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L-pioneer丨原来空间也有“分寸感”

2020-12-04
文章转载自"LSPACE共享办公"








JOIN US

NOW

之前我们一直在跟大家聊空间设计,聊具身认知理论,但始终没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联结点,打通空间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前不久偶然在图书馆翻到一本书《你的生活环境 决定你的性格》,就想讲给你听。




在这本书的序——空间、色彩和我们——中,有一段非常好的开场白:




我们总是能听到人们说喜欢高情商的人,因为他们有一种可贵的品质,叫“分寸感”。这种分寸感不仅仅存在于人际交往中,也存在于我们与空间,与建筑的互动中。

的确,我们和环境恰恰就需要这样一个距离,存在于其中,又独有其心境,而色彩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它能通过所处的环境带给人们一种被翻译过的心境,也在不知不觉中启发和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一个合适的色彩就像一个有分寸感的谈话对象,让你我觉得被尊重,很享受,而且有与空间持续交流的欲望。

回忆你的经历中,是否发现自己的情绪竟然真的会随着空间和色彩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从专业角度来说,这就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一大分支:


「环境心理学」

广泛应用于空间设计中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通过在既定环境中表达出的习俗、关系和行为,去理解在该环境中人们是如何生活、居住和工作的,并去提出一些改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的方案。


借由一些调查案例来说明,一位美国研究者,Wohlwill例举出至少三种环境心理对行为举止的影响类型:


首先,我们所处的空间限制了我们行为的各个方面。与生活在80平方米房屋的相比,生活在巴黎35平方米两居室则对室内装饰和安排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一个既定的空间蕴藏着多种约束和可能性。


其次,生活了一定时间的居所会使人产生一些新的行为方式,而后会形成一些所谓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会成为在既定空间中个人的生活特点。另一些研究者(Heimstra and McParling)指出在某个特殊环境下,尤其是极端环境下(监狱)的长时间互动会让人产生一些暴力行为。


另外一种影响是环境可以发展出一些适应形式和创新性形式,也可以产生一些消极和不赞同行为。这些不同的影响在一些工程布置中,尤其是在住宅设计中逐渐得到考虑,比如说要合理选择家具或者颜色。因此,一些研究指出颜色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所处空间和谐感和舒适感的感知。


「工作环境」

我们有针对性地来看看


具体到工作环境中,在第五章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其中有几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和趋势想和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我们的办公室有哪几类

达尼尔森·波丹(Danielson Bodin)和波丹(Bodin)在2009年区分了7种办公室,这7种办公室其实属于布置的三大类。


第一类是封闭办公室。这是一间有门的办公室,可以是员工的个人办公室也可以是两三个员工的共享办公室。

第二类是传统开放办公室。它是一些开放的工作空间,工位在一个完全开放或是通过半高的隔板部分隔开的大房间里。这种开放办公室可以是4-9人的小型办公室,可以是10-24人中型办公室,或是24人以上的大型办公室。

第三类包括两种灵活开放办公室。第一种叫灵活办公室(或共享办公室),在这种布置类型中,员工没有指定的工位,没有固定的办公室。根据开放工作空间内部一些空余的位置,员工可以坐在他们想坐的地方。第二种灵活布置方式被称为combi-office,工作空间根据占据它们的团队的活动进行安排,将个人办公室、开放空间、会议室结合起来,员工根据其工作占据不同的空间。





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差异

随后, Danielson Bodin和Bodin又尝试探究了这些不同类型的办公室是否会影响员工满意度。为此,他们总共调查了来自瑞典新德哥尔摩地区26所公司的469名员工,这些员工涉及七种办公室类型。

结果显示那些有个人封闭办公室的员工对其工作空间的舒适度最为满意,这种舒适度同时包括多种气氛因素(灯光、气味、通风、嗓音)和私密感。对于同事交往感觉最满意的人是那些占有灵活办公室的人,而传统的开放空间似乎是让员工最不满意的布置类型。


封闭办公室与开放办公室最大的不同是噪音、视觉、听觉私密感和占有的空间的差异,这些因素同样是开放办公室不满的主要来源。


其中私密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大约60%拥有单元办公室的员工和50%在开放空间工作的员工对声音私密度不满;大约40%的在开放空间工作的员工对视觉私密感不满。





对共享办公仍存质疑

当前一些研究指出开放空间便利了交流和互动,在一个开放空间中我们可以看见同事,所以当我们有事情跟他们说或问他们时,我们可以更容易地跟他们搭上话。另一些研究结论却是,开放空间并不利于互动和交流,甚至认为开放空间抑制了交流,原因在于视觉和听觉私密感的缺乏,让交流的私密性很低。

我们会发现,空间的开放导致了员工的不满,尤其是因为他们面临的噪音和所获得的较低环境私密感所导致的。也有研究表明,噪音对认知性任务的影响更大,包括需要记忆、思考、解决问题等任务,最有害的噪音是那些来源于对话的噪音。这些有害影响主要呈现在准确度上,对工作完成的速度没有任何影响。





我们有办法消除质疑

如果说在开放的工作空间内我们可能会被谈话噪音干扰,那是否可以通过一些布置来减弱这些影响。


哈阿帕康噶斯(Hapakangas)和同事曾对开放空间的声音特点进行了关注,他们研究的目的在于降低谈话可理解性的声音布局会在多大程度上减少这些有害影响。


他们使用了一片84平方米的开放空间,这之中有12个一模一样的办公桌,这些办公桌分布在四个区域中。他们的目的是比较四个条件:一个没有背景噪音的安静条件,3个有电话交谈背景嗓音的条件。


对于3个有背景噪音的条件,研究者设置了不同的语言传输指数(STI:Speech Transmission Index)。这种指数主要是对于对话可理解程度而言的:STI为0意味着可理解度为0,STI为1意味着完全可以理解。


通过布置空间和一些材料的使用,研究者可以改变对话传递指数。根据实验需要,研究者设置了从0.11到0.8三种背景噪音条件。总共有97人参与到了这次研究中来。这些人需要完成各种需要认知力的任务,主要是那些涉及记忆的任务。


实验结果表明降低语言传输指数,有害影响会减少,换言之,对话越是不能理解,它们越是不能干扰员工的工作。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对空间进行分隔。关于西方社会居所建筑上改变的研究显示,法国在17世纪之前,房屋并没有分隔的房间。阿里斯(Aris)描述了这方面的转变:“人们在同样一个房间里吃饭、睡觉、跳舞、工作或会客。这种社会关系的密集性让孤独感不可能存在,而那些有时喜欢躲在房屋一角清静的人会被认为是些怪人。”


随着现代化的进行,人们开始分割出不同功用的房间。随着浴室的出现,私人空间得到重视,私密性这一功能得到发展。一项关于现代房屋房间使用的研究指出浴室曾是房屋里唯一可以独处而不受打扰的房间(Prescott),这或许就是你能在浴室大声歌唱的起源吧!


所以反观质疑本身,真正出现问题的并非是共享办公空间自身,而是空间设计中对功能区域的考量。





这里的空间布局并非一成不变

通过环境心理学中不同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空间布局对人类活动会产生影响,但你是否有意识到,当我们在做不同事情的时候,我们也会改变空间布局来让自己更舒适地完成工作。也就是说,人类的活动也会对空间布局产生影响。


1973年索穆尔(Sommer)进行了一项实验,在这项实验中,他试图去发现个体根据进行工作的不同是怎样在一张桌子旁变换位置的。他使用了一张方桌,共有6个位子,要求实验者两人一组坐在这张桌子周围。索穆尔向他们提议了四种活动:


❖ 对话:两个人要一起讨论;

❖ 合作:两个人要一起完成一项工作;

❖ 共同活动:两个人独立完成不同工作,只是在同一张桌子上工作。这是图书馆中经常出现的情形,人们互相不认识,在同一张桌子上工作但没有互动;

❖ 比赛:两个人分别完成一项任务,他们的成果将会被比较。

实验结果发现,当两个人在讨论的时候,他们要么会面对面坐看,要么在桌子一角的两边坐着。相反的是,当他们需要合作的时候,他们一般是挨着坐,以更好地分享材料和点子。当他们要比赛的时候,他们一般面对面坐着,这样可以看清楚另一个人在干什么,保持对对方的控制。最后,那些共同活动的人一般坐在桌子对角的位置,以最大程度减少干扰。





当然还有员工自身休息

在进行空间设计时,我们也必须要考量员工的休息空间。当我们对着电脑工作时间较久之后,所有人都会觉得疲惫。所以说建议员工每小时或每半个小时休息一下,这样会减少疲惫和错误(Kopardekar et Mital),当然,不超过30分钟的午休也被大力推荐。


但是说到底哪一个更好呢:是短暂休息还是午休一下?一项由三位日本研究者(Hayashi et al.)完成的科学研究可以给你答案。


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午睡和短暂休息的不同效果。研究者邀请了10位年纪从20岁到24岁不等,身体健康、没有任何睡眠问题的人来做实验。在实验中,这些人需要花两小时面对电脑工作,且注意力高度集中。


一小时后,这些人可以休息20分钟:他们要么在椅子上休息一下,或是打一个小盹。在第二种选择中,睡眠时间从14到19分钟不等。


在这次休息之后,他们又工作了一小时。在工作当中,他们需要每十分钟测评一次自己的疲劳程度,迟钝程度和动力程度。通过100毫米的视觉模拟评分卡纸来进行测评,游标越是靠近100,疲劳程度、迟钝程度越高。


实验结果表明员工工作表现在午休后有所提升,员工在午睡后错误数量明显减少了,但是短暂休息后却没有出现这一现象。


上图反映了疲劳、迟钝和动力的层级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注意到在工作的第一个小时,疲劳和迟钝随着时间推移而增长,而动力却在降低。


在20分钟休息后,这三个指数几乎回到了实验最初的水平,可以说明这次休息起到了好的效果。相反,这种好的效果只有午睡后继续工作的人保持了下去,而其他人却没有。


我们可以因此得出两个结论。一方面,一小时工作后的20分钟休息是有好处的:当重新工作的时候,人们会没有那么疲劳并且更有动力。另一方面,一个短暂的午休比坐着休息一下的好处更大更持久。


然而,午休时间绝不能过长:午休最好少于30分钟以避免人进入深度睡眠,而深度睡眠会降低醒来后的工作表现。


所以我们不能忘记工作中要常常休息,如果可以午休一下那就更好了。



当然这本书也涉及到了

家庭环境、治愈环境等情境下的空间设计原理

还有一些有趣的现象

如:标记领地、大脑GPS等等

如果大家有兴趣也可以找来翻一翻

一个下午就可以达成“朕已阅”!


End

文案丨梓萌

编辑丨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