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警惕!凌晨3点父母居然为它打钱

2024-07-08
文章转载自"每日新报"

tyle="visibility: hidden; opacity: 0; ">


您是否注意到,

一些老年人的手机支付账单上,

居然凌晨3点还有消费记录!


居然为“刷剧”而“一掷千金”,

有的消费总额高达上万元。

子女发现后可否要求平台退款?




现象


追剧8小时 打款500多元

近日,安徽的赵女士(化姓)无意中发现自己60岁的母亲杜女士(化姓)今年6月份的微信支付账单高达近7000元。

付款记录显示,单次支付金额为数十元,支付间隔约十几分钟,收款方大都为“XX视频”、“XX剧场”、“XX网络”等。根据杜女士出示的支付记录截图,今年6月,母亲通过微信支付花费了6992.7元。

杜女士6月的部分支付记录。

6月27日凌晨1点25分,她向“XX热门视频”支付了49.9元,随后每隔约10分钟就支付一次;凌晨2点半,她最后一次向“XX热门视频”支付;凌晨3点过,她又两次向“XX科技”分别支付39.9元;早晨9点半,她又开始充值,向“XX剧场”支付了49.9元——赵女士的母亲总共为追短剧花费548.8元。

杜女士的观看记录显示,她追过的短剧有:“总裁夫人带崽……”“萌宝来袭……”“大小姐在娱乐圈……”等。

太入迷了 老伴说话都听不见

无独有偶,江苏的王女士(化姓)也有着类似的经历。

王女士说,2023年底,其61岁的父亲发现账户里多了一大笔支出,而且“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王女士看了父亲的手机,发现他的大笔支出是给短剧充了值。父亲向她解释,一开始只需要充1分钱,后来不知为何竟花了那么多钱。

王女士向平台投诉想追回费用,只退回了几十元。

短剧消费者杨女士今年67岁,她刷剧入迷时,老伴催促端菜的声音都听不见。杨女士介绍,那些剧让她觉得很“解气”,会在播广告的时间写下评论:“把那个负心汉揍一顿就好了,女生不能这么傻。”

杨女士说,婚后家务几乎都是她承担,当看到短剧女主“逆袭”时,自己也会有一种“取得成功”的错觉。

付费解锁 积少成多成巨款

这些让人“上头”的付费短剧,往往都在剧情关键处戛然而止,需要付费才能解锁下一集,有的则需要付费才能免广告。

急切地想知道后续剧情的观众,往往都会付费解锁,单集费用往往仅需几分钱,但充值时需购买价值几十元的套餐,积少成多,成了一笔“巨款”。

“在某些影视平台上充一年的会员也只要两百多元。一个短剧花费这么多,太不合理了。”杜女士和母亲交流后,母亲得知原来还有免费或更优惠的渠道看剧,告诉女儿自己再也不会看付费短剧了,以后只看免费的剧。


律师说法


老年人在网络付费方面

应受到特殊保护


有律师表示,家属若想要求平台退款,可以提供证明短剧平台违法的证据,否则双方应当受到支付时显示的合同约束,不可随意解除合同、要求退款。短剧平台如果已经明确告知短剧的具体价格、收费方式,则无法要求退款。


也有律师认为,老年人属于特殊群体,在网络付费方面,理应受到法律特殊保护。


该律师认为,若收费的形式为自动扣费,应当有单独的提示,而且一定要醒目,否则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规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


假若平台未尽到在显著位置醒目提示的义务,或者该自动扣费服务条款被认定为霸王条款,那么自动扣费服务将被定性为无效,老人可基于以上两点理由要求平台退费。


提醒,消费者在点击提示窗口时也要审慎,熟稔合同内容,对存疑的条款要按下暂停键,切不可盲目地点击选项。






观察


有人日薪过万元
投流成本是制作成本的十倍

“剧本、演员、导演、摄影与制作、投流,每一环都在‘赌’。”短剧从业者李三平表示无奈,短剧行业每一个链条的成本都在上涨,整体成本较之2023年已攀升50%。

“演员薪酬是不可控的。”骑士短剧的符栋栋介绍,爆款演员的日薪上万,而普通演员则在三四千元左右,演员的预算已经被成倍拉高。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部短剧从生产到上线,成本包括剧本成本、制作成本和投流发行成本。

知情人士爆料,国内投流成本如此夸张的原因是媒体方的规则,整体的投入产出比不高,毛利润仅仅只有10%,50万成本的剧,往往投放规模需要达到500万元,投流成本占80%~85%,且产出比还可以的情况下,才能回本,如果超出,才能盈利。

仅某平台大盘短剧投放广告消耗的费用日均便可达6000万。据《2024微短剧买量投流数据报告》,今年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00亿元,其中投流规模预计达到约420亿元。

微短剧新规实施
实行“分类分层审核”

今年6月1日,网络微短剧管理新规定正式实施生效。新规要求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所有的增量剧,都要取得发行许可证或备案号,所有的存量剧必须获得备案号,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


此次新规落地,在全国多个省市,针对微短剧的“网络视听节目备案系统”已经投入使用。一度被认为是“造富神话”的短剧行业,已经过了草莽时代,在更规范的监管下,行业将迎来整合期。

来源 / 综合广州日报、新闻晨报、每日经济新闻、北京日报等

责任编辑 / 单炜炜
审校 / 窦怀国
责校 / 王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