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发人深省的“房子困境”:认知层次越低,越固执

2022-11-08
文章转载自"MBA智库"

 樊登读书 · 琳小柒   编辑/MBA智库琉琉

看过这么一个漫画。


一个人在屋子里寻找着什么,诺大的房间空无一物,有的只有手电筒散发出的微薄光线。



这个房间,就像是人的大脑,看似能装万物,可实际上却将一个人困守其中。


海德格尔曾说过:


我们只认知自己想要认可的东西。


当我们认可某件事或某个观点时,它们就会封锁在自我认知的房间中。


我们只会被动接受,而不会去思考其他。


可越是徘徊在自己的房间里,越是深陷认知的迷宫,无法自拔。


在这个信息的时代,知道知识在哪里,远比持有知识更重要。


不要让自己的认知,成为沉没的成本。


01



不好为人师,是成年人应有的觉悟


网络上曾讨论过这么一个话题:如今社会,什么样的人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其中有一个回答这样说道:


最讨厌“爹味”说教的人,他们脱离实际,喜欢高高在上的说教,却对别人没有实质性帮助。


所谓“爹味”说教,其实就是一种好为人师的“大家长”的思想。


以自我认知来左右他人,以固有态度来判断是非。


比如《幸福到万家》中的万善堂。


他虽是万家村的书记,却总是拿自己的身份压人,用自己过去的认知来教育人。


儿子在婚礼上欺负别人,他觉得这是当地的风俗。


不仅不觉得羞愧,反而指责正当防卫的何幸福。


王庆来不满土地赔偿款,想找他理论,可他却以长辈身份教训王庆来,动手将他打伤住院。


可他觉得这些都不是什么大的问题。


在万善堂的认知中,晚辈不能让长辈难堪;村庄里的矛盾不能闹出村外;哪怕领导错了也不应该主动道歉。


他一心想要发展万家村,但思想观念滞后,认知固化。


不愿接受新鲜事物,最终晚节不保,黯然退场。


其实,人们之所以讨厌万善堂,不仅因为他混淆人情与法治的界限。


更因为他总是一副“好为人师”的态度。


居高临下教育别人,其实是一种炫耀。


越是感觉自我良好,就越难正视自己认知以外的事。最后反倒把路越走越窄。


季羡林说:


人随着年龄增大,最怕思维僵化。


很多时候,局限一个人发展的不是环境,不是能力,而是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模式。


智者知度,慧者慎言。


以己之心度人,便是戒掉好为人师的最好方法。



02



人这一生,切记自以为是


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禀赋效应”


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就会大幅增加。


相较于“拥有”,他们更怕“失去”。


同样,若一个人认定一件事,那么这个看法便会根植在自己的认知体系中。


这件事存在的价值就会超过这件事本身。


《列子·说符》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丢失了自己的斧子,怀疑是邻居偷的。


于是看那人走路,像偷斧子的;脸色,像偷斧子的;说话,像偷斧子的;无论干什么都像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他找到了丢失的斧子,就觉得邻居的行径不像小偷了。


其实,若是以后斧子丢了,他依旧会觉得是邻居偷的。


因为很多时候,影响我们判断的,不是经验和证据,而是那些根深蒂固的“自以为是”。


正如许知远在《偏见》中这样说:


大多数人束缚在自己的视角里,宁可接受偏见掩盖真相,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偏见。


人往往如此,一旦认定事情是什么样的,就会顺着这个思路继续下去。


哪怕事实并非如此,也会通过臆想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丹麦影片《狩猎》,便是如此。


主角因为好友女儿的谎言,背上了侵害女童的罪名。


好友不信任,前妻鄙夷,就连爱犬也被居民们残杀。


居民们呼之欲出的恶意,让他随时走在崩溃的边缘。


哪怕最后被警察证明是清白的,也无人愿意相信。


当然,村民们并不是丧心病狂,他们只是被固有认知蒙蔽了眼睛。


村民们都认为自己的判断没有错,但这种判断大多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意识。


真相对于他们并不是不重要,而是他们更相信自己心中的“正确”。


所以,自以为是的人,也就意味着永远看不到真理,永远困于自己认定的“真理”,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泰戈尔说:


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就是指责别人;最难做的事,就是认清自己。


丧失判断,自以为是,会害人害己。



03



不要在自己的房子里思考人生


生活中,人们易容易陷入信息茧房之中,只在乎自己知道的事,从而丧失了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这样就会使自己产生过高的优越性,导致自己的认知失衡。


若一个人只在自己的房子里思考问题,只会让自己自信感爆棚、盛气凌人,从而暴露出自己的无知。


梁启超曾说:“人之见地,随学而进,因时而移。”


有时候,出去走一走,见一些人,经历一些事,反而能更完善自己的人生观。


因为真正厉害的人,都是终身学习者。


他们不会闭门造车,而是博观而约取,让自己的思想不断成长进步,从而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所以人有时候不能太想当然,世界之事远远要比自己所思所想的还要丰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有这样一个对话:


世界到底有多大?


如果思维是一堵墙,世界就在墙的另一边。


我们有怎样的思维,就会拥有怎样的人生。


1. 保持理智,保持清醒


《格言联璧》中说: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人这一生,应该保持清醒的认知,别太放纵,也别太自满。


认清自己而真实的活着,远比不切实际的自以为是更重要。


很多时候,清醒与理智能让我们不纠结事情的表象,而是看到更深层次的问题。


从而认清做人,理智做事。


2. 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俗话说:“苟日新,日日新。”


人生是一个走窄门的过程,若停滞不前,三观与认知便会变得狭隘,固步自封。


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让自己的思维不断迭代,让自己的认知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和进步,必将会带来更多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3.开阔视野,开阔格局


有一句话这么说:“所谓视野,就是你永远不可能跟瞎子谈论色彩;所谓格局,就是你永远不可能和矮子谈论天空。”


视野与格局的不同,往往预示着思维认知的不同。


一个人的认知层次,取决于他所站的高度所以想要人生之路与众不同,就要登更高的山,浏览更壮丽的风景。


把探索当习惯,把改变当常态,在一点一滴的前进中,刷新习惯性认知,才能摆脱陈旧的束缚。


如此,才会拥有灵活的思维,和更开阔的眼界,在这个日新变化的世界中,赢得属于自己的天地。


 

写在最后


记得《黑衣人2》中,曾有这么一个情节。


中央车站的一个储物柜里,居然住着一群外星小人,他们信仰的光明,不过是人类手表照出的光。


主角觉得这些外星小人们住在储物柜里,太可怜了,可同事随即踢开了另一扇门。


外面景象让人惊叹不已,原来人类也只不过是生活在“储物柜里”的小人罢了。


这虽然只是电影,可我们的生活很多时候不也是一样,困守在自己认知的房子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视萤火如明月,觉山丘似巍峨。


可人生不该是这样,认知与思维不应该被局限在此时此地。


唯有见过世间万物,才知自己渺小;只有走过世间繁杂,才知真理无穷。


点个「在看」余生,愿我们都能认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从而走出思维的大门,看到满天星河。

-THE END-


● 作者 樊登读书 · 琳小柒。读书是最低成本的成长,每年50本书,和1600万人一起爱上阅读。来源: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MBA智库好文精选:

 领导为什么讨厌准点下班的人?(干货)
 “高考700分和700万,选哪个?”你活得这么努力,是为了更多选择的权利
 用5%的努力,去撬动95%的事情:原来这才是“有效努力” !(深度好文)
 李诞给员工“画大饼”,这次打工人不干了:别拿你的前途,去赌老板的情怀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