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全网愤怒的“绿皮火车上最窒息一幕”:投胎到这种家庭,还嫌不够苦啊?

2023-07-31
文章转载自"MBA智库"


小椰子  编辑/MBA智库琉琉


1

最近,有这样一个视频在网上引起了众怒。


一位妈妈,拍下自己的女儿坐绿皮火车时的场景,因为没有座位,只能站在过道里。


后面实在支撑不住了,就坐在行李箱上,吃起了泡面,还得时刻注意避让周围的人来人往。



妈妈配的文案是这样的:“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无座慢车,给我好几个白眼,下次继续。”


评论区里,有网友不解地问她:“为啥要买无座车票?又不是什么急事,出门提前规划啊。”



结果,那位妈妈居然这样回复了:“我想,我吃过的苦,她也得感受一下。”


啊这,这是把孩子当仇人养呢?


正常人的思维不应该是这样的吗:我吃过的苦,别再让女儿吃了。


结果这位妈妈的思维却是:我吃过的苦,凭什么女儿不用吃!没有苦难也要创造苦难!


从其他网友的评论来看,这位妈妈甚至还回复过别人一句:“我还没让她捡破烂呢!”



在她眼里,没让孩子捡破烂已经是最大的恩赐了,坐无座慢车怎么了?就是要让她吃点苦头。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知乎上很火的一个问题:“儿子每天坐两个多小时公交车上下学。


我想让他吃点苦作为宝贵的锻炼,怎样才能让他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呢?”



一个点赞很高的回答是这样的:

“没有投胎到权贵之家,投胎成你的儿子,他这辈子往后吃苦的机会有得是。


能稍微轻松一点的日子也就是成年之前的这段时光了,别没事找事,很困难吗?”



是啊,有些家长根本没有必要刻意对孩子进行苦难教育,因为他出生在你家里的时候,他这辈子就有吃不完的苦了。


2


打开各大社交平台,你会发现,有太多的家长,热衷于吃无意义的苦。


有人就分享了自己父母的迷惑行为:



“明明有电饭煲,妈妈偏要凌晨4点起床烧柴火煮饭,然后告诉我她很辛苦;


明明有洗衣机,妈妈偏要在冬天用结了冰的水手洗衣服,然后给我看她冻肿的手说她很苦;


明明有自来水,爸爸却要在40度的夏天去两公里外的地方挑水,然后因为中暑打电话骂我半小时,说都是因为我不孝。”


自己喜欢吃苦也就算了,这类父母还特别看不惯自己的孩子不吃苦,甚至上升到了情感绑架的地步。


比如说,有人因为午餐点了一份素菜,就被妈妈拉黑了。



18岁刚高考完的她,因为爸妈白天不在家,自己炒的菜又太难吃,有天她就在中午点了一份茄子煲仔饭吃。



她妈妈知道后,不断地责怪她:“有钱了是吧?我们天天省,你就乱花。”



“你也知道挣钱多不容易,家里4口人用你的一份乘4。”



“开学之前自己解决,老子一直心里在滴血。”


魔幻的是,她们家根本就不穷,在市区有三套房和一辆四十多万的车,在乡下还有一块地。


就因为一份十几块钱的茄子饭,做母亲的就能把自己的女儿给拉黑、不断道德绑架。


有人给朋友过生日,一群人一起吃饭AA,她只花了45元。


开心地拍了个聚餐的小视频发到朋友圈里,没想到就收到了爸爸发来的消息:


“这是在哪里吃饭呢?好丰富,你这样吃是你花钱吗?是的话就是在吃你老爸的血。”



女孩感到心累,这已经不是她爸爸第一次这样了,每次都这样,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有人毕业旅行结束回家,第一次坐飞机,满心欢喜地跟妈妈分享自己坐飞机时看到的云彩。



然而,妈妈的话却让他一瞬间觉得,自己的世界黯淡无光:


“你过的富人生活,爹娘过的地狱生活。”



经常给孩子灌输这种“父母的牺牲”、“父母的付出”观念,长久以往,孩子会活在一种负疚感里,伴随着安全感的严重缺失。


每一点小小的快乐、每一刻短暂的满足,都会伴随着巨大的负罪感,好像自己根本不配活得幸福。


  • 长大之后敏感、自卑,什么都不敢要,总害怕亏欠别人,逐渐丧失主动追求幸福的勇气。


3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词,叫“习得性无助”。


在印度,人们训练大象是从一根柱子开始的。


驯兽师把小象牢牢栓在一根柱子上,任凭它怎么挣扎,都难以挣脱束缚,而且越挣扎,绳子勒得越紧。


等到小象长成了大象,也只需要一根柱子,就能让它乖乖地被绑在那里。


哪怕大象力气已经很大,能把整根柱子都拽倒了,但它也不会挣扎。


因为曾经的无效挣扎,带给它的那种强烈的无力感,它不想再重复体验一遍了。


家长光看到那些因为“幸存者偏差”而成功的人,在感谢贫穷、感谢苦难。


却看不到现实里有更多更多因为“苦”而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人。


遭遇过太多挫折、苦难,很容易打击一个人的自信心,让人深陷无助、颓废、挫败的泥潭里难以自拔。


多少孩子,即使成年以后,仍被栓在那根柱子上,即使有挣脱的条件,也根本无力去挣脱了。


作家余华说得好:

“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它不会带来成功,也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避开。”


  • 苦难并不值得赞美和推崇,更不要人为地制造苦难。


4


2条建议,想要送给你。


1、对家长来说,别误解了吃苦的含义。


《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一书中写道:

“大多数人对吃苦的含义可能理解得太肤浅。


穷,并不是吃苦,穷就是穷,吃苦不是忍受贫穷的能力。


吃苦的本质,是长时间为了某个目标而聚焦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放弃娱乐生活,放弃无效社交,放弃无意义的消费以及在过程中不被理解的孤独。


它的本质是一种自控力,自制力,坚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少吃毫无意义的苦,多吃能产生复利价值的苦,才是真正的有效吃苦。


2、对孩子来说,可以在成年后“把自己重新养一遍”。


很多被穷养大的孩子,在成年了自己有能力之后,选择去拥抱童年那个不被满足的自己。



矫正牙齿、出国旅游、学游泳、吉他、爵士舞;



学外语、学滑板、学烘焙,去三毛生活过的地方看看,把自己当女儿一样爱;



养小橘猫,考驾照,买了自己喜欢的衣服和鞋子,能力范围内都满足自己......


原来,有那么多人都在努力,都在一点点捡起碎片一样的自己。


愿你我,都能重新富养自己一遍,不受打击、肆意生长,缓慢而自由,不让任何苦难来熄灭自己的光芒。


共勉。


-THE END-


 作者:小椰子。用独特视角解读热点事件,陪你每天一起认知升级。畅销书《你的自律,给你自由》正在热卖中。在公众号:小椰子专栏(ID:xiaoyezizhuanlan)。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

 “我20多岁,没坐过高铁也不会点咖啡”:央视报道的这个网红,越多越好!
 12年前,那个卖肾买苹果手机的17岁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
 看完《天道》,才明白人生最好的过法:不逞强,懂示弱,少争辩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这种底层思维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