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全体股东及转股债权人警惕!”
8月9日,汇源果汁官方公众号发布的一封公开信震动市场,曾经家喻户晓的“国民果汁”,如今被迫自爆家丑。
信中矛头直指大股东诸暨文盛汇:承诺的16亿救命钱,有8.5亿元逾期一年以上,经11次催缴仍不到位。更令人震惊的是,已到账的7.5亿资金中,除少量用于清偿破产费用外,其余6.47亿元虽在汇源账户却由文盛汇直接管控,分文未投入生产经营。而这家出资严重不足的股东,却牢牢掌控着汇源董事会、监事会及总经理提名权。
三年重整期,这家曾占据中国果汁市场半壁江山的民族品牌,在资本迷局中越陷越深。
1. 汇源兴衰
汇源的历史轨迹,是一部中国饮料行业的兴衰史。
汇源的故事始于1992年。曾经它是国人心中的果汁代名词,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味觉记忆。2007年,汇源果汁在香港上市,集资24亿港元创下当年港交所最大IPO纪录。橙色的包装和“喝汇源果汁,走健康之路”的广告语,曾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转折点发生在2008年,可口可乐宣布以179.2亿港元全资收购汇源,然而2009年商务部以反垄断为由否决交易,理由是可口可乐可能垄断销售渠道、捆绑销售果汁、挤压中小企业。
为了推动可口可乐收购案,配合其渠道整合计划,汇源在收购谈判期间确实进行了大规模裁员。从2007年底到2008年底,汇源的员工数量从9722人锐减至4935人,销售人员则从3926人减少到仅剩1160人,全国21个销售大区的21名省级经理基本离职,这相当于裁掉了约35%的销售人员,导致终端市场控制力骤降。
同时,为满足可口可乐的收购条件,汇源集团大规模投入全产业链建设,在湖北、安徽、河北、宁夏等多个省区重金投资建设果园供应链,仅两个月就耗费20亿元,收购前后曾预估的计划投资额达150亿元。但收购被商务部以反垄断为由叫停后,这些新建的工厂、果园产能严重闲置,成为财务黑洞,拖累了企业的现金流。
此后2009年到2017年,汇源果汁营收规模从28.33亿元上升到53.82亿元,但同期负债合计却从22.64亿元扩大至114.03亿元,资产负债率也从32.01%增加至51.77%。2018年因违规向关联方提供42.75亿元贷款未披露,被港交所勒令停牌,最终在2021年黯然退市。
根据北京汇源公司破产重整专项审计报告,截至2021年7月16日,北京汇源的母公司资产总额为10.93亿元,负债总额为124.6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1140.99%,资不抵债金额为113.74亿元。
这家曾经的行业龙头,就这样坠入深渊。
2. 资本迷局
时间拨回三年前。2022年6月,北京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迎来重整计划获批。作为重整方的文盛资产高调登场,承诺注资16亿元拯救这家民族品牌,但代价是换取北京汇源70%股权。
根据其“精心设计”的注资方案,资金将分三期到位:2022年7.5亿元,2023年3.8亿元,2024年4.7亿元。重整计划描绘的美好图景中,90%以上资金将用于生产经营升级和强化,力争三至五年内实现A股上市,为汇源导入产业协同资源,巩固生产,拓展市场。
三年转瞬即逝,汇源等来的却是资本方的食言。
截至2025年8月,汇源仅收到首期7.5亿元。剩余8.5亿元逾期超过一年,历经11次催缴仍未实缴到位。更令人心寒的是,已到账资金中除少量用于清偿破产费用和小额债务外,其余6.47亿元资金长期“趴账”,由文盛汇直接管控,未投入任何生产经营活动。
在这场资本运作里,权力和义务的不对等实在扎眼。文盛汇实际缴付的出资只占注册资本的22.8%,可凭着重整协议里关于控制权的条款,稳稳攥着董事会、监事会的多数席位,连总经理的提名权也捏在手里。反观那些通过债转股进来的股东,他们承诺的出资早就全额到位,占北京汇源实收资本的比例达到47.76%,但能享有的股东权益却只按30%算。
这种控制权与出资义务的严重失衡,为今日的公开决裂埋下伏笔。
“在文盛汇大比例控制公司治理层的情形下,其将有机会操控公司撤回对其提起的诉讼。”汇源在公开信中无奈表示。这场原本旨在拯救企业的破产重整,演变为一场控制权与资金链的扭曲游戏。
8月11日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成为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文盛汇提出一项关键议案:以资本公积弥补亏损。表面合规的操作下,暗藏对债权人权益的蚕食。
汇源在公开信里提到,目前资本公积中大概68.9亿元来自债转股。其中55.3亿元的情况还说不准,牵扯到南粤、中银、华融等好几家有国资背景的债权人,他们还没确定要不要接受股权。这些机构原本有权选别的方式来清偿债权,比如处置抵押物或者收回租赁物,要是这时候用资本公积来补亏,就等于逼着这些债权人不得不认下债转股这事儿。
法律界人士分析,此举涉嫌违反2024年新《公司法》关于“资本公积金数额需确定后才能弥补亏损”的强制性规定。
有知情人士推断,文盛汇推动资本公积补亏的真实意图,可能是为后续公司利润分配铺路。在实缴资本比例存在巨大争议的情况下,若按60%持股比例进行分红,将构成对其他股东权益的系统性掠夺。
3. 重整困境
迷雾中的文盛资产,实控人周智杰在资本圈以低调神秘著称。
据内部人士透露:“周智杰十分注重人脉交往,传闻为此买下高尔夫球场,常邀请商业伙伴到场洽谈。”
这家创立于2006年的民营AMC机构,背后站着豪华资本阵容:黑石集团、广发证券、广东民营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粤民投)。
文盛资产的运作模式有一定踪迹可寻:通过参与困境企业重组获取控制权,再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资本退出。在汇源之前,其曾控股“女装第一股”拉夏贝尔,但该案例以文盛资产退出控股告终。
2021年7月,文盛资产高调宣布与华尔街私募巨头华平投资成立合资平台——文盛特殊机会资产管理公司。该平台拟投资总额为6亿美元,并预期资产管理规模在5年内达到50亿美元,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特殊机会资产管理平台,业务将覆盖特殊机会、不良债务及困境企业纾困等多个细分领域。
而彼时的汇源,正是他们所青睐的“特殊机会”:以少量资金撬动民族品牌控制权,再寻求证券化退出。
除此之外,文盛与国中水务的合作更显露资本运作的痕迹。在接触汇源项目前,双方曾联手运作凯迪生态产业基金旗下电厂、泉林集团破产重整等标的,但均告失败。汇源成为难得的“成功案例”,却没想到陷入了更复杂的资本嵌套。
2022年底起,国中水务累计投入9.3亿元,受让文盛汇36.49%股权,间接持有北京汇源21.89%股份。讽刺的是,这笔数额已远超文盛汇对汇源7.5亿元的实缴注资。
“国中水务是否充当了‘冤大头’的角色?”市场质疑声四起。
资本局中局在2024年7月达到高潮,国中水务宣布计划收购上海邕睿持有的诸暨文盛汇不低于51%股权,欲实现控股汇源。但计划很快破灭,粤民投旗下两家公司突然申请冻结上海邕睿持有的52.47%股权,保全金额1.32亿元。
这场股东内斗直接导致国中水务收购流产,今年4月宣布终止交易,同时也将文盛资产资金链问题暴露无遗。
国中水务在公告中坦言:“由于标的股权被冻结,估值存在不确定性,导致重组谈判难以推进”。
4. 等待突围
一场资本局中局,让汇源成为最大牺牲品。
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果汁饮料行业市场份额前三为:可口可乐(中国)14.6%、味全食品11.6%、汇源果汁11.0%,农夫山泉以8%紧随其后。与巅峰时期超50%的市占率相比,汇源已跌下神坛。
终端渠道的溃败更为触目惊心。鳌头财经实地走访发现,多家商超及便利店的汇源产品出现缺货。一位便利店店员坦言:“汇源此前在我们店里有三四个单品,但最近销量很差,跟美汁源和农夫山泉NFC比起来差远了。”
重整三年间,汇源在市场上节节败退。2023年营收27.5亿元、净利润4.2亿元的成绩单尚可,2024年却骤降至24.8亿元营收和3.4亿元净利润。文盛资产与国中水务签署的对赌协议要求汇源2023-2025年累计扣非净利润不低于11.25亿元,而前两年仅完成7.23亿元,缺口达4.02亿元。
在汇源深陷资本泥潭的三年,果汁行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NFC(非浓缩还原)果汁、HPP(超高压灭菌)果汁等高端品类崛起,现制茶饮品牌分流消费场景,健康化、无糖化成为主流。汇源在产品创新、渠道布局上明显滞后。
汇源果汁的遭遇不是孤例。在中国产业升级浪潮中,众多民族品牌陷入“资本围猎-内耗衰退-外资收割”的怪圈。资本的本性是逐利,但当金融游戏凌驾于产业振兴之上,悲剧便不可避免。
不过对于汇源来说,当下仍有翻身机会。覆盖全国的140多个经营实体,20余个农业产业园构成的产业链基础仍在;100%系列、果肉多系列等产品仍具市场竞争力。但前提是解决资金缺口、重建渠道优势、抓住健康消费风口。
这家曾代表中国果汁行业巅峰的品牌,正困在资本编织的围城中,等待真正的突围。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