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71字 | 4分钟阅读

进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期,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保障经济安全、促进科技创新、稳定就业民生和推动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围绕“价值创造”“提质增效”持续提出一系列顶层要求——重点提出要提升“增加值、功能价值、经济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品牌价值”——即所谓的“五个价值”,并以“一利五率”经营指标体系强化考核导向,推动国有企业在稳中求进、以质取胜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围绕上述顶层要求,在这一顶层战略框架下,结合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国际化等时代热点,国有企业改革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与系统挑战。
从顶层逻辑看,国资监管的内核正从“规模与控制”向“价值创造与高质量回报”转向:一方面通过“五个价值”明确国有资本应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与战略预期;另一方面通过“一利五率”等指标促进资本使用效率、现金流安全与研发投入,补齐长期制约国企竞争力的短板。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与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决定未来竞争力和价值创造的关键领域。只有把握技术变革趋势并加速国际化布局,国企才能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保持主动。
在改革深化的背景下,当前国有企业普遍面临以下四方面的结构性难题:
价值创造能力与效率不足。部分国有企业仍存在重资产、低ROE、现金流压力大等问题,难以与创新型民营企业相抗衡。
创新体系不够开放与敏捷。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链条不够顺畅,产学研协同深度不足,原创技术供给能力需强化。
组织与治理机制与新时代要求脱节。决策流程、激励机制、风险承担与退出机制需改革以适配高节奏科技创新和国际化经营。
国际化竞争与合规风险并存。走出去过程中存在对外投资和海外运营的合规、政治与商业风险,需要更精细的风险防控体系。
要破解这些深层次难题,国有企业需在新时代改革进程中系统谋划,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制度创新为支撑,以风险防控为底线,推动形成可持续的现代化治理与发展体系。
1、四个“着力”
着力把“价值创造”作为第一导向。以“五个价值”为绩效与战略编制的主线,把提高增加值、功能价值、经济增加值、战略新兴产业比重与品牌价值,作为年度战略目标与中长期考核的重要维度。推动“一企一策”将宏观政策目标具体化成企业可执行的价值提升路径。
着力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把研发投入、前瞻性基础研究与产业化能力作为核心投入项,形成“基础研究→中试验证→产业化落地”的闭环。对标国家在人工智能标准化、产业应用指引的安排,构建可控、可信赖的技术路线与合规框架。
着力以数字化与AI改造管理与生产。推动国企在财务、供应链、项目管理、安全生产等环节应用AI与数智化工具,实现成本可视、风险可控、决策可评估,进而提升ROE与营业现金比率等关键指标,直接对接“一利五率”考核导向。
着力推动国际化与开放合作。坚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在海外产业链高端环节、技术并购与品牌输出上的投入,发挥国企资源整合与工程能力优势,推动国产品牌与“走出去”能力双向提升。
2、两个“支撑”:
以制度创新为根本动力、以监管防控为安全底线为两大支撑。
一是制度创新支撑——以体制机制变革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推动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深层次变革,根本在于构建与现代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只有从制度创新上破除体制障碍,才能真正释放国有企业的内生动力与创造活力。国务院国资委2025年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指出,要高起点谋划新一轮改革,构建符合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国企制度。这标志着国企改革已从“改什么”“怎么改”,进入“改得深”“改得实”“改得稳”的新阶段。
要系统推进公司治理、薪酬激励、人员流动、退出机制与混合所有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在公司治理上,完善董事会建设,强化外部董事履职能力,推动党委领导作用与市场化经营机制深度融合;在激励机制上,探索与企业价值创造、创新贡献、绩效成果挂钩的中长期激励体系;在退出机制上,畅通国有资本有序流动通道,加快低效资产与落后产能的市场化退出;在混改方面,坚持“能改则改、应混尽混”,引入科技型、战略型社会资本,共建共享创新生态,提升整体效率与活力。
二是监管与风险防控支撑——以科学监管护航高质量发展。改革越深入,风险越复杂。要构建“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问效”的全周期监管体系,形成覆盖财务、合规、技术与数据安全的集团化监控平台。在财务监管上,要强化司库管理和资金集中调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与风险识别能力;在合规管理上,要建立覆盖国内外业务的合规管理体系,健全重大投资、采购、境外经营等重点领域的合规审查机制,防范系统性风险;在技术与数据监管上,要围绕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应用,加强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与算法伦理的全流程管理,确保科技创新在安全可控的轨道上运行;同时,要完善风险应急预案和舆情应对机制,提升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与决策韧性。
通过以制度创新激发活力、以风险防控守牢底线,国有企业将实现“放得开、管得住、转得快、行得稳”的发展格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持续发挥中坚作用。
作者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