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被嫌弃的董宇辉,被离职的孟羽童

2023-12-17
文章转载自"MBA智库"


/张丽俊    编辑MBA智库琉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董宇辉“小作文”事件尘埃尚未落定时,一则“董明珠怒斥孟羽童”的新闻又上了热搜。



关于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检索。


我为什么把董宇辉和孟羽童放在一起?这两起事件,看似没有关联,但背后反映的其实都是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


企业要如何对待自己的员工?如何对待离职的员工?


今天,我想和你分享我的3个思考:


1
ONE

何苦为难打工人


董宇辉事件持续发酵,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看法。


罗永浩老师也在直播间聊起此事,他说,当领导手下有一个能力比较强的员工时,真正难处理的不是领导,而是员工。因为员工要考虑自己和同事的相处方式,有没有功高震主之类的事情。


而领导是最容易的,只要在人前人后夸这个员工就行了,这时候所有人都会觉得这个领导太好了,太有格局了。


在微博上,老罗也如此写道:


年轻人在社会上不容易,没有成绩前固然很难,即便做出了突出的成绩,积累足够的资源之前,想做点更大或是更有价值的事,也很难。毕竟这是一个事实上被中年人统治的残酷世界,也是一个“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二X世界。


我特别赞同老罗的话。这个时代,打工人太难了,尤其是这两年经济下行,企业裁员潮不断,打工人的处境就更难了。


工作干得不好,很快就会被裁掉;干得太好,又会被嫌弃,被排挤。


我能理解,当下的环境让老板们都很焦虑,压力非常大,但我还是希望,不要为难打工人,要对员工更包容一些。


我见过,有些老板对外部客户特别包容,特别耐心,情商特别高,但一回到公司,就像变了个人,心眼特别小,脾气特别大,嫉贤妒能,一身的毛病。


我之前讲过,客户分为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员工也是我们的客户。所以,我们为什么把最好的一面都留给了外面,而把坏的一面都留给了内部的员工呢?


员工,是企业真正的靠山。没有员工的齐心协力,没有员工的同舟共济,没有员工创造价值,就不可能为企业创造辉煌。


所以,我们要善待员工,要有胸怀包容员工。


包容,而不是纵容。蒙牛创始人牛根生说:“管理,是严肃的爱。”有大爱的领导,会对员工严格要求,帮助他们成长。



2
ONE

画饼可以但不能只是画饼


董宇辉风波未息,另一位经常拿来和他对比的“前打工人”孟羽童也乍起波澜。


针对董明珠“只想着挣更多钱跟行尸走肉没差别”的说法,有网友吐槽称:“画饼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很多领导喜欢给员工画饼,描绘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未来,让他们为之奋斗,可是往往却只谈贡献,不把回报落到实处。


他们常常会摆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姿态,教育员工:


“好好干,以后我的位子就是你的。”

“年轻人不要老想着拿多少钱,要看你为公司做了多少贡献。”


这种先贡献,再谈回报的方法,对于70后、80后是很管用的。他们享受到了时代的红利,很多人都靠先苦后甜的方式成功熬出头了。


但问题是,现在的年轻人,还等得了吗?还相信你这一套么?


时代在巨变,现在的年轻人也变得越来越理性和现实,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怎么去争取和实现。


他们不再相信领导画的大饼,而是希望能够在现实中获得真正的回报。


所以,不要只画饼,不兑现。你可以谈情怀,谈奉献,谈艰苦奋斗,但你不能不谈利益,不能剥离谈钱这个基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一层就是生理需要。当员工还没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时,就别先画饼谈理想,谈长远,那没有用。


舍得谈钱,愿意分享利益,这才是对员工最好的尊重。



3
ONE

善待每一个离开公司的人

  

孟羽童离开了格力,董宇辉经此一事,还没有表露出离开的想法。


我们常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员工离职是很寻常的事。


作为领导者,你对待离职员工的态度,暴露了你的层次。


有的领导在员工离职后,会到处说员工没有良心,把员工贬得一无是处。


我不赞同这么做。一方面,会显得老板小心眼,没有格局;另一方面,对于公司的品牌、声誉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


罗格·赫曼在《留住人才》里有过这样的表达:“对员工离开时所做的反应将筑成你跟他们永远的关系。”


员工和企业之间好聚好散,他们对公司的评价往往是正面的,而且还会给公司带来一些好处。


离开之后,他们可以讲述自己在公司的经历,老员工的话更具有说服力。他们离开公司时对企业留下了良好印象,也不会吝啬对公司的夸奖。


如果他们对公司感到满意,也会鼓励身边优秀的人前来应聘,或许有一天,他自己也非常愿意重新加入公司。


所以,我建议大家,要善待每一个要离开公司的人。


不管他是主动离开,还是犯了过错,或者业绩不好要离开,不要把人家全盘否定,要肯定对方的贡献,肯定对方身上的优点。


离开,不是因为他很差,离开,只不过是我们不够匹配。


最后,我想说,有句古话叫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企业和员工最好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是在职时的双方奔赴,彼此成就;是离职时没有埋怨,彼此致谢。


-THE END-

 者:张丽俊。创业酵母创始人,酵母咨询创始人,知名组织创新专家、前阿里巴巴集团组织发展专家,《组织的力量》一书作者。来源 | 张丽俊(ID:zhanglijunCherry),关注我,与100万管理者一起学组织和管理。图源:图虫创意。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

 “我20多岁,没坐过高铁也不会点咖啡”:央视报道的这个网红,越多越好!
 12年前,那个卖肾买苹果手机的17岁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
 看完《天道》,才明白人生最好的过法:不逞强,懂示弱,少争辩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这种底层思维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