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才文8篇文章核心内容
为“十五五指明方向
01 发展回顾
02 十五五发展思路
03 十五五发展基础
04 十五五发展重点
05 对外开放与国际政治
面对全球充满不确定的世界环境变化,我国主导经济政策是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走稳健发展之路,保持韧性和活力。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向更高质量、更加平衡、更具可持续性的增长模式转变。
总体经济形势来看,经济形有分化、势在向好、未来可期,底盘很稳固,韧性在增强。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好于预期,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宏观经济四大指标即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等表现良好。上半年,就业和物价总体稳定,外贸展现强大韧性,出口竞争力持续提升,前8个月出口增速达6.9%,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新动能产品出口增速超过20%。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深度求索大模型(DeepSeek)、国产人形机器人、生物医药等创新成果竞相迸发。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应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快于工业增速,现代服务业占比稳步提升。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新进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我国经济发展底色更绿。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等继续增加,育儿补贴制度出台实施。粮食和能源安全进一步巩固,夏粮实现稳产丰收,电力保供。
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升,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美国滥施关税削弱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国内大循环存在卡点堵点,供强需弱特征较明显,内需特别是消费增长内生动力不强,物价持续低迷,一些企业经营困难,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一些城市房地产市场在止跌回稳过程中出现波动。分化有显现,转型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有快有慢、有先有后,不同区域、行业、群体会出现分化,宏观数据同部分微观主体感受会有“温差”。智能化、信息化运用好的行业,企业效益和职工待遇会得到显著提升;一些转型慢的传统行业企业和从业者,日子就有可能难过一些。人工智能相关行业薪酬增速是其他行业2倍,相比之下,房地产相关行业吸纳就业减少、薪酬缩水。对中国经济要全面看待,不能因为部分经营主体感受不好就否定整体经济形势,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十五五”即将接续开启,中国经济在现有发展基础上,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前进目标,将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重在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有效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推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战略规划引领和有效宏观调控相结合。用中长期战略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引导资源要素跨周期合理有效配置。通过编制中长期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年度计划等,合理确定长中短期目标任务,相互衔接、有序实施,一张蓝图绘到底。注重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加强逆周期调节,正确引导市场预期,提振社会信心,既保证一定政策力度,又预留足够政策空间,及时熨平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波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宏观政策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遵循经济规律,在保持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基础上,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调整政策力度和方向。宏观政策调整注重长周期和战略考量,而不只是看眼前短期利益、局部利益。
超大规模市场和创新驱动发展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强大引擎。中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形成规模庞大、层次多样、潜力十足的国内市场,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创新空间。消费扩容升级蕴含重大机遇。202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超过50万亿元。服务消费正在成为新引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县域消费品质提升协同发力,众多品牌将借势发展、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产业规模效应和全产业链优势持续凸显。传统产业如冶金、化工、机械、轻工、纺织等,随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已具备先发优势地位,相关领域投资机遇将加速释放。新产业方面,人工智能、5G通信、机器人、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动能加快培育。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接近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发明专利数量均居世界首位;人才红利特别是“工程师红利”不断强化。
发展动力深度变革,新旧动能实现平稳接续转换。供需两侧变革,供给侧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新技术推动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加速成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国家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需求侧内需 “十四五”时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达到63%左右,投资的贡献率将降至28%以内,消费将继续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落地落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绿色转型全面加速,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能源转型明显加速。
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蕴含重大机遇。区域协调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中西部地区铁路、公路等密度仍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仍然能够产生长期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城际铁路和跨江、跨海桥梁等区域间通道建设,这方面投资需求还很大。算力网络、移动通信、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保持快速增长。中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完善空间布局、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将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对城中村、老旧小区等进行改造提升,加强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网和综合管廊等建设。
保障和改善民生蕴含重大机遇。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不断提升公共安全保障水平 注重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共享发展,国家发展“大图景”与人民群众“小目标”同频共振。育幼、教育、养老、医疗等需求不断增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和市场机遇。
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一是坚持经济全球化方向,支持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 二是坚定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为世界经济循环畅通提供强大支撑。三是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国际社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四是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制度型开放,强调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为不同国家“量身定制”合作方式,为各国提供更多出口和投资机会。主动扩大进口,分享大市场机遇,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实现“清零”,电信、医疗、教育等服务业领域开放试点稳步推进。
中国始终坚定维护国际正义,彰显了大国责任和道义。强调遵守国际法,坚决维护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中国产业竞争力是制度优势、规模优势、治理效能,中国企业竞争力来自充分的市场竞争,不存在大范围、结构性的“产能过剩”,也没有持续向外输出“过剩产能”,个别年份贸易顺差较大,是中外经济周期不一致所致,是供求关系调整的结果,有利于满足国外民众的需求。中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普遍采取合资合作经营的方式,严格遵守投资对象国政府本地化要求,积极融入和服务当地社会。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