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原来这叫:贫穷的循环(深度好文)

2023-08-19
文章转载自"MBA智库"


洞见·姜榆木   编辑/MBA智库琉琉


社会学家谢宇走访过一个小镇,当地大部分个体商户,开店开到深夜才打烊;少许几家商户,每到日暮时分就关掉店门。


谢宇觉得,这些“不够勤劳”的商户,过得肯定不怎么样。


调研一番后,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


开到深夜的店家越发拮据,提前打烊的商家反而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原来提前打烊的商户,把时间用来改善品类,更新促销方式。


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会上新性价比更高的产品,用更新颖的活动,吸引更多客人。


反倒是很晚打烊的商家,只靠延长开店时间维持经营,竞争力一直走低,陷入恶性循环。


穷人之所以穷,并非不够努力。


低质量的努力越多,生活越往低谷的方向掉落。



1


梁家辉年轻时很穷,直到成为一名演员,开始有稳定的收入渠道。


那时的他觉得,自己多演一部戏,就能多赚一笔钱,生活就能更好一些。


抱着这种念头,他常常同时接拍3到4部电影。


有时因为太忙,实在没时间研究剧本,他就索性在新的作品里,套用上部作品的表演模式。


一段时间后,梁家辉的确赚到一些钱,却也收到许多对他演技的批评。


邀请他的剧组明显变少,即使偶尔有片约,片酬也比以前低很多。


而为了保障日常所需,他又只能去接更多低回报的片约。


两年不到,生活就又回到演戏前那种捉襟见肘的状态。


现实中,许多人也都陷入类似“穷忙”的怪圈:


工作总是很忙,却都是忙于没有价值的事,积累不了能力和经验。


他们活得像个陀螺,看似不停在忙,其实只是原地打转。


而且打转的时间越久,生活越是摇摇晃晃。


《增广贤文》中说:富者思来年,穷人想眼前。


缺乏长远规划,持续自我消耗,是一个人越忙越穷的根源。



图源:图虫创意



2


看过一个社会调查,调查中假设了两种投资:


一种是有3%的保底收益;


另一种则是有一半可能带来50%的收益,另一半可能带来30%的亏损。


一些常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几乎全选了第一种投资。


他们只想拿到眼前确定的东西。


电视剧《相爱十年》里,刘元在一家日企做勤杂工。


正式员工经常加班,公司也通过付加班费的方式,鼓励勤杂工推迟下班时间。


很多人为多赚这笔钱,跟着正式员工一起,待到晚上10点才下班。


回到宿舍后,大家匆忙洗漱一番,立刻上床睡觉。


第二天被闹铃喊醒,开始周而复始的一天。


只有刘元到点走人,下班后也不回宿舍。


起初,大家只是觉得他好吃懒做。


直到有天,一位日方高管突然到访,而公司的翻译还在出差。


刘元用不是很熟练的日语,介绍了公司的业务情况,成功化解了现场的尴尬。


大家这才知道,他平时是把加班的时间,全部用来报班学习日语。


因为这次的高光表现,刘元被聘为正式员工,后来还晋升为部门经理。


其他勤杂工们虽然平时努力加班,却最终沦为公司降本的对象,很快就被全体辞退。


听过一句深刻的话:


“穷人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做着跟身边人一样的忙活累活,却幻想有天出人头地。”


一味忙碌而懒于思考,注定陷入平庸的困境。


想让穷人更穷,就让他忙到无暇顾及未来。



3


经济学家阿比吉特提过一个“贫穷的循环”


一个人收入下降,就会下意识去做更多工作,减少思考复盘的时间。



这,又进一步导致收入的下降。


收入、工作和思维形成闭环,就像是牢固的锁,将人困在狭窄的圈子里。



要跳出贫穷的循环,先打破人生的锁:


1. 打破收入的锁


《贫穷的本质》提到:限制穷人改变现状的最直观原因,是过于低下的收入。


当一个人每月领到的薪水,除去基本开销后所剩无几。


他往往倾向于一些低价值的消费,而无力去做有利长远发展的自我投资。


而要摆脱收入的裹挟,唯一的方式就是控制消费,坚持储蓄。


最近重温《没有工作的一年》,对主角何雨印象深刻。


同事们下班后,常去各种场所聚会。


而对每次都婉拒邀请的何雨,他们嘲笑说:“省下的那几十块钱,还能拿来买房吗?”


没过多久,他们都在一次裁员风波中失业。


同事们为支付日常花销,不得不去做一些强度大、薪水低的岗位。


何雨却靠平时存下的钱,参加各种讲座和课程,拓宽自己的行业人脉。


直到市场回暖,她成功找到一份待遇更高的工作。


没钱,只能被生活选择。


少聚一次餐,少买一杯奶茶,省下的钱不会让你大富大贵。


但日积月累,就可能是一门课程的学费,一次投资的机会。


然后在某个瞬间,给生活带来不期而遇的转机。


2. 打破工作的锁


自媒体作家@Miki刚能接到约稿时,平均两天就要写一篇原创。


即使是吃饭,他也是一只手端碗,一只手敲键盘。


突然有天,他发现自己坐在电脑前,大脑一片空白。


整整3个月,他没过稿一篇文章,也没赚到任何稿费。


直到把写稿频率降到一周一篇,他开始有足够的时间,通过看书和旅行来充实灵感。


尽管收入有过短暂的下降,但他很快就提升了写作能力,得以上稿更大的平台。


不到一年,他的单篇稿费就超过了以前写4篇稿子所能赚到的钱。


他后来在直播时分享:“千万别成为做某件事的机器,因为只要是机器,就一定有超出使用寿命的那天。”


太过用力的人生,是一场灾难。


与其从早忙到晚,不如设立一个截止时间。


到点之后,把工作放下,去做些眼下没有收益,却能利于长远发展的事情。


普通人最宝贵的资产,不是薪水,而是时间。


把时间用来投资自己,才能在人生的留白中,描绘更多的可能。


3. 打破思考的锁


贵州黔西南的山区里,有一个坡老村。


村民日常的谋生手段,就是挑着刚从地里收来的生姜,到三十里开外的镇上去卖。


望着崎岖的山路,一个名叫杨秀高的农民想:能不能让要买的人进来,而不是我们出去?


后来政府拨款,在坡老村附近建起信号基站。


许多人一听网费的数额,纷纷摇头:这都够我走十几趟山路了。


只有杨秀高不顾家人反对,成为村里第一个联网的人。


很快他在网上建立起销售渠道,每天坐在家里,也有源源不断的卡车上门取货。


短短一年,杨秀高种植生姜的规模扩大到20亩,收入也增长了几倍。


《认知突围》中有张“思考 - 收益”曲线。



起初,思考相比行动,短期不会带来明显的收益。


但随着思考的累积,一个人终将收获蜕变式成长。


作家刘润说:“思考是唯一一个,对任何人而言,没有门槛的逆袭机会。”


思考有深度的穷人,不会一直穷下去。


回到前面提到的“贫穷的循环”。



为何穷人很难摆脱这样一个“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循环?


因为即使做出正确的改变,穷人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生活的改观。


但把一些富有的习惯坚持下去,某个瞬间,困住穷人的闭环就会断开。



请相信,每当你控制住一次低价值的消费,减少一小时低质量的忙碌,进行一次高水平的思考……


你都是在为自己积蓄突破的能量。


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缺口,都会让你奔向一条向外生长的轨迹。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THE END-


● 洞见·姜榆木。来源:洞见(ID: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7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

 “我20多岁,没坐过高铁也不会点咖啡”:央视报道的这个网红,越多越好!
 12年前,那个卖肾买苹果手机的17岁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
 看完《天道》,才明白人生最好的过法:不逞强,懂示弱,少争辩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这种底层思维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