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当你撑不下去的时候,不如读读诸葛亮的人生

2024-04-20
文章转载自"北大纵横"

3321字 | 6分钟阅读

来源 | 十点读书(duhaoshu)文 | 周美好


最近这些天,网上有封信火了。


某班班长请假,给副班长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


我要请假几天,班里有很多事都要交给你了,这段时间你要多辛苦一点了……


请假的这些天,老班要下周三才回来,但班里太闹腾,已经被点两次名了。


接下来的日子要好好表现,不然老班回来要气死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担心副班长应付不过来。


班长又补充了几句,将所有可做的事情具体化:


管纪律的时候声音要大一点,不能偏袒跟你好的。


要让带手机的同学注意,带就带了吧,别让学校发现。


后天要值日的同学有点犯懒,要盯紧一点,别让班级扣分。


宿舍里谁睡得晚,谁在织围巾,谁在贴面膜,班长都知道。


但他只是让副班长督促她们早点睡。


还有谈恋爱的,别让德育处查到。


抽烟的身上烟味太重了,要让他们注意。


班里还有账要清,记得好好算。

末了,怕副班应付不过来,还加了一句:


“不听话的记名字,等我回来收拾。”



副班长将这封信发在了网上,配文说:


之前觉得《出师表》没什么,直到身为副班的我接过了正班长的信,我才知道出师表的含金量有多重。


是啊,《出师表》在这一刻被具象化了。



读到这封信,才明白:


当年的诸葛亮,内心有多少深切嘱托。


01

《出师表》的创作背景


《出师表》的创作背景,是公元227年。


那一年,年近半百的他听闻魏文帝曹丕去世、新皇帝立国未稳。


便想要北伐,匡复汉室。


他是这样跟刘禅说的:


“今魏主曹丕已亡,曹睿新主,雍、凉二州统领司马懿又被革职还乡,此乃天赐我伐魏之良机也,望陛下察臣苦心,准臣北上,以图中原,可望大业有成。”



一开始,刘禅是不同意的。


父亲去世后,蜀国江山一下子担在了自己肩上,还好身边一直有相父相伴,心里总还算安稳。


他不想离开相父,也不想相父这么大年纪还要去冒这个险。


但相父告诉他:


蜀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好,人口稀少,多年来的战争导致国力亏空。


若不北伐,留给后代的结局,只会是被魏国灭掉。


最终,刘禅还是被说动了。


随后,诸葛亮率诸军北驻汉中,准备出师。


临出发前,伏案埋首,撰《出师表》奏于刘禅。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说的,正是这一背景。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像一个老父亲一样,事无巨细地告诉刘禅,该如何保证后方安稳。


告诫他要广开言路,不要小看自己,要有志气,也要弘扬先帝的美德。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怕他一个人搞不定,还将具体事宜该请教谁,都做了详细的安排。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所推荐的人,个个忠贞不渝,为蜀国尽心竭力。


所讲的话,也仿佛耗尽了最后一丝气力,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02

《出师表》

是诸葛亮的情真意切


尤其是那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其中所寄托的,又何尝不是诸葛亮对于这个毛头小子的担忧。


写着写着,他忍不住开始怀念起了过往。

想起“躬耕于南阳”的日子,念起“三顾茅庐”的殷切,也想起刚出山时和先帝一起打天下的意气风发。


而此时,已经过去了足足21年。


如今,天下三分。


那“恢复汉室”的诺言他还依然记得,那战场杀敌的场景他也历历在目。


只是他知道自己老了,快没用了。


所以这篇《出师表》,他以情做笔、以泪为墨。


写的,是对大汉的忠贞,和对刘禅的谆谆嘱托。


一句“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又是怎样的用情至深。



年少时曾觉得,《出师表》太长太难背了,诸葛亮怎么有那么多话要说。


如今再看却感叹道:


这明明是一个颤颤巍巍的老人,将基业托付给一个未经世事的孩子时的纠结和挣扎。


他怕说的太多他记不住,又怕说的太少遗漏了什么。


字斟句酌,才留下了这1522个字。


既担心又不舍,既留恋又决绝。


这该是怎样的情真意切。


其实,面对相父屡次北伐,刘禅是不理解的。


在他的印象里,建国以来,魏国和吴国很少侵犯蜀国,他不懂这样的兴师动众又是为了什么呢?


站在他的立场上:


“蜀、魏、吴相安无事,这不天下太平吗?”


但他理解诸葛亮的决定,知道相父“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


所以,他一次次地将诸葛亮送至城外,又一次次目送他驾车远行。


一直到第五次北伐。


那年,刘禅27岁,诸葛亮53岁。


多年的北伐使得诸葛亮两鬓斑白,早已不复当年羽扇纶巾之态。



刘禅亲自扶相父上车,他知道相父老了,他生怕这一别就是永久。


可终究天不随人愿。


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逝世,数年北伐大业也宣告失败。


朝堂人都说,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劳神伤财,什么用都没有。


刘禅却无比坚定,处理了所有反对相父的大臣。


这是他,对相父最后的维护。


03

长大后,

才真正读懂了《出师表》


一直有人说,诸葛亮这样殚精竭虑,还不是因为刘禅不行。


毕竟“扶不起的阿斗”。


尤其在《三国志》影视剧中,夷陵之战战败后,刘备退往白帝城。


那时候,他已经快要走到生命的终点了。


赵云奉命告知诸葛亮和刘禅这件事,请他们去和刘备见最后一面。


那一年,刘禅16岁。


成都城内,他泪如雨下。


但临行之前,却还是要带着两只蛐蛐前往。


“我这两对蛐蛐是片刻不分离的。”



诸葛亮一时语塞。


观众也感叹蜀国交到这样的人手中,能有什么下场?


可实际上,刘禅真是这样吗?


从现实的角度来讲,未必如此。


在刘备留给刘禅的诏书里,诸葛亮用四个字评价刘禅:


智量甚大。


可见他的才智在当时,虽不算顶尖,但绝不至于泯然众人矣。


只是,出生在英才辈出的三国,执掌着本就不怎么稳固的蜀国。


即便他有再高的天赋,也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他对自己定位也很清晰,知道相比这些人中龙凤,自己只是中人之姿。


所以,别的君主都是对丞相千防万防,他却对相父百般信任。


一切大小事宜皆由相父做主不说,甚至直接交由相父决断。


相父离世后,身边缺了得力干将,他便遵循《出师表》,把相父定的几个人都用了个遍,一个也没落下。



直到最后出师表上的人都过世了,刘禅无人可用,便开始用那些人的儿子。


他想着,毕竟虎父无犬子。


就是靠着这份说明书,他在相父离世后,独守了大汉28年。


最后国破,没有办法,他为了百姓安危,于263年投降了。


他真的尽力了,最起码他的百姓免遭杀戮。


《蜀书·后主传》中这样评价他:


“不禅屈身委质,以爱民全国为贵”。


毕竟,在那个一将功成万骨枯,在那个群雄逐鹿百姓流离的年代。


他也算给了蜀国百姓最好的交代。


04

蜀国有蜀国的浪漫


如今,距离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


再回首,人们才发现,原来魏国有魏国的风骨,蜀国也有蜀国的浪漫。


在了解那段历史后,有人替刘禅给相父写了封回信,每一句都是他的思念,和对自己无能的感叹:


“相父,您对阿斗的嘱托阿斗都有好好做,尽管几位大臣都先去见您了,但阿斗觉着虎父无犬子,他们的子孙应当也是可堪重任的吧。”


“相父,您说那个姜维能不能用呢?阿斗知道他是个能人,但是阿斗怕他只是在您面前才如此,跟那司马老贼一般无二。


阿斗不够聪慧,怕受他们欺瞒,辜负了父亲和您毕生的心血。”


“相父,那个司马老贼好生厉害,这些年阿斗跟他斗得好累,阿斗不够聪慧,斗不过他。我知道您又要板着脸说阿斗不可妄自菲薄,阿斗不会这样子的,只是跟您说说而已。”


“相父,怎么办,阿斗要守不住了,阿斗真的有用心在做,真的尽力了。要是您和父亲还在就好了。”



“相父,阿斗降了。五味杂陈。心如刀绞。没脸去见你们了。但是百姓没有受害,您和父亲教我的君子仁义阿斗有记着。”


“相父,今天那司马小贼在试探阿斗,阿斗看出来了,没给他机会残害我汉子民。跟您背负的比起来阿斗背负的这点骂名没什么。


阿斗不够聪慧,只能为我大汉子民尽最后这一点仁义了。”


“相父,阿斗想你了。”


是啊,在太多人的眼中,大汉的灭亡,或许是刘禅的守国无能。


但在诸葛武侯眼里:大汉气数已尽,此乃天意。


他不怪他的禅儿。



独自守国这二十多年中,刘禅又何尝不是殚精竭虑,才确保了这二十几年的和平与安稳。


这条路,他走得太难了。


对我们来说,《出师表》或许真的太长太难背了。


但对他来说,相父留下的《出师表》,太短了。


短到直到数千年以后,当我们早已放下了语文课本,才能真正读懂了其中的深情。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各位读者朋友,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还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请记得给北大纵横公众号设置星标。

点击左下方公众号“北大纵横”→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