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刷屏的Manus,真面目被彻底戳穿
2025-03-12
文章转载自"北大纵横"
作者 | 祥燎
过去两天,中国互联网出现了两种人:吹爆Manus的人和质疑Manus的人。横空出世的第一天,Manus取代DeepSeek,成为AI圈新的王炸。为了体验Manus,很多人彻夜蹲守邀请码,二手平台上一个邀请码甚至被炒到10万元。抖音上关于Manus的视频,评论区里也全在卖邀请码。体验之后,有人表示:“一夜之间,Manus让硅谷无眠,让ChatGPT沉默,让DeepSeek流泪。”甚至有自媒体激动地写道:“人类又要一败涂地了。”“今夜的这一片星空,属于China。”发布Manus的公司,其在北京和武汉的办公室不堪其扰,纷纷“谢绝来访”。有人发现,中国互联网讨论得热火朝天,但外媒似乎不知道Manus似的,鲜有报道,和当初DeepSeek的待遇天差地别。接着又曝出,该团队陷入炒币传闻,其在X平台的账号还因涉嫌诈骗被封了。更重要的是,DeepSeek经过全球人民的检验才爆火,Manus至今还没大规模公开应用,邀请码少得可怜,更增加了炒作的可能性。抖音上已经出现了#Manus骗局揭秘#的话题。Manus的爆火故事,仿佛是另一个DeepSeek。又是一群突然冒出来的年轻人,打得巨头一愣又一愣的故事。此前DeepSeek横扫互联网,BAT为了找回场子,各出奇招。百度宣布文心一言将于2025年4月1日起全面免费,并会将文心大模型开源。腾讯的AI应用腾讯元宝接入了DeepSeek R1模型,号称“满血版DeepSeek”,并将元宝推广放进了微信搜索和“九宫格”,同时在短短半个月时间里,为之疯狂投流了近3亿元。终于在3月3日,元宝在中国区苹果应用商店免费App下载排行榜上升至第一,超越DeepSeek。阿里在3月6日发布并开源全新的推理模型,性能比肩DeepSeek R1,而且大大降低了部署使用成本,在消费级显卡上也能实现本地部署。只是没想到,它们好不容易接连攻下了DeepSeek这个山头,还是没能成为话题中心。3月6日凌晨,Manus在其他山头异军突起,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和DeepSeek一样,发布Manus的也是一家中国初创公司,名叫Monica。它们还有两个显著共同点:年轻和人少。DeepSeek的梁文锋是80后,Monica的创始人肖弘则是90后,201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DeepSeek团队160人,Monica的人更少,只有60人。这群人默默无名,他们的Manus名头却相当响亮——全球首款通用AI Agent。AI Agent即AI智能体,它可以让AI不仅能推理和思考,更能够执行任务,自己把活儿给干了,不需要人干预。DeepSeek能帮你想解决方案,而Manus不仅会想,还会做。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将它取名为Manus,这在拉丁文里象征着“头脑和手”。但空口无凭,是骡子是马总需要拿出来溜溜。而Manus的出场,选择了最有流量的打法。据团队介绍,在评估通用AI助手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GAIA测试中,Manus的性能超越Open AI的同层次大模型,包揽所有难度级别榜首。Manus放出了一段4分钟的演示视频,让人第一次清楚感受到什么才叫AI智能体。比如官方向Manus发送了一个包含10份简历的压缩文件,要求它像公司人事那样工作。然后Manus自动开始一系列操作:解压文件、逐页浏览每份简历、记录重要信息、排名建议、生成评估标准和电子表格。其他案例还包括,股票分析、检查合同、做旅游攻略……随后拿到邀请码的自媒体博主,也开始展示Manus的其他测试案例,一句话搜集医保单信息、填写保险报销单、游戏编程、制作网页等等。在它出现之前,市场已经对智能体寄予厚望、期待许久。2024年的最后一天,OpenAI的CEO公布了2025年该公司即将发布的产品,他将通用人工智能排在第一位,紧随其后的就是智能体。其他大佬也把智能体视为重中之重。李彦宏去年说:“智能体是AI应用的最主流形态,即将迎来爆发点。”比尔·盖茨预言:“AI智能体将成为下一个平台,像Android、iOS和Windows那样。”据专业机构预测,全球AI智能体市场将从2024年的51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47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4.8%。顶着“全球首款通用AI智能体”名头出现的Manus,不火都难。其实会理解并且会自己执行任务的AI智能体,之前就已经有了。比如去年10月30日的荣耀Magic7发布会上,当时的荣耀CEO赵明通过一句语音指令,让YOYO智能体完成了点单2000杯咖啡的操作,使得附近的瑞幸咖啡店集体爆单,忙得不可开交。但如果只是这样的水平,Manus不可能会有如今的泼天流量和狂热追捧。YOYO智能体、小爱同学这类智能体主要面向普通消费者,特点是便捷、易用,但只能执行一些简单任务,而且很依赖预定义指令。与之相比,作为通用AI智能体,Manus的性能如果像演示视频里表现得那样理想,那它基本就是有手有脚的DeepSeek和ChatGPT。所以不难猜到,它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就是更会处理复杂任务。它会自动将复杂任务拆解成多个子任务,并创建详细的待办清单,一件件完成,期间甚至会自己编程解决问题。并且,还能跨领域地处理复杂任务——不仅适用于消费级场景,金融、教育、编程等企业级领域的任务,处理起来也不在话下。另外,和DeepSeek一样,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一大亮点。B站UP主“朋克周”,称用Manus做出了一个类似《沙威玛传奇》的游戏,不需要沙威玛传奇的背景信息,也不需要告诉它游戏搭建的规则和玩法,Manus会自行根据提示词全网搜索,自行学习。由于极强的学习能力,它也能根据用户反馈和环境变化不断优化自身行为,下次直接按照你的喜好来,越用越顺手,直接给你满意的成品。哪怕在使用过程中,给它加上新的指令或者改变需求,也能灵活应对。不仅毫无怨言,它还能7x24小时不停歇,因为目前的Manus完全基于云端运行,这就意味着即使用户关闭电脑,Manus也会在后台继续执行。不用盯着它干活,等任务完成后,它会自动通知。如果能兑现演示视频中的一半性能,Manus将是个合格的AI实习生。如果能完全兑现,那么它将是“AI助理+AI管家+AI牛马+AI小秘”,能和钢铁侠的智能管家贾维斯掰掰手腕了。和当初的DeepSeek相比,Manus的爆火方式属实有些“诡异”。DeepSeek出圈是循序渐进的,先是开发者尝鲜,接着用户发现真的牛X,成为自来水大力推动,最后是权威媒体和大佬站台。更早之前的ChatGPT诞生,同样是遵循这样的路径。DeepSeek一出,美股科技股大幅下跌,一堆外媒做节目分析它带来的威胁,甚至反思为何美国做不出来。它没经过大规模公开应用,还需要邀请码,被质疑是“饥饿营销”。从始至终,只有中国自媒体在鼓动宣传,外国社交媒体和外国媒体基本寂静无声。有人调侃说:Manus是第一款自媒体比专业人士更早发现和评测的工具。同样“诡异”的是,主要在中国互联网传播、号称“中国造”的Manus,对中国用户却并不友好。它的唯一官方视频是老板用英语讲解,官网也是全英文,连注册方式也都是谷歌账号或者苹果账号等海外方式。更致命的问题是,不少人指出:Manus根本没有创新,只是套壳产品,是个AI界“hao123”。当然了,套壳套到极致,也需要消耗许多脑细胞。应用创新也是创新。比如MetaGPT团队,号称只用5个人3个小时,就开发出了一个完全免费、无需邀请码的OpenManus;同时开源平台的CAMEL-AI团队也实现“0天复刻”,而且还将系统中涉及的每个部件单独开源,供开发者选用。作为套壳产品,没有在技术层面有显著突破,那么Manus的能力上限将取决于所使用大模型的能力上限。但现在的大模型水平必然还没达到AI打工人的水平,这也就意味着:Manus能完成任务,但不保证任务质量。要应用在大量真实业务场景,只有六十分的质量可远远不够。所以虽然Manus官网放出了许多案例,看似能替代打工人的许多工作,但目前看只能说是畅想。创始人肖弘也提到,早期的智能体更像是“功能机”,需要不断迭代和完善。因此说它是下一个DeepSeek之类的赞美,无疑言过其实,是在捧杀。由于外部期待过高,一边封神一边塌房,目前都是Manus的真实面目。至于日后是向封神人设还是塌房人设靠近,也只能由自己决定。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各位读者朋友,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还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请记得给北大纵横公众号设置星标。
点击左下方公众号“北大纵横”→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