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阿里放手,为什么这些企业反而活得更好?

2025-09-29
文章转载自"北大纵横"

作者 |  华祥名财经矩阵@
来源 |  华祥名
2675字 阅读时间5分钟


紧握流沙,放手成路。有时候,放手比紧握需要更大的智慧而资本放手不是终点,或许是企业找回自身节奏的开始。



8月底,翱捷科技披露一则股东减持计划,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里网络)计划减持不超过3%。

8月6日至11日,杭州阿里巴巴泽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共减持了三江购物(601116.SH)2%的股份,减持总金额为1.12亿元。

经不完全统计,“阿里系”今年在A股市场减持行动已经超10起。这一方面反映阿里收缩非主业投资、聚焦电商与科技的战略意图,而回顾阿里近年减持记录,也会发现一个现象:

被减持企业往往在“分手”后焕发新生。

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在阿里退出后扭亏为盈,2025财年实现净利润3.86亿元,而上一财年还亏损16亿元。新华都在阿里减持期间营收利润双增长,2024年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30.18%。

阿里放手,为什么这些企业反而活得更好呢?

  

1做减法,阿里战略大调整

阿里巴巴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战略转型。2025年以来,“阿里系”在A股市场公开的减持行动已达十余起,套现规模超过200亿元。

从红星美凯龙到圆通速递,从翱捷科技到万达电影,从三江购物到新华都,从大润发到苏宁易购,阿里的减持名单覆盖多个行业。

2025年1月,阿里以最高123亿元人民币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权;4月,阿里系减持三江购物2%股份;6月,减持圆通速递2%股份套现8.47亿元;9月,苏宁易购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杭州灏月拟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2.85%。

这套“组合拳”背后,是阿里巴巴CEO吴泳铭提出的聚焦核心战略。阿里巴巴正从“大而全”的投资布局转向“精而专”的业务聚焦,将资源集中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核心领域。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学会做减法。”一位长期观察阿里战略的分析师表示:“阿里的减持不是简单的套现行为,而是其整体战略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阿里而言,减持非核心资产是战略必然;对被投企业,这却可能是一次重新掌握命运的机会。


2褪去光环,企业重获新生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句朴素的道理,正在这些企业的实践中得到生动诠释。从被动跟随到主动探索,从依赖输血到自我造血,这场由资本退出引发的转型故事,正在重塑中国零售业的竞争格局。

高鑫零售的转变最具说服力。阿里完全退出后,高鑫零售2025财年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实现净利润3.8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实现扭亏的背后,是高鑫零售回归零售本质的一系列举措:优化门店员工结构、关闭长期亏损门店、收缩非核心供应链业务。新任CEO沈辉推出“价格竞争力策略”,大力发展面积为1500-3000平方米的中型超市大润发Super。

2025财年,33家大润发Super门店实现同店增长8%,整体贡献现金流为正。曾被阿里寄予厚望的淘菜菜及天猫共享库存业务被收缩,企业重心回归到门店运营和商品力提升。

另一家企业新华都同样表现出色。在阿里减持期间,新华都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6.76亿元,同比增长30.18%;归母净利润2.6亿元,同比增长29.61%。

即便在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新华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大幅增长442.22%至8.04亿元,显示出经营质量的明显提升。

“这些企业的业绩改善不是偶然。”一位零售行业分析师指出,“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在资本退出后,重新掌握了发展的自主权。”

这些企业的业绩好转,也印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阿里减持并非是企业命运的终结点,而可能是一个新的起点。当这些企业摆脱对巨头的依赖,反而可能走出更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3独立自主,企业找回自身节奏

阿里减持,为何反而成为这些企业发展的转机?

首先,减持后,企业自主权大幅提升。

以高鑫零售为例,阿里退出后,管理层可以更加自由地制定符合传统零售业特点的发展战略,不再需要迎合互联网巨头的战略布局。

高鑫零售旗下大润发重新打造自有品牌“大拇指超省系列”,推出低至9.9元的洗发水、2元的卫生护垫等低价商品。同时,高鑫零售还积极与抖音等平台合作,推出团购活动以拉动门店客流和客单价。

其次,这些企业更加聚焦主业。高鑫零售关闭长期亏损门店,收缩淘菜菜及天猫共享库存业务等非核心供应链业务。虽然这导致收入有所下降,但公司盈利能力反而得到提升。

一些企业被减持后,不再被裹挟于平台的生态化战略中,而是可以集中资源于核心业务。

比如被阿里减持后新华都则更加聚焦区域市场和主营业务,提升运营效率。而红星美凯龙在阿里减持的同时,也不得不更加自主地寻求聚焦主业的突围之路,直到现在有了新的转机。

第三,组织架构更精简。高鑫零售通过优化门店员工用人结构和模式,销售及营销方面的人事开支减少9.81亿元,行政费用也同比下降了24%。高鑫零售发布扭亏为盈财报后,股价一度大涨11%,显示市场对其独立发展的认可。

商业世界的智慧往往朴素:紧握流沙,放手成路。 当财报中的数据亮点与企业管理者的切身感受形成共振时,这一哲理便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成本的集约和效率的跃升是明证,而那句“现在全靠自己,反而激发出团队的战斗力”的心声,则是企业自我觉醒的宣言。这并非简单的资本退出,而是一场关于独立与成长的启蒙。

编后语:理性看待资本与实业的关系

阿里的减持,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塞翁失马”。故事的核心,关乎独立与成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失去靠山,才能发现自己就是一座山。资本的适度远离,不是爱的消逝,而是另一种更深沉的成全——给你空间,成为你自己。

资本从来不是万能的救世主。它像一剂强心针,能解一时之渴,却难育长久之根。阿里麾下的大润发,营收从881亿滑落至715亿的经历便是明证——外来的互联网基因,未必能激活传统零售的身体。

相反,当资本后退一步,给予企业呼吸的空间,真正的生命力才开始萌发。不再是被人搀扶,而是自己学会奔跑。它们反而爆发出惊人的求生欲:砍掉冗余、聚焦主业、深耕区域……动作变得果断而清晰,一切决策回归生意最基本的逻辑:效率和成本。

市场的眼睛是雪亮的。当高鑫零售扭亏为盈的消息传出,股价应声大涨11%。这涨起来的,不仅是股价,更是市场对一家企业“独立人格”的重新定价。

这段经历揭示了一个朴素却深刻的道理:资本的退出,不一定是悲剧的开始,反而可能是一面镜子,让企业看清自己真正的模样——依赖,是成长的陷阱;独立,才是强大的基石。

最终,健康的资本与实业关系,应如良师益友:适时扶持,更懂放手。企业的伟大征程,终究要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各位读者朋友,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还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请记得给北大纵横公众号设置星标。图片

点击左下方公众号“北大纵横”→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