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插座APP"
心理学上有个“垃圾人定律”,什么意思呢?身边的垃圾人,离他们能多远就多远,甚至拉黑都没问题。这篇文章3000字,预计8分钟读完,把时间花费在有意义的事物上,才是我们该做的。
作者 | 陈六六
编辑 | 小杰
来源 | 陈六六的成长笔记(ID:shangxiasdad)
前几天我被朋友喊去一顿饭局,饭局上发生了一件事儿我到现在还很难忘。一个瘦小的服务员女生上菜时,不小心把一点汤汁溅到了旁边女生的裙子上。那小女生紧张得话都讲不清了,一个劲地道歉,还主动要求她来赔偿裙子的干洗费。但那个穿裙子的女生之后一直翻来覆去地讲,那条裙子多么金贵,什么限量款,又是什么影响拍摄档期之类的;不仅如此,后面她甚至为了发泄情绪,还给上菜的服务员女生挑刺,摆脸色。其他人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我当时真的是,尴尬得从脚趾抠出一套三室一厅出来——怎么总有人穿得光鲜亮丽,一开口却全是臭鱼烂虾呢?后来我想通了,大半是因为她的大脑处在自动驾驶的模式中,用自己最熟悉、最不用动脑子的方式回应着眼前的人和事。其实我们身边类似这样的人不少,她们就像混沌的泥潭,接触久了,你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也会变成她们那样。我在学习写作的时候加过交流群,记得一次在群里,有位小姐姐发了自己的马甲线照片;
很多女生在下面赞不绝口,结果一个用职场正装头像的男生开口就是:“这女的穿这么骚,为了跟男人上床吧?”头像好看一点就是海王渣女;穿吊带热裤就是绿茶本茶;漂亮女生升职快就是靠潜规则上位……他们恨不得给一切东西打上下流的标签,来满足他们内心那畸形的欲望。甚至用一些二手的三手的假信息,来传播某某是个不正经的女生,诋毁别人的名誉,最后被造谣的人澄清事实之后,他还能理直气壮地回一句:“关我什么事,我也只是听别人说的啊。”(别误会,我可不是在说中山大学造谣案那件事)可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的话,会给别人带来多大的伤害;会让多少人因为恶意的流言蜚语,而患上抑郁症;那些受伤的人,还得对凉薄的围观者扯着笑脸,而隔岸观火的人们,脸上都挂着“与我无关”。这种人,真的太可怕了,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天,自己就会成为他口中诋毁的主人公,陷入舆论漩涡的中心被撕扯掉所有皮毛骨肉。
当时我在一个写作的交流群里分享心得比较勤快,很多朋友也喜欢加微信和我交流,因为我觉得“帮助别人,自己也在成长”啊不是吗?
但从那件事出来以后,我再也不敢轻易去帮助别人了。
那天晚上,我在群里爬楼,看完大家的经验分享后正准备睡觉呢,手机就弹出了一条好友验证,刚通过好友申请,她就说了句:
“你好,你写作好像挺不错的,帮我看看一下今天写的稿子吧。”当时的我还心软,而且也不会拒绝别人,也想着帮助别人,自己也在成长。于是就打着哈欠合不拢嘴地给她提建议,从她回复中也能看得出,屏幕对面的她应该是很开心的吧。后来她又来找了我好几次,有一两次我实在是累得眼睛都不想动了。但想到当初自己遇到问题时焦虑的心情,还是顶着打架的眼皮看完了她的文章,还和她分享了几个自己写作时踩到的大坑。“我这篇文章有点问题,但是不知道问题在哪儿,你帮我看看呗。”看到信息的我有些愧疚,于是只能抱着一堆文件,边走边码字回复她原因,结果收到的,却是一个红色感叹号。我不知道怎么形容那种感觉,站在那儿愣了半天说不出话,感觉心里被铁锤狠狠地砸了一锤,还被摔在地上踩了两脚。但在这件事儿上,我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不在意”。不在意我们自己的“助人成本”;不在意我们自己的“时间单价”;不在意我们自己的“内心感受”。帮他次数多了,他甚至觉得我们的付出是“理所应当”;下次找你帮忙时,不合他的心意还要倒打你一钯。但他们从没有想过——在今天这996都不算加班的社会,别人愿意帮一个陌生人;愿意和他分享自己踩过的坑;愿意牺牲自己的生活时间,和他分享自己的经验;这已经是非常非常难得的一件事了。我们又不是他爸妈,也不欠他钱,更是连见都没见过,凭什么帮了他忙还得挨骂?我真的想不懂这些人的脑回路,究竟是什么方便面构造?▲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我表妹以前很喜欢发微博,我特别喜欢看她拍的汉服照,真的很美很仙。不过最近很久没看到她更新了,我就好奇点开她的主页,却发现过往的照片都消失得一干二净,就连最后一条微博的日期,也停留在了3个月前。我发读书思考笔记,就有人阴阳怪气地说:“哟,学霸也还要看书的吗?”我发自己画的画,就有人说:“画成这样就别发出来吧?”甚至我发自己穿汉服的照片,他们也要说上一句:“你这汉服怕不是山寨的吧?”我不回他们,他们还要继续补刀:“天天搞这些不务正业的东西,浪费时间金钱,祖国的花朵就是这样子的吗?真悲哀!”但好像在这些人眼里,我发什么都是不对的。我做什么事情,他不从里面挑出毛病来说你两句,就浑身不舒服。那索性我就把微博关了,眼不见为净。”是啊,好像在这类人眼里,除他之外的所有人都喝大了,只有他是清醒的。他们特别喜欢通过语言上的说服,来获得他心理上的优越感。他们充满了沮丧、愤怒、忌妒、算计、仇恨;他们充满了傲慢与偏见、贪心不满足、抱怨、比较;他们充满了见不得人好、愚昧、无知、烦恼、报复、和充满了失望。他们就像一个个诡雷,你不知道哪天就黏在你头上炸裂开来。但至少,我们还有能力让自己避免被他们伤害、被他们灌输负面情绪,成为另一个“垃圾人”,污染我们的朋友圈。况且,这辈子时间这么短,我们难道不应该多留点快乐的回忆吗?多打两个电话给爸妈聊聊天;打扮一下和对象一起出去约会;做我们喜欢的热爱的事情……把时间花费在有意义的事物上,才是我们该做的,不是吗?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插座APP立场。本章来源:公众号@陈六六的成长笔记,不止会陪你成长,还会拉你唠嗑的老六,一个有温度的灵魂的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ADong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