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读者私信K哥:人在职场中,如何才能快速成长。我的回答很简单:高效可怕的勤奋。也许会有人说K哥的答案过于“普通”,但即使如此普通,相信仍然有绝大多数人做不到。
01
02
死磕困难:对待困难的态度,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农夫种下小麦后向上帝祷告,希望能保佑庄稼不遭受天灾虫害,上帝答应了。果然,农夫地里麦苗的长势比往年都要好,农夫非常高兴。可是到了秋收的时候,农夫发现地里的麦穗竟然全是瘪的。农夫忙问上帝:“为什么会这样?”上帝回答:“因为你的麦穗避开了所有的考验。”人生也是如此,没有谁会一帆风顺、不经受任何考验。当我们遇到困难和低谷时,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学会原地修炼,难于死磕,这样才可能让我们人生的“麦穗”,丰盈饱满。
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过:“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和自己作斗争,在于一次次地从低谷中走出,重新振作起来。”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就在演讲中公开表示,自己经历的失败和挫折要远比成功多的多。他大学考了三年才考上;上大学后又得了肺结核,在医院里待了一年;毕业后连续三年出国失败;工作后又因和学校的一些纠葛,受到处分;在90年代开始创业时也同样经历了各种失败和困苦。但凡俞敏洪在任何一个受挫的环节,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就不会有后来的新东方,也不会有他今天的人生成就。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创伤后成长”。是指一个人经历过重大磨炼和挑战后,能获得长足的自我成长。而没经历过痛苦和挫折的人,是很难出现这种成长的。任正非用人就非常看重这个人是不是经历过困难考验,他对华为HR部门有一个明确要求“一生走得很顺利的人,你们要警惕一点,你们可能把华为公司拖进了陷阱。”因此对华为来说,录用干部的最重要考核方向之一,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在外面经受过重大挫折,而且他已经认识到这个挫折,并从中得到了成长和提升。
著名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说过:在任何极端的环境里,人们总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一个人面对困难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不气馁,不抱怨,安静地成长和修炼,才是实现自我华丽蜕变的正确之路。
03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做正确的事,往往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 而真正正确的事,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就像很多人所说的走“窄门”。正如《圣经》所言:“你们要努力进这窄门,因为宽门和阔路引向沉沦,进去的人很多;然而窄门和狭道却通向永生,只有少数人才能找到。”不管这些难而正确的事有多不易,我们都要有敢于死磕的精神和毅力。
科技狂人马斯克,创立了特斯拉和SpaceX这些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公司,被称为继乔布斯之后,唯一能改变世界的男人。但在他开始造火箭时,被很多人质疑,尤其是当他的火箭连续两次发射失败时,很多人更是大骂他是骗子、傻子,他俨然成了众人眼中的笑话,连他小时候的偶像、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都嘲笑他“你根本不懂航天”。
事实上,在我们很多普通人看来,马斯克完全没有必要做这些充满风险的“探索性”创业,他的人生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凭他的聪明才智和积累的资源人脉,随便找一个更“主流”一点的创业项目,可能都会更轻松地获得成功。而马斯克之所以没那么做,是因为他坚信自己做的事,虽然很难,但是正确的。他愿意为此花掉自己所有的财富,愿意睡办公室的沙发。甚至因为招不到火箭专家,愿意自学火箭技术,把自己逼成一个火箭专家。直到他成功了,那些质疑和嘲笑他的人才明白,原来小丑是自己。
字节跳动的创始人张一鸣,就曾深受马斯克的影响。大约在10年前,张一鸣和一批中国新生代的企业家去特斯拉总部拜访马斯克。当时有人问马斯克一个问题:你在2000年初就开始造电动车,是因为你看到了什么风口吗?马斯克的回答是:“恰恰相反,特斯拉的失败率比成功率大得多。我只是觉得这是应该要去做的事情,如果一个事情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那么就应该想办法把它做出来。”
这句话让张一鸣大为震撼,并深受启发。后来他也不断打破各种阻力,勇敢做自己应该做的事,用全新的理念和算法,实现了网络搜索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重大变革。推出了今日头条、抖音这些现象级的互联网应用,并一举打破BAT统治的互联网格局。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过:“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该如何实现这些不简单和不平凡?也许死磕自己,就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陈忠实曾在《白鹿原》中写道:人生最痛苦的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的最后一刻;熬过去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而死磕自己,也许就是我们最难熬的时刻之一,希望小伙伴们都能在关键时刻,坚持熬过去,实现个人的成长和提升,迎来属于自己的新转折和新历程。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