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生气时如何反击?你的第一反应,很重要(干货好文!)

2023-03-09
文章转载自"MBA智库"

文/志红·和小畏   编辑/MBA智库琉琉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每次遇到令自己不爽的小事:

伴侣约会总是迟到一小下;


同事偶尔说些不礼貌的话;


朋友忘了答应过你的事情。


虽然心里不舒服,但毕竟对方不是太过分,所以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因此就“算了”。


表面上看,这都是一些「小冒犯」


但如果长期处在这种情况中,人会越来越被动,情绪也容易变得压抑。


甚至,在内耗中,生活慢慢失去了活力。


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常常找不到原因在哪,仿佛无解。


而一切的源头,其实就与这些不起眼的「小冒犯」有关。



1

“我不爽,但等等再说”


上周我和朋友去吃饭,店里客人很少。


里面有一桌围坐着一大家子人,说话声音非常大,孩子还在一旁跑来跑去很闹腾。


我觉得很吵,于是和朋友提议:“要不要提醒他们小声点?”


但立马又犹豫了。


朋友也说:“说不定过一会他们就不吵了呢?要不别说了。”


我便心想:行吧,好像也不是吵得很厉害,再忍忍吧,如果变得更吵,就过去说。


于是,我开始不自觉地观察旁边的音量。


有好几回很吵的时候,我正准备站起身来,分贝却又突然降了下来,于是我又尴尬地坐下。


直到那桌人吃完离开,我也没过去说他们,反倒是自己格外认真地听了半小时噪音。


不过在这期间我觉察到,脑海里浮现的一个奇怪的念头:


要是那桌人更吵一点就好了,我就可以光明正大地说他们了。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顿时觉得好气又好笑,原本是希望对方安静的,结果却成了希望别人更吵,好让自己能够理直气壮地去抗议。


而最后的结果是,我不仅什么都没有做,还压抑了自己的不满,还一直把注意力放在这件事上,整个人非常累。


表面上看,这件事很小,只是因为我没有及时表达情绪,才变成这样。


但在这背后,隐藏的是:没有及时表达,是因为「应对方式」的缺失。




2

「应对方式」越少,活得越为难


据我观察,身边很多有类似困扰的人,在面对冒犯时,都习惯采用两种应对模式:


「接纳包容」或「奋起反抗」。


假如对方的冒犯程度是1-10分:


• 对于1-2分的冒犯,比如挤公交被踩了一脚,多数人可以通过「接纳包容」来面对。


• 对于9-10分的事情,比如暴力、诈骗等,我们也都有共识,知道要采取措施来维护自己利益,选择「奋起反抗」。


因为知道如何应对,所以处理起来都不难。


然而,当一个人仅有这两种应对方式时,问题就来了。


因为在日常生活里,有相当数量的冒犯,它的程度是在中等的水平(像我遇到隔壁桌噪音,冒犯程度对我而言大约是4-5分)


这类事情,既做不到直接无视,也不好去愤然表达不满。


此时,如果没有其他应对的方式,处境就会十分为难。


这让我想起平时听朋友吐槽时的情景。


比如朋友说,自己生活中遇到了冒犯的人,还一一列举出对方做了哪些不好的事。


但当我问他有没有告诉对方自己的不满时,得到的答案又往往是:


“这点事我就不计较了。”

“如果触碰到底线了,我一定会反击。”


这看起来没毛病,但却隐藏着一条给自己添堵的原则:


受的委屈积攒到一定程度,再下定决心去表达不满。


这看起来是在展示自己的大度,但潜台词其实是:


面对中等程度的冒犯,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等对方更过分一些,我就可以「奋起反抗」了。


于是,只能继续等着,忍耐着。


但很多时候,对方的冒犯就是一直维持在原有水平,始终没到突破底线的程度。


而且,当忍让成为惯性,即使对方“更过分”,你有更大的可能性,会继续隐忍。


因此,拖得越久,往往就越尴尬,到最后,也就更难开口去表达不满。


总而言之,一个人应对困境的方式越单一,遇到让自己不满的事情,就越容易积压情绪。


长期以往,便会对生活产生一种无力感:无论如何,我是不能够表达不满的。




3

失去「应对方式」,生活会变得灰暗


这样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我再讲一个故事。


我的来访者小M,一直觉得社交是特别累的事,她每次和人打交道就头疼,在很多场合也不能放松,身体感觉紧绷绷的。


随着咨询的深入,我发现,虽然小M没有重大创伤,但身边却持续有着给她造成「小冒犯」的事情。


比如,小M平时穿衣服比较随意,有位同事会经常吐槽她穿得土气,像乡下人。


不过每次说的时候,他不会揪着这件事讲很久,通常一两句话说完就过去了。


而且除了这一点以外,这位同事为人还是不错的。


因此,每次被吐槽时,小M虽然心里不是很爽,但又觉得对方没有太过分,所以就选择忍一忍算了。


然而,两人毕竟低头不见抬头见,不爽积攒多了,小M并不好受。


重要的是,在工作中,会给小M造成小困扰的同事数量并不少。


这使得小M一上班就开始担心:


▪ 今天同事会不会又来说我衣服土气?

▪ 隔壁同事会不会又让我给她带饭?

▪ 客户会不会又对方案不满,让我去改?

长期以往,小M整个人都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


一方面,她无法预测,这些事情到底会不会发生。


另一方面,当真的发生时,她都会压住心中不满,默默忍受着。


并且,表面上看,这只是小M对待这几件事的态度。


但时间久了,便会由量变引起质变,演变成她对所有社交产生了一种消极信念:


我是无法去影响别人的,无论发生什么,都只能默默忍受。


生活中,我们也容易看到这样的人,活得非常被动,经常对身边的人和事不满,但又不敢正面去应对事情,只能背后吐槽发泄一下。


其实,这相当于把自己放在「待宰羔羊」的位置里,只能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苦难。


持续下去,整个生命状态会越来越萎靡。


人的健康成长,就像是一棵树一样,情绪、想法就像是树枝,本能是要向四面八方去延伸生长的。


然而,当这种延伸被阻隔了,甚至被强行压下去,就像把树被关在一个罩子里,无法长得更大。


4

越拓展「应对方式」,人越自在


 那么,该如何扭转困局呢?


心理学有句话:


我们最大的自由,就是选择怎样去回应事情。


当一个人的应对方式越多,也就对生活有更多的主导权,状态也会更轻松从容。


那具体怎么做呢?


关键在于以下3点:


1、作出应对。


2、在应对中获得成功体验。


3、在成功体验中拓展出更多应对方式。


以小M为例。


一开始,我先鼓励她去「应对」:向同事表达一下不满。


在这里,不一定要直接说不满,也可以用别的方式,比如当他吐槽你衣服时:


▪ 可以把自己身体转向另一边,不要面对他

▪ 有意保持较远的身体距离

▪ 试着立马打岔,插入别的话题


总之,制造点动静,让对方感觉到你的不满。


小M试着做了,结果没过多久,同事真的察觉到了她的不悦,吐槽变少了。


这个变化让她感到意外,也恢复了一点自信。


接下来,我让她增加点难度。


让她在和客户沟通时,即使遭遇对方的不满,也不用马上答应改方案;


而是先争取一下,向对方再强调一遍原方案优势在哪,试着说服对方放弃修改。


当然,要清楚的一点是:


这样做的意义,并不是为了每次都说服或改变别人,而是试着尽最大程度去影响对方。


于是在鼓励之下,小M尝试去做了。


很快,她有了第一个发现:


即使客户不认可自己的想法,也不会把自己怎么样,大不了还是回去改呗。


渐渐地,她开始感觉到,做出「应对」并没有那么难。


直到有一次,她发现,当自己重新介绍完原方案的优势后,客户接受了她的意见,表示不用修改了。


这时,小M突然感觉到,心中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下来了:


“原来,我是有能力应对这件事的呀!"

“原来,别人也是能被我影响的!”


从此,她的观念开始扭转,渐渐形成一种想法:


面对困境,我是有能力和方法去应对的。


这意味着她开始化被动为主动,人也越活越轻松。


也因此,在和别人打交道时,她也有了更多的应对方式,去面对各种社交难题。


当然,始终会有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只要有勇气去做出「应对」,一切都不会太糟。


 △

 写在最后 


无论喜怒哀乐,或是各种看似可能造成冲突的念头,其实都是人生命力的一部分。


所谓通过「应对」来影响对方,就是把自己真实的生命力活出来,并尝试唤醒对方生命力的过程。


良性的关系里,人就是在这样的互动中,慢慢变得有活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


自己的生命状态,就像是一棵树不断地向高处伸展枝叶,变得越来越茁壮,也越来越享受生活。


-THE END-


●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图源:图虫创意。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MBA智库好文精选:

 领导为什么讨厌准点下班的人?(干货)
 “高考700分和700万,选哪个?”你活得这么努力,是为了更多选择的权利
 用5%的努力,去撬动95%的事情:原来这才是“有效努力” !(深度好文)
 李诞给员工“画大饼”,这次打工人不干了:别拿你的前途,去赌老板的情怀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