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张艺谋电影《第二十条》口碑逆袭引热议:人生,最该看透这四大真相

2024-02-19
文章转载自"MBA智库"


帆书樊登讲书·季小念  编辑/MBA智库琉琉


  


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抉择:


下班路上,你看见一人摔倒在地,躺在地上动弹不得,你想上前搭把手,但又害怕因此被碰瓷。


那到底扶还是不扶?


在外吃饭,邻桌女孩被一群混混调戏,女孩反抗无果,一直用无助的眼神望向四周,但大家都害怕惹火上身。


那到底是见义勇为还是冷眼旁观?


而这些令人踟蹰不定的选择,张艺谋导演用电影《第二十条》交出了答案。


(图源网络,侵删,文章有部分剧透,介意的朋友友可以先去观影哦~)


影片中,检察官韩明刚刚在市里挂职成功,铆足了劲要转正,结果儿子打了校领导儿子并拒绝道歉,分歧不断的案子又万分危急。


电影从事业到家庭,讲述了法条背后情与法的较量,充斥着法律的严谨无私与生活的家长里短。


影片落幕之后,这四个揭露人性本质的真相,你必须要看透。


1

关于底线:

有度与无度,只有一厘米之差


《素书》中有一句话:“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意思是做人一定要有是非观念,懂得底线思维,这样是给自己的行为上一层保障,确保自己永远不会陷入那些无法挽回的境地。


有时候,有度与无度,只有一厘米之差。


影片中,韩明的儿子韩雨辰碰巧遇到校领导儿子张科在校园霸凌,正义使然,他制止了这场霸凌,上去一拳把霸凌者的鼻梁骨打骨折了。


但他见义勇为的行为,直接让加害者成了受害者,他也因此被张科父亲上诉。


在警察局里,张科的父亲带着怒气说:“如果你儿子要再高抬贵手一厘米的话,这(我儿子)眼睛没了。”


只差一厘米,他的正义之举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这一厘米,不就是法律的底线吗?




电影中,还有一个见义勇为的人,因为越过了这一厘米,受到了惩罚。


公交车上女孩遇到流氓骚扰,公交车司机张贵生见到后,果断上前保护女孩,反而被几个流氓暴打。


他本想拿起灭火器自卫,却因为下手没有轻重,最后被判故意伤害,获刑三年。


你看,他们明明是为了正义,为什么坏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好人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正义与暴力之间,只差一厘米的分寸。


越过了这一厘米,就失了底线。


毕竟,“正当防卫”本身,其实就是暴力边界问题。


它与“防卫过当”之间的灰色空间,又能容得下多少暴力动作以及欲望?


而维持两者之间的平衡,关键在于能否守住底线。


就像冯骥才所说:“底线是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中。”


人这一生,真正的清醒,就是守住做人的底线。


2

关于善良:

善自有万钧之力,无往而不利


有人说:“一个人的善意和爱,是这个世上最强大的力量。”


电影中,有三位女性。


一位是家庭主妇李茂娟,一位是检察官吕玲玲,还有一位是聋哑人郝秀萍。


她们身份不同,所处位置也不同,但身上却有着同样的善良与强大。


李茂娟,当儿子韩雨辰对抗校园霸凌时,她是坚定站在他身后的那个人,哪怕面对校领导的施压,她也像只时刻准备战斗的野兽,绝不退让。


吕玲玲是以男性为主导的检察院里,为数不多的女性。


但她始终坚持为弱者鸣冤,为苍生请命。为了案子的公平,哪怕停职她也不会妥协。


郝秀萍看似柔弱,实则是最坚韧的女性。


家里有患有疾病的孩子,还遭遇了接二连三的欺辱,但为了一家人的清白,她宁愿跳楼也绝不向恶势力低头。


有人说善良是最没用的德行,她们却证明,并非如此。


李茂娟的善,让儿子韩雨辰也成了一个正直善良的孩子;


吕玲玲的善,为她坚守了心中正义,还了无数人清白;


郝秀萍的善,触动了大家的心,让案子有了关键性反转。


善意,才是最强大的力量。


正如杨澜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你要相信善意的力量,在我们能力范围内,善意地对别人。善意就像空气一样是会流通的,到时会有正面的能量还给你。”


所以,不如拾起自己的善良,拿出善的态度、善的力量。


然后,在漫漫人生路途中,如《增广贤文》里所言: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3

关于人性:

成年人的世界,一半是人,一半是鬼


检察官韩明,为了让儿子读市里最好的中学,来到市检察院挂职。


为了转正,他在单位对上司点头哈腰开车门,拍领导的马屁。


遇到来闹事的工人,领导束手无策,他轻而易举就解决了麻烦。


回过头还要冲着领导露着笑脸,说是领导指导有方。


领导想要随意应付下案子,他立马顺口答应。


韩明的一举一动,无不彰显着年轻时那个血气方刚的男人,早已变成了一个畏畏缩缩的中年油腻男。


他漠然地用冰冷的法条去恒定一切,心中那杆天平早已失了衡。


直到内心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震荡,他开始反思法与情的连接,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中间的平衡点。


最后,在听证会上,他慷慨激昂的发言让无数观众热血沸腾。


那一刻,他重新拾起了心中的那杆天平。


其实,成年人的世界,一半是人,一半是鬼。


一边要你坚持自我,守住底线;一边要你盲从大流,随意自在。


当鬼的那部分占上风时,就会为你竖起冷漠的面具。


如果人性的冷漠成为习惯,我们又该如何匡扶正义?


就像生活中的我们,常常被生活蹉跎得沧桑不已,但我们总会想尽办法自救,让自己重焕新生。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超越自己,找回自己,而不是任由自己沉沦下去。




4

关于法律:

法律从来不是束缚,而是保护


罗翔曾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法律背后的真理,并不是约束,而是公正与正义的追求。”


郝秀萍的丈夫王永强为了给女儿治病,找村里的恶霸刘文经借了高利贷。


谁知刘文经看上了郝秀萍,以还钱为要挟,恶意猥亵对方。


为了给妻子报仇,王永强挣开绳索,冲出去跟刘文经扭打在一起。


刘文经气急败坏,扬言要砍死对方,说着便跑向车里取刀。


在极度的恐惧下,王永强随手抄起了剪刀,往刘文经身上捅了二十几刀,最后对方不治身亡。


这起案件在过去所有类似的案件中,都是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判刑。


但韩明却认为对方是正当防卫,应该无罪释放。


而这也意味着他们要推翻过去所有类似案件的判决。


这样做,注定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但所有正确的事,都有代价。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


就像韩明在电影里所说:“法律是为了让犯罪的人成本变高,而不是让公平正义的代价变大。”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影片的最后,王永强被判定为正当防卫,无罪释放。


回归现实,我们一直束缚自己于法律的高墙之下,生怕踩到红线。


但法律并不是为了约束我们成立,而是为了维护公平正义。


正如《法治的细节》这本书中所说:“法律在本质上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它绝不是高高在上,无视民众的道德情感。”


电影的最后,一切尘埃落定。


不管好人还是坏人,都得到了自己应有的结局。


这样的结局,仿佛太过于理想化。


但我们如果无法与既定的世俗争斗,那便在内心活成自己的国王。


这个世界或许不属于理想主义者,但一定不能没有理想主义者。


或许有一天,那个更好的世界会跟着万物复苏一起到来。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很喜欢一句话:“世界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路。”


虽然,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但还有下个假期,下下个假期……


其实,不管是否假期,只要有时间,请一定要常回家看看。


因为,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在何方,总有人在等你回家。


文末点亮【在看】,愿你新的一年,仍有阳光满路,温暖如初,不辜负自己,也不辜负爱你的父母。


-THE END-

 作者:帆书樊登讲书·季小念。来源:帆书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作为优质的内容平台,樊登读书一直在打磨好内容,精推好书,为无数书友的实际生活带来改变。关注帆书 原樊登读书,和6000万+书友一起用读书点亮生活。图源:图虫创意。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

 “我20多岁,没坐过高铁也不会点咖啡”:央视报道的这个网红,越多越好!
 12年前,那个卖肾买苹果手机的17岁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
 看完《天道》,才明白人生最好的过法:不逞强,懂示弱,少争辩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这种底层思维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