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从“本地化困境”到用户破亿,这家硅谷企业如何在中国完成蜕变?

2025-05-13
文章转载自"ToB行业头条"

办公领域的竞争比想象中更加激烈。


石墨文档、金山文档等通过轻量化服务加速抢占C端市场,字节飞书、阿里钉钉依托资源整合能力,快速分得一杯羹。在这个看似垂直的场景里,却还细分出了同时覆盖个人与企业用户、拥有亿级流量入口的知识管理赛道。

在这片红海中,脱胎于硅谷明星公司Evernote的印象笔记拥趸众多。多年来,在竞对环伺的知识管理赛道,印象笔记能够快速站稳脚跟、枝繁叶茂,并且在大模型时代继续领跑,背后有其独特的生存智慧。

印象笔记董事长兼CEO唐毅表示,分拆独立后,一方面打造本土数字化生态,另一方面加码产品驱动增长,连续实现收入翻番,覆盖用户规模达数亿。

在大模型时代,知识管理赛道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


01

全量上云、加码研发
在中国本土部署“发动机”

2012年美国硅谷独角兽Evernote带着云端笔记软件“印象笔记”进入中国市场,四年时间,用户规模增长到2000万。但随后却出现“水土不服”——中国庞大的市场容量和多元文化习惯,让这个硅谷宠儿陷入发展瓶颈。

时任职业经理人的唐毅目标很明确:让印象笔记从Evernote分拆出来,成立由中方绝对控股,具备产品研发、销售与服务全功能,并拥有本地决策权的新型中外合资企业。

独立重组的协议在2018年1月1日生效。“拆得很干净,没留小尾巴!”他感慨道。

全面向内生长,印象笔记必须在中国本地部署“发动机”——其一是将中国本地的服务器整体迁移上云,其二是组建扎根中国的研发团队。

从Evernote拆分,印象笔记的代码迁移量近2000万行,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与此同时,不断扩张的用户规模也给底层架构带来压力。

彼时,腾讯云正式组建,其兼具稳定性与弹性的云服务成为印象笔记的重要帮手。针对印象笔记高并发、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的特殊需求,腾讯云组建专家团队对底层架构进行深度优化,显著提升系统服务稳定性,为日后印象笔记用户规模增长至亿级做好技术支撑。

不仅如此,产品层面双方的深度融合也为印象笔记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如将印象笔记接入进腾讯会议、企业微信,用户可直接将会议记录、文档等内容保存至印象笔记,形成无缝协作。

另一个重要举措是组建技术研发团队,把Evernote鲜明的硅谷基因根植到本地。2018年3月,“印象研究院”成立,重点开展NLP、NLE等核心技术研发。这标志着,印象笔记不仅仅是一个笔记软件,而是一个能够理解、协助和增强用户思维能力的工具,做用户的“第二大脑”。

独立后的印象笔记迎来高速发展还针对本土用户创新开发智能硬件系列产品,实现了收入规模连续翻番,服务用户过亿。


02

产品驱动增长
服务好最坚实的两三亿用户

2020年新冠疫情意外推高了在线办公软件的热度。当年2月,石墨文档率先斩获数千万美元融资,阿里钉钉、字节飞书等头部玩家也快速加码在线文档功能在激烈的竞争下,知识管理赛道也备受瞩目,瞬间涌入重量级竞争者。

相较于其他产品的市场定位,印象笔记选择纵向深挖知识管理场景。唐毅强调:“我们的产品也许无法服务所有人,但我们希望服务好一两百万最深度的知识工作者同时覆盖中国知识经济的两三亿人群。”

在C端市场积累深厚,印象笔记也逐渐向B端业务延伸。相比于个人用户,企业用户的付费能力和意愿更强,但需要产品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印象笔记具有产品驱动增长的天然优势,从C到B水到渠成。”唐毅解释,当企业中的员工个人使用印象笔记后,团队会自然升级到企业版。所以印象笔记不采取主动销售,而是依靠用户自发推荐,这种产品价值外溢,成为其切入B端市场的独特方式。

2020年7月,印象笔记发布“印象团队App”,聚焦法律、投资、媒体等密集知识管理行业。“用户选择我们是因为知识场景,而不是打卡、审批等流程合作。”他坦言,B端的错位竞争,让印象笔记有效规避了与钉钉、飞书在OA领域的正面对抗。 


03

抢抓AI机遇
与腾讯云携手让“第二大脑”更智慧

近两年,搭载大模型成为协同办公软件的标配,进而推动市场扩容。艾媒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协同办公市场规模达330.1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到414.8亿元。

大模型的普及同样加速了知识管理产品的进化,关于AI的竞争不再聚焦功能上的突破创新,而是与产业、场景结合。这符合唐毅的判断——AI上半场拼的是技术突破,机会属于头部厂商,下半场推动AI平权,懂得Know-How的玩家占据优势。

印象笔记是后者,其对知识管理领域的深度理解更贴近用户真实需求,同时还能够快速将AI能力进行小场景化落地,具有敏捷迭代优势。

2023年4月,印象笔记推出自研轻量化“印象大语言模型”,并上线“印象 AI”服务自研模型在知识管理特定场景下表现优异,但唐毅并不满足于此,他认为用户对智能化的需求日益复杂,必须要有成熟且通用的AI底层能力做支撑。

多年建立的深度互信,让印象笔记与腾讯云在AI领域一拍即合。印象笔记通过腾讯云接入腾讯混元大模型、DeepSeek,构建起“专用模型+通用模型”的混合技术架构。搭载了腾讯云的AI底座,印象笔记不仅在业内率先构建起智能问答、个性化推理的能力,实现更精准的知识管理功能,也为其抢占AI时代机遇注入了信心和底气。

按照唐毅设想,腾讯云加持下的“大象 GPT”将逐渐成为用户足够智慧的“第二大脑”,辅以AI算法,提供更贴合用户个人知识背景、“越用越懂你”的个性化智慧体验。

这种专业化的能力还朝着低门槛、普惠性的产品延伸。唐毅透露,AI Agent是印象笔记的重要布局方向,印象笔记APP内部的通用知识Agent将侧重主动服务,外部独立通用知识Agent则以开放插件形式存在,兼容更多场景以服务用户需求。此外,还将开发2、3个垂直领域专用知识Agent,专注于特定学习或工作场景,通过实时处理任务、主动预判需求、主动推送信息等方式提升效率。

AI时代的技术迭代更加迅速,印象笔记也逐渐意识到,想要做到效率、稳定性与数据安全的平衡,还需更敏捷的底层平台支撑。腾讯云主动为印象笔记提供AI代码助手、TAPD、Coding 等产品,优化需求管理流程、提升研发管理效率。

自2018年独立于Evernote之后,印象笔记在中国的本土化生长激发了潜能,如今还启动了“反向出海”战略,以“智能硬件+软件应用”的产品组合,向全球输出AI能力,并计划一年内将海外营收占比提升8-10个百分点。

“印象笔记坚持厚积薄发,我们也希望与腾讯云等同频的伙伴保持稳定合作,依托彼此优势资源触达更多商机,在出海领域碰撞出更多新的可能。”唐毅如是说。

市场对印象笔记的期待不断提升,从帮人们进化记忆、知识存储,再到为创作、决策提供支持,在AI的推动下,印象笔记打开了智慧知识管理的价值空间,未来更富有想象力。“让知识管理在AI时代更好地发挥价值,让中国的软件更好地服务全球用户。”





联系我们

品牌推广 | 业务咨询 | 社群合作 | 转载开白
请联系:13220165856

社群邀请

专题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阅读

平台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