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套房,退休金过万却对自己很“抠”的老人,你见过吗?
91岁高龄的伍丽天老太太,就是其中之一。
2021年,老人在昆山南站迷路了,一名细心的交警注意到她,随后提出送她回家。
回到老人所住的公寓后,门上贴着的九个大字引起了交警的好奇。
交谈之间,交警才得知,眼前这位瘦小的老人有多么令人敬佩——她背后藏着一个温暖而伟大的秘密。
退休前,她是上海评弹团的一名老师,生活一直俭朴;退休后,她每月退休金超过一万元,却没有用来享受生活,反而在吃穿上极其节俭。
她每天啃馒头,舍不得买五块钱的饼,每日饭钱不超过十元。只因她把退休金变成了“奖学金”,全部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她还卖掉了自己在上海市区的唯一房产,一部分钱用于在江苏昆山购买公寓自住,剩下的钱,全部捐给了江西苏山乡,用于建造一所希望小学。
希望小学落成后,为了节省路费,当时已86岁高龄的她,只舍得买最便宜的普快列车硬座票,颠簸三天多才赶到学校与孩子们见面。
在旁人看来,她这简直是“自找苦吃”,但她自己却乐在其中。
细细了解伍丽天老人的故事后,我不禁感慨:
原来,有没有钱并不只看吃穿用度,真正的富足,是精神的丰盈、内心的充实,是一个人的品行与德行。
人到了一定年纪终会明白:最高级的活法,莫过于养心、养德、养格局。
最深远的智慧,是养心
龚自珍曾说:“心无力者,谓之庸人。医大病,解大难,谋大事,学大道,皆以心之力。”
所谓心力,就是一个人依自己的心思和能力、精神与体力、思想和才智,发自内心做好某一件事的精神力量。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往往心力也很强大,他们都具备这样的特质:外在自信、内心坚强、做事认真、待人宽容。
他们从不惧怕别人如何评价自己,褒贬随意,爱恨随缘,始终朝着自己选择的方向坚定前行。
伍丽天一生无儿无女。在那个年代,女人不生育就会被视作异类。身边亲友都劝她生个孩子,不然老了无人照料。
但伍丽天始终遵循自己的内心。她认为自己有能力、有积蓄,完全可以依靠自己创造幸福生活。
当她最亲近的侄女不幸在地震中罹难,伍丽天陷入长时间的悲痛之中。
为了走出阴霾,已经退休的她化悲痛为力量,将更多精力投入公益事业。
邻居们不明白她整天节衣缩食的真正目的,常调侃她吝啬。可她从不解释,只是笑笑说:“能用就行了。”
晚年患上肺癌后,她从未忧虑恐惧,反而认为人固有一死,与其把钱花在成功几率渺茫的化疗上,不如捐给山区的孩子。于是她毫不犹豫选择了保守治疗。
面对病痛,她始终开朗乐观。这种良好的心态,也让她的病情发展得以减缓。
作家狄更斯说:“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
人行走于世间,难免遭遇挫折、冷眼、非议和误解,而种种困难,恰是一个人心理韧性的磨刀石。
他们能在逆境中高歌猛进,难而不怨,艰而不弃,在历练中沉淀得愈发强大;
也能在顺境中保持清醒,稳而不躁,成而不骄,以淡然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而这所有一切,最终都归于一个目的:修炼自己的心。
修炼一颗善良之心,以真情和真诚待人处事;
修炼一颗慈悲之心,以仁德和大义传递温情;
修炼一颗勇敢之心,以无畏和坚毅披荆斩棘;
修炼一颗谦虚之心,以低调和内敛沉淀涵养;
修炼一颗乐观之心,以积极和开朗照亮生活;
修炼一颗智慧之心,以远见和谋略克服困难。
正如《格言联璧》中所说:“善心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最超凡的境界,是养德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俭以养德。”
所谓“俭”,指的就是自我节制、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这关乎修身之道。
中国现代文坛上,被誉作“文学隐士”的木心,学贯中西,才华卓绝。
从小锦衣玉食的他,为了坚持艺术追求、守护心中的道,主动放弃物质享受,过着简朴的生活。
他极其爱惜书本,遇到破损的书籍还会亲手修补装订。就连看守书屋的长辈都夸他,看过的书比没看过的还要“清爽整齐”。
和木心相处过的人,都评价他气质干净、待人友善,从不居高临下。
他将福楼拜所说的“呈现艺术,隐藏艺术家”奉为人生信条。
因此,他从不计较自己是否闻名天下,只希望有人能懂他的作品。
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他除了吃饭、睡觉和偶尔散步,每天仍坚持至少八小时的创作。
当一个人真正活通透了,就不会轻易被欲望扰乱心绪,不被物质羁绊,视名利为过眼云烟,而是把精力倾注于更有意义的人和事上。
真正超凡的境界,就是逐渐澄清、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保留生命中最核心的部分。
《道德经》有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在求知的路上,人需不断学习,知识才能日益增长、不断精进;
而在追求大道的路上,则要减少欲望与杂念,才能使内心更纯净、宁静,从而接近道的本质。
木心如此,伍丽天也是如此。
她拿出几乎全部积蓄,只为了让山区孩子能安心读书。
希望小学建成后,校方想以她的名字为学校命名,却被她婉拒。她说:
“我做这些事情都是出于本心,并不是为了换取名利。”
三十多年来,她从未给自己买过新衣服,也没添置一件家具。身上穿的,不是年轻时留下的,就是从路边捡来的。
她对自己如此“抠门”,只是想多让一个孩子背上新书包,多让一间教室在山区拔地而起,帮大山里的孩子开启求知之旅,拥抱更光明的未来。
这条路,她一个人走了很久,却从未觉得辛苦。
只因她与“德”同行,是“德”让她有了更高远的追求,是“德”给予她乐此不疲的力量。
正应了那句古训:“有德而富贵者,乘富贵之势以利物;无德而富贵者,乘富贵之势以残身。”
人若离开了“德”,心中便会杂草丛生,精神世界一片荒芜。即便披金戴银,也不过是徒有其表。
唯有主动近德、养德,哪怕衣着朴素,由内而外散发的精神气韵,也足以让其熠熠生辉。
最顶级的修行,是养格局
曾看过一段关于“仙人”和“俗人”的解释,尤为精妙:
从汉字结构看,“仙”字,就是一个站在山上的人,眺望的是星河壮阔、天地广袤,眼界长远;
而“俗”字,是一个站在山谷中的人,目之所及皆是鸡毛蒜皮,眼光难免狭隘。
寥寥几语,道尽了格局的真谛。
你拥有怎样的格局,就会走上怎样的路,成为怎样的人。
格局大的人,常能解他人之困、平他人之怒,怀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活得豁达从容。
伍丽天的父亲意外去世后,家境变得极其艰难。在姨妈的帮助下,她才读完大学,成为评弹老师。
从那时起,一颗“善”的种子就在她心底埋下。
十六岁那年,她就把“予人勿念,受人勿忘。灵魂要美,心要善”当作人生准则,并用一生践行了门上那九个字:
“付出,就是最大的收获”。
为了把侄女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她拿出父亲留下的存折,倾其所有供侄女留学读书。
退休后,她投身公益事业,慷慨捐出百万积蓄,不求回报。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就是她最大的动力。
她说,只要身体允许,会继续坚持捐资助学,尽力帮助更多孩子。
伍丽天老人将一生奉献给教育与公益,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来追寻心中那片广阔的朗朗世界。
正所谓:胸怀壮志者,方能驾驭风云;心怀天下者,方能包容万物。
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从来不是能力,而是格局。
就像香水的构成:只有5%左右是香料,其余95%都是水。但正是那5%的香料,决定了整瓶香水的品质。
这5%的珍贵香料,就好比一个人的自律、人品、修养与认知——这些,都是做人的格局。
当你拥有高瞻远瞩的格局,一时困境又算得了什么?
当你拥有海纳百川的格局,闲言碎语又怎能伤你分毫?
当你拥有事过翻篇的格局,烂人烂事又岂能扰你心神?
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角度改变观念,高度决定视野,心胸决定格局。
格局大了,一切就顺了。因为到那时,你的眼中已无好人坏人之分,唯有自己的持续修行。
一个人最顶级的修行,就是养格局。
▽
杨绛先生曾说:
“人生实苦,终其一生,我们都要不断地修炼灵魂,完善自我。”
愿我们都能:
活得大气,多读书,提升见识,放大做事格局;
修炼静气,常冥想,沉淀浮躁,练就超然心境;
保持正气,勤自省,坚守道德,树立为人之本;
不忘义气,广兼爱,践行博施,投身济世善行。
点亮文末,与诸君共勉!
-THE END-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