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互联网大厂争办国际学校,未来教育改革战打响

2024-11-02
文章转载自"北大纵横"

tyle="visibility: hidden; opacity: 0; ">
作者 | 慢慢
来源 | Letsight
2739字 阅读时间5分钟

在教育创新的浪潮中,科技巨头们积极布局,推动教育变革。

最近,腾讯旗下的明湾教育基金宣布将在未来总部“企鹅岛”开设“明湾学校”,预计2025年正式开学。

这所学校将提供幼小初高阶段的K15教育,尽管课程细节尚未公布,但从预期来看,它将很可能是一所国际化的学校。

其实,国内外科技大厂早已在教育领域深耕。

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马斯克Ad Astra School,IBM、微软等科技巨头也在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努力变革传统学习方式。

科技巨头的下场,到底谁能够重新定义教育,影响教育的未来?

01


科技大厂跨界办校

深圳市明湾学校并不是腾讯首次涉足教育领域。

腾讯办学第一次试水是在2013年,腾讯公益基金会与福田区政府合办了深圳明德学校,实行十二年贯通制。

这所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球基础教育风向标学校Top100。


但腾讯并不是国内科技大厂中第一个办学的企业。

早在2003年,比亚迪公司就投资近亿元创建了亚迪学校。这是一所高标准九年一贯制寄宿制民办学校(附设幼儿园),由深圳中学管理。

亚迪学校以STEM课程为特色,与比亚迪、华大基因等企业合作开展社团课程,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

2017年,华为与清华附中合作在东莞松山湖创办了清澜山学校,提供15年一贯制的非盈利国际化教育。

清澜山学校结合了清华和华为的资源优势,设有“核心课程、综合课程、领导力课程和学生自创课程”四大模块。

学校采用沉浸式教学、哈克尼斯圆桌授课法、跨学科综合学习(STEAM)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法(PBL),并充分利用松山湖的自然资源,为学生开发实践平台。


同年,由阿里巴巴合伙人出资建立的云谷学校成立,属于15年制的“非营利性”国际化学校。

云谷学校注重以人为本,设计了多种人性化支持模式,如新班级制、导师制、学院制和走班制。


除此之外,还有由京东牵头、人大附中承办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宿迁学校等。

国内科技巨头开设的学校大多是国际化学校,倡导全人教育、重视STEM和跨学科教育,不拘泥于传统应试教育。

这些科技巨头的教育探索,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视野,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02


国外科技巨头创办学校

说到科技企业跨界办校,不得不提马斯克的Ad Astra School

2014年,马斯克在加州霍桑市创办了Ad Astra School,最初的学生是他的五个儿子。


他创建这所学校的初衷是因为他认为传统学校并未达到教育应有的目标。

马斯克认为,教育应具有目的性,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教会他们如何使用工具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教会他们如何使用工具。

他曾举过一个例子:如果你要让学生了解一台引擎,不应只讲授书本理论,而是必须动手拆开发动机引擎。


这所学校并不按照年级划分学生,教学上专注于数学、科学、工程学等,但并没有音乐和体育等科目。

语言课也不重要,因为马斯克认为未来计算机能够做到实时翻译。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不感兴趣,可以选择不学。

Ad Astra的课程形式颠覆了传统,学生不使用课本教材,也无需课前准备,正式作业很少,且没有评分。学生通过组队玩游戏和讨论,选择不同的项目进行学习。


类似的科技巨头办学还有IBM与纽约公立学校、城市大学合作的P-Tech学校
P-Tech采用“4+2”模式,提供9-14年级的教育,主要学习STEM学科。
这里的学生被称为“发明家”,除了获得高中毕业证外,还可以获得副学位,并有机会在IBM获得高薪工作,IBM承诺会面试每一位合格的P-Tech毕业生。


另外,微软2006年也在费城开设一所未来学校Microsoft School of the Future

这所学校为每位学生配备笔记本电脑,所有课程和作业电子化。学校内无黑板,取而代之的是互动式数字化白板,鼓励灵活学习。

课程设置灵活,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调整教材,并将新的学习软件发送到学生的“个人空间”。

每个学生的电脑中也装有学习所需的电子书和学习评估软件。


甲骨文与设计技术学校共同建立的Oracle + d.tech高中,位于甲骨文公司总部。

学校从一开始就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设计,旨在重新定义教育。

d.tech采用设计思考(design thinking)理念,以人为中心,认为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面临问题的人。

d.tech最终目的是教学生解决实际当中的问题,这种思路与斯坦福大学d.school相近。


AltSchool由前Google高管Max Ventilla在硅谷创办,采用个性化学习模式,打破传统课程安排,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学校内没有传统的分级,4至14岁的学生按低年级、高年级和初中部划分,创造灵活的学习环境。学校没有管理员、健身房和学校餐厅,也没有课间铃声。

每位学生都有笔记本电脑,日常学习主要以“实验”为核心,涉及文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

学生通过“pop-up class”与老师交流,在笔记本电脑上工作,并使用在线学习平台。

实验开始后,学校不再按年级划分,只有规则,学生可自主决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03


未来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对比国内外科技大厂办学的差异时,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教育虽然吸收了不少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但在教学模式上依然多半延续了传统的国际学校方式。

而国外科技巨头办学则更大胆创新,完全突破现在的教育框架,运用先进理念和实践引导教育发展。

但无论是国内的大厂还是国外的巨头,都在努力寻求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培养出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在教育的变革浪潮中,科技巨头们推崇的教育理念与传统应试模式的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些新兴教育模式不仅打破了年级的限制,而且学习不再是固定的形式。

无论是一年级的孩子还是十二年级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学习,而不是被年龄所束缚。

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


与此同时,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也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框架。

教学的重心更多地放在科学、数学、工程等领域,而音乐、外语等学科则往往被边缘化。

这种课程的重构虽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却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

未来的世界需要的是具有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才,而非仅仅是应试教育的“优秀学生”。


真正的教育创新,实际上是一种回归: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

这种关注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还包括情感、社交和心理发展的支持。

教育的核心在于助力学习者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发挥潜能。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回归教育本质的创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发展中,这种教育理念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稳住脚跟,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未来的教育,应当是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的,让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解决者和未来的引领者。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各位读者朋友,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还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请记得给北大纵横公众号设置星标。

点击左下方公众号“北大纵横”→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