抹去了私行的数据,引发了大众无限遐想。
国有大行私行客户数量猛增,与大家这几年对于经济的实际体感是相悖的。
究竟是哪些群体正在成为当下经济结构中迅速崛起的新富阶层?
工行在中报里的表述告诉了我们答案。
“在私人银行业务方面,支持科技强国,围绕科学家需求打造综合服务生态,加快科学家客群服务由点及面推广,助力“科技—产业—金融”转化。”
工行设立了科学家加油站。给科研人才和科技企业提供信贷、到金融服务,再到资产管理,科学家家族信托服务等打造了一个完善的服务生态。
邮储银行去年就在科学家方向上发力,中行、农行,建行,甚至一些地方性的银行,争先恐后的和本地科研人才和科技企业建立联系,并提供金融服务。
如苏州银行,在今年苏州青年科学家名单揭晓之后,就迅速走访了名单上的青年科学家。
如浙商银行,在科技企业缺乏抵押担保资产时,通过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等软信息来给企业授信。
不管是国有大行,还是地方银行,都在朝科技金融上发力。对于私行客户的画像,从传统的民营企业家正在向硬科技企业家方向转变。
这是银行对于当下社会新富阶层变化的敏锐观察。科技人才确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致富。
今年胡润公布的全球富豪排行榜,梁文锋凭借着Deepseek,以330亿人民币的身价第一次登上全球富豪排行榜。
而中国国内财富增长最快的前3名富豪全部来自科技领域。第一名是雷军,凭借着小米汽车和手机,一年时间身价涨了1200亿人民币。第二名是宁德时代的老板曾毓群,一年时间财富增长了1000亿人民币,第三名寒武纪的老板陈天石,一年时间财富增长720亿。
值得一提的是,胡润公布榜单时,寒武纪还不是寒王,陈天石上榜的财富总额是870亿。而到了今年8月底,随着寒武纪的股价暴涨,陈天石的身价到现在已经增至1588亿人民币。短短几个月财富翻倍。这就是科技造富的速度。
感受类似造富速度的还有影石创新的刘靖康。今年6月影石创新在科创板上市,上市之后股价一路飙升,到现在市值高达1355亿,而刘靖康身价也飙升200多亿,成了90后新首富。
这就是AI时代科技造富的速度。这种造富速度远超当年的房地产和互联网,房地产造富至少需要十来年的拿地布局,互联网需要几年的沉淀和扩张,而AI时代可能只需要一两年,甚至几个月,就能在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身价不菲的富豪。
目前凭借科技致富的主要是两类人群。
一类是科技企业的企业家群体。
还有一类是持有期权的科技大厂员工。
之所以能够快速致富,得益于AI大爆发之下,国家动用各种资源对于科技企业和人才不遗余力的支持。
这种支持是多维度的。尤其是在科创企业上市方面,国家在政策和制度上大开绿灯。
如港股去年优化了IPO审批流程,今年5月又推出科企专线,帮助科技企业上市,并且对科技企业上市的申请进行保密。
现在国内一众新星企业都在冲刺IPO,比如宇树科技计划在10-12月提交上市文件,AI独角兽稀宇科技正在筹备港股IPO。
除了科创企业上市的助力,国家和地方都在出钱扶持科技企业。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命运,既要看个人奋斗,更要看历史进程。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致上经历过四次致富浪潮。
第一次的致富浪潮是80年代的个体户。那个时期如果你脑子活,凭借着摆摊,倒买倒卖,开小饭店就能够发家致富。
第二次的致富浪潮是90年代的下海,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知名企业家都是在90年代下海开公司,后面把公司越做越大。
第三次的致富浪潮是2001年之后的房地产。2001年之后,不管你是从事房地产行业,还是买了几套房,到现在即使房价下跌,你也获得了几十倍甚至百倍的收益。
第四次的致富浪潮就是2008年之后的互联网浪潮,不管是互联网创业,还是在互联网大厂上班,基本上都能够实现中产及以上的阶层跃迁。
而现在,我们正站在我国第五次致富浪潮的起点之上,毫无疑问是AI。
只要你干跟AI相关的事,你都可能赚到钱,即使你不从事科技行业,但也可以关注科技类的股票基金之类。
不过短期这一波科技股涨太多了,需要有一个深度调整。
可以参考美国七巨头,这些年在股票市场表现最好的就是这些龙头科技企业。未来中国也一样。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