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为什么我建议你卸载这些APP?(深度好文)

2024-02-14
文章转载自"MBA智库"


文/张小鸣   编MBA智库琉琉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渐渐成为别人的活靶子了。


不信你现在打开手机,就能收到各种app推送信息:

xxx深夜与陌生男子携手走进酒店;

开黑节来临,xx皮肤限时免费领;

有小哥哥发起了直播,赶紧去看看吧。

各种吸睛的字眼,刺激、猎奇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占据你的视野。

如果你拿着别人的手机一对比,会发现,在每个人的手机上,推送的信息是不一样的。

在人工智能越来越聪明的时代,你每一次搜索、评论、点赞,甚至是在某个视频多驻足10秒,都会被大数据抓取,存入数据库。

系统会分析你的喜好,然后给你推送你感兴趣的东西,这些信息,都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所以啊,越来越多的人沉迷其中,每天什么都不想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各种APP上。

想起来就可怕,对吧。


1


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状态:

早上起床的第一时间,就是打开手机;

工作的时候无精打采,在各种新闻热搜中流连忘返;

周末的时候打算学习,却总是下意识的打开手机追剧、刷短视频;

晚上叫上同学开黑,在游戏里大喊大叫,直到手机没电;

第二天,顶着个黑眼圈,依旧重复昨天的生活。


一开始,我觉得是自己自控力差,贪玩,后来我发现,我错了。

真正的原因是:

一个人习惯了高刺激的环境,就很难适应低强度的刺激。

这就像富人的生活,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你习惯了业余时间玩游戏,即使有一天把游戏卸载了,也只会去刷娱乐视频,而不是去阅读。

你过惯了追剧的日子,即使戒掉了,也会打开热搜,吃各路瓜,而不是去学习。

你沉浸在这些APP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

你忘却了现实世界的烦恼:不如意的生活,揪扯不清的人际关系,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然而,一旦你放下手机,无尽的空虚便会向你袭来。

你感受到了巨大的失落感,开始变得心烦意乱,总想着干点什么。

因为你已经习惯了这种高强度的刺激,一脱离这种环境,就会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焦躁不安。

于是,为了重回高刺激的「怀抱」,你习惯性的拿起了手机,在各种APP之间欢呼雀跃。

然而问题是,你越沉迷游戏、视频、小说,内心便越空虚,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后的结果,就是彻底成为手机的奴隶。

虽然有时候也会振作一下,但挣扎几下便放弃治疗。




2


长此以往,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当你习惯了各类信息的高频刺激,你会变得越来越急躁,越来越没耐心去做一件事了。

原因很简单啊,你的注意力都被这些高频刺激的信息给捕获了。

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每触碰一次屏幕,每点击一个按键,都会立即给你反馈结果,你已经对即时反馈形成了「路径依赖」。

久而久之,你的心态也被「训练」成急功近利,追求短期速成。

所以,当你的注意力从某个高频刺激的对象移开时,只会转移到另一个高频刺激的对象上面。

比如说,你玩了几小时游戏,直到强制休息,这个时候,你是很难静下心来学习的。

因为学习对你来说是程度很低的刺激,你根本没那个耐心。

即使你强迫自己学习,也很难专注,还是会转移到高频刺激的事物上面。

不信你看看下面这位读者,反复的「安装—卸载」游戏,也很难静下心来看书。

即使他把所有娱乐软件卸载了,注意力也只会从游戏转移到朋友圈。


回想一下,你已经多久没有心平气和的坐下来,看一本书,或者思考一件事了。


3


接下来,请你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


一个沉迷信息流的人,他已经适应了高刺激的环境,那么他对阅读、学习这类事情是非常排斥的,只会对娱乐信息感兴趣;


一个持续学习的人,没有被高频刺激的事物提升阈值,他仍然能接受低频刺激,所以业余时间,他一直坚持学习、思考。


两三年后,会出现什么变化?


沉迷的人,他的人生越来越不值钱,逐渐被社会淘汰。


而持续学习的人,他的思考能力、认知水平、见识格局都碾压前者,他们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啊,我一直有个观点。


在这个心浮气躁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长文的人,比那些只关注15s短视频的人,大概率要优秀。



4


ok,那么该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

(1)远离那些高强度的刺激吧

一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会对他的生活习惯造成决定性影响。

那些轻易就能获取的反馈,我劝你远离。

不是说非要杜绝接触这些信息,可能不太现实。

但我想说的是,千万不要被这些信息「塑造」成高频刺激的敏感体质。

凡事得有个度,你的时间应该放在对你人生长期有益的事情上面。

假如你实在无法克制自己,我建议你卸载。

没有了这些APP的刺激,你的心没那么「躁动」。

但有一说一,刚开始会很痛苦。

(2)让自己去做低刺激的事

我认为,这才是治本方法。

我在前面说过,当一个人习惯了高强度的刺激,就很难去做低刺激的事。

确实如此,但如果这件低刺激的事,刚好是你感兴趣的,那么结果又会不一样。

比如说,高三的时候,我沉迷小说,而且很讨厌上物理课,所以,一上物理课我就看小说。

后来,换了一个物理老师。这位老师画图画得特别好,所以每次上课,我就在草稿上模仿他。

情况开始改变了,我戒掉了小说,喜欢画图,而且喜欢上物理课,高考的时候,物理是我考的最好的一门。

所以,如果你喜欢听歌,那么在某个周末,戴上耳机,绕着校园走一圈。

你喜欢爬山,那么叫上三五好友,一起享受登上顶峰的成就感。

一段时间后,你就会恢复低频刺激的体质。




5


必须要承认,追求安逸享乐,这是人类刻在骨子里的本性。


而学习、思考,总是与人性背道而驰的,但先甜后苦,还是先苦后甜,确实需要自己拿捏清楚。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是选择继续用这些app填补内心的空虚,还是走出这种状态,全看自己。


只是你需要知道:沉迷娱乐,会出问题的。


以上,共勉!


看到最后的同学,都是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希望你「在看」一下,我们一起精进吧。


-THE END-

● 作者:小鸣。知乎签约作者,个人成长领域20w粉丝答主,现在是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创始人,想带你一起精进!本文来源:张小鸣(ID:zxming2021)。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图源:图虫创意。


//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

 “我20多岁,没坐过高铁也不会点咖啡”:央视报道的这个网红,越多越好!
 日韩千万「下流老人」警钟背后:我们这代人,可能连体面老去都做不到…
 看完《天道》,才明白人生最好的过法:不逞强,懂示弱,少争辩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这种底层思维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