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深圳四胞胎事件引发巨大争议,抱歉我没法共情…

2024-09-06
文章转载自"MBA智库"

tyle="visibility: hidden; opacity: 0; ">

文/拾遗君   编辑/MBA智库琉琉

01




有人含着金汤匙出生,有人只含着一口痰。



近日,深圳一名产妇在医院生下罕见四胞胎,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然而对四胞胎爸妈来说,却喜忧参半。


父亲陈先生说,家庭收入不多,一家人挤在一个很小的城中村出租屋,租房成本、水电等开支很大。


这已经是他们的第三胎,前两胎,他们生下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5岁,都到了上学的年龄,支出已经让整个家捉襟见肘,而这一次,再得4个女儿,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更忧心的是,四胞胎宝宝是早产,身体虚弱,出院就送进了保温箱,需要治疗一个月,平均每一个费用高达5~6万。


20来万的医疗费用,让这对夫妇不堪重负。四胞胎父亲陈先生求助说:“希望社会能给予一些帮助,我真的是没办法了,生活压力特别大。”


02




然而,令陈先生没想到的是,这话一出,引来了众多网友冷嘲热讽。


“我想为生育率做贡献,好心人给我钱,谢谢。”



“靠众筹养孩子?”



“没条件还敢生这么多?”



看戏的多,共情的却很少。


为什么网友们会说这种话?

因为之前检查的时候查出四胞胎,当时医院就征求了夫妇俩的意见,要不要减胎?


并且告知了他们其中的风险。


但两口子经过充分考虑,还是决定生下四个孩子。


既然“充分考虑”了,难道不知道多胞胎孩子有早产风险?


不知道养孩子要花多少钱?


现在生下来觉得压力大,需要社会资助才能养得起,那你们当时考虑啥了?


而且已经有两个女儿,再去拼四个孩子,难免有想生个“耀祖”的嫌疑。


如果真是这样,那他们现在的苦难为什么要求社会买单?


03





我想起最近发生的另一件事。


山东一外卖小哥在一出租屋内,发现一名瘦到皮包骨的孩子。


孩子趴在床上,头大大的,身体却极为瘦小,肋骨清晰可见,很明显是营养不良。


警方充分了解情况后,发现这名孩子年龄在一岁左右,却只有四五斤。



这个数字非常可怕,一个足月的孩子刚生下来,也能有六七斤,甚至更重,长到1岁却只有四五斤。


一家人生活状况不太正常,而孩子的爸爸在外地打工,平时很少回,更不知道孩子的情况。


当他被问到现在的打算,他回答说:“现在不知道怎么打算,也没有能力养他,希望孩子(短时间)能活下去,长时间他能够好好的。”


这话怎么听都感觉怪怪的,一句“没能力养他”,就将为人父母的职责撇得干干净净,那当初为什么要生?


04




这两个事件看得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无法用伟大、爱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这两对父母。


他们生下孩子,却完全没有能力去抚养,孩子一出生就是“天崩”开局。


他们在婴儿时期,就承受了贫穷的残酷,承受父母自私带来的恶果。


而摊上这样的家庭和父母,可想而知,在他们往后的人生里,到底有多难。


有一句话说:没有能力的时候,不生也是一种善良。


这并不是干涉生育自由,可是如果生下孩子,却无法给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无法让他们健康成长,甚至无法为孩子的生命健康负责,那么不生,就是放过了自己的孩子,也放过了自己。


05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一些人越穷越要生孩子?


以前我觉得这种现象不可思议,直到我后来生活阅历变得丰富,才发现这种现象大量存在,在当地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气,并且一些人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


对那些贫穷却多子的家庭来说,孩子不是什么爱的延续,而是他们的工具,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投资。


第一,越穷越要生孩子。


我们常觉得,培养一个孩子,要各种辅导班、体面衣服、带他们去增长见识……


但对有些家庭来讲,养孩子只是添双筷子的事。读书是学费全免的九年义务教育,衣食住行更是有什么用什么,哥哥穿过的衣服,弟弟还能穿,姐姐的鞋小了,妹妹又能接上,对孩子的投入几乎为零,甚至还能拿政府的低保,让整个社会承担养育责任。


等孩子长到能够得上灶台,就让他们做饭、洗衣,家里田间开始劳作。


如果学习好,靠着好心人和社会把孩子拉扯大,毕业找个体面的工作,就能带着全家一起飞升,远离贫穷。


如果学习不好,那初中毕业后就可以进厂打螺丝,要按时寄钱回家。


为什么越穷越要生?


因为孩子对这种家庭来说,就是一项投资。


生一个翻身的可能不大,但生他十个八个呢?


万一有一个出息呢?


“丰县铁链女”事件,那个8孩丈夫就是如此。明明条件那么差,生了8个孩子后还要不断地生。


他大言不惭地说:“再要两三个我也不嫌多,再有几个男孩我心里也没有负担……将来有一个出人头地的,剩下几个姊妹都不愁了。”



孩子怎么长大,怎么培养,根本不在他考虑范围之内,就像野草一样让他们自生自灭。


06




第二,“养儿防老”,儿子越多越防老。


养儿防老,多子多福,是很多人脑海里根深蒂固的观念。


穷人家庭的孩子一旦出息了,自然肩负着供养父母的责任,万一所有孩子都没成大事,也没什么要紧。


成年后的孩子总能找到糊口的工作:马路总要人扫吧;小区总要人值守吧;厂里的螺丝总要人打吧?


等这些孩子成年,能赚钱了,父母已经老迈,那养老的责任就落到了他们身上。


工资低不要紧,每个子女手里抠点钱出来,哪怕每个月一两百,几个子女就是一千多,够两个农村老人养老。


而这种供养,一直到老人死去。


所以,他们只要生、多生、不断生,就是赢麻了。


年轻的时候谈不上为孩子付出多少,老了却可以把孩子当血包。


07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之前热搜上的一个词条吗?


#第一次在婴儿眼里看到绝望#



那个刚满六个月的孩子,穿着单衣薄衫,躺在潮湿的农具里,家徒四壁。


70岁的父亲打零工,39岁的母亲身心都有疾病,婴儿从冬天还没满月的时候,就被父母用冷水洗澡。


在这种家庭,孩子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更可怕的是,已经有4个孩子了,父母还要继续生。


“只要怀了就生,小孩子越多越好,越多孩子越轻松”。



文学作品里常常歌颂父母之爱的伟大,但并不是所有父母都如此。


有些孩子的出生,不是用来被爱的,不是带着父母的祝福而来的,而是一个个劳动力,是一个个父母的赌注。


他们一出生就注定要为家里奉献,是在地狱开局,并且难以翻身。


而一句“生恩大过天”,就成了很多孩子一生难以逃脱的魔咒。


08




鲁迅曾说过一句十分辛辣的话:“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虽然‘人口众多’,但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今天这篇文章,我并不是说穷人没资格生孩子,而是说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


我觉得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至少不会在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时,强行把孩子带到人世,你用“给予生命”强行绑架孩子时,有没有想过孩子愿不愿意来到这个家庭?


愿不愿意被你生下来?


孩子没有办法选择父母,他们只能全盘接受父母给予的一切,并且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才能跳出贫穷的桎梏,甚至绝大部分一辈子都跳不出来。


09




网络上有一个问题:穷可以让人卑微到什么地步?


一个网友的回答看得我无比心酸。


“那年我18岁,爸爸手术费差3万元。然后,我到厂里故意弄碎了两根手指,厂里赔了我4万元,医药费终于凑够了。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对不起那个老板。但如果回到过去,我仍然会这么做。”


短短一段话,是一个孩子挣扎又痛苦的人生。


本该上学的年纪,他在厂里打工挣钱。


为了凑父亲的医药费弄残废了自己,现在想起只觉得对不起别人,却没有觉得对不起自己。


这样的孩子,在人生的很多艰难时刻,其实没有什么选择。


身后无人托底,前方无人引路,一切全靠自己摸索,磕磕绊绊,头破血流,也只能自己承受所有后果。


这才是最令人难受的。


10




贫穷也好,富裕也好,人的基因里本就有繁殖的本能,这与伟大高尚无关。


但在做这个决定之前,但愿每对父母都能想想清楚。


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很优渥的条件,即使没有富足的物资,能有最基本的保障,再给予陪伴和爱也足矣。


生而不养,生而不育,才是最自私、最愚蠢的。


当一个生命即将来到这个世间,我们不妨扪心自问:


你能否对一个生命负责?


你能否好好养育他们?


如果可以,那么即使过得贫穷普通,你依然是最好的父母。


如果把孩子当成终身饭票,或者是一本万利的投资,那么其实不生,也是一种善良。

● 作者:拾遗君本文转自拾遗(ID:shiyi201633),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方面的深厚底蕴,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紧握科技金融的脉搏,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创新课程体系,正式推出了科技金融方向MBA”,并于8月启动了科技金融实验班。


汇聚上海交通大学的强大科研实力与高金在金融领域的深厚积淀,双向赋能,共同培育在科技企业成长全过程中能够发挥关键作用的行业领军人才!


·9月7日 周六 16:00-18:00(开放有限体验席位)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303 礼堂

 (湾区中心、北京中心同步)


15:30-16:00 签到

16:00-17:00 《商业导演思维》

17:00-18:00 《一级视角下的行业研究》


长按二维码预约席位

名额有限,先约先得↓↓



•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健康管理博士

•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全科医疗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移动医疗分会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委员等

•上海市心理学会、上海市心理学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多家高校客座教授、职业、创业导师

•历届大学生、MBA创新创业大赛评审

•简辞健康 董事长

•智联医健研究型互联网医院 院长

熊芬女士曾任豫园股份(600655.SZ)投资部总经理、复星集团珠宝时尚事业部总经理。2015年创办能图创投。

熊芬女士自2005年起全职从事风险投资行业,至今拥有近20年的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的投资管理实战经历,积累了私募基金募集、投资、管理、退出各环节完整经验,并在VC、PE、产业并购、二级市场均有良好业绩表现和行业口碑,拥有深厚的金融行业人脉及产业资源。熊芬女士所管理的多支VC、PE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并购基金累计投资额超200亿人民币,所主导的项目30多个完成海内外资本市场IPO。

从事投资行业前,熊芬女士曾在高校、零售企业任职。熊芬女士先后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香港大学。熊芬女士还担任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MBA业界导师及创业导师,并担任大型创业节目《创业中国人》常驻嘉宾。

//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

● 30岁以后,请戒掉身上的弱者气息

● 一个人的觉醒,从拒绝「低级吃苦」开始

● 成年人最体面的拒绝,不是断联,不是拉黑,而是这3个字

● 为什么越混越好的,是经常偷懒的人?他们做对了这3点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