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许家印23亿美元信托被击穿!给企业家的3个惨痛教训

2025-10-12
文章转载自"淘工位"

财富的保险箱,也有漏底的时候!

很多高净值人士都把家族信托视为财富的“诺亚方舟”,认为一旦设立就能高枕无忧。许家印23亿美元家族信托被击穿的消息,彻底打破了这种幻想!

原来,家族信托并非天然的避风港,用错了方式,它甚至会变成吞噬财富的黑洞。

香港高等法院一纸判决,授权清盘人接管许家印名下全球价值77亿美元(约550亿元人民币) 的资产,连他精心设置的离岸家族信托也未能幸免。

这场财富守护战的失败,给所有企业家敲响了警钟!

💥 资产防火墙如何崩塌?

许家印夫妇2019年在美国搭建了23亿美元的家族信托架构,资金主要来自2009年至2022年间从恒大获得的500多亿元人民币分红。

这个信托指定两个儿子为受益人,设计看似精密:长子只能领取收益、动不了本金,本金留给孙辈;次子则未获得同等安排。

然而,2025年9月,香港高等法院判决击穿了这道“最后防线”,将其纳入接管范围。

清盘人团队随后启动“全球资产追索行动”,冻结了许家印及其关联方在12个国家和地区的资产,包括伦敦市中心的33套豪宅、纽约曼哈顿的写字楼以及多艘豪华游艇。

更戏剧性的是,许家印前妻丁玉梅名下资产被冻结后,法院裁定她每月仅能领取2万英镑生活费,与以往挥金如土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 信托被击穿的三大致命原因

▪ 实质重于形式:保留控制权成硬伤

法官指出,许家印虽名义上把资产转入信托,却保留了投资决策、更换受益人等核心控制权,受托人沦为“傀儡”。

这在法律上称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不管信托架构多复杂,只要委托人能实际控制资产,就不算真正的独立信托。

▪ 欺诈性资产转移:明知危机仍突击

恒大早在2017年就埋下财务黑洞,许家印明知公司危机四伏,却在2019年危机爆发前突击转移资产,这明显属于“欺诈性资产转移”。

法律不会容许债务人一边欠着巨额债务,一边用信托为家人保留财富。

▪ 债权人利益优先:普通人的权利更重要

在大规模债务危机中,法律更倾向于维护被欠薪、欠房款的普通债权人权益。

当企业面临巨大债务风险时,法院会优先考虑广大债权人的利益,而不是保护富人的财富传承。

💡 从张兰到许家印:信托失败共通点

许家印并非家族信托被击穿的首个案例。俏江南创始人张兰的海外家族信托也曾被击穿,最终导致其海外资产被债权人接管。

张兰信托被击穿的关键原因同样在于——过度保留控制权

在家族信托成立后,张兰仍可自由地从银行账户为自己转账;在接到冻结令通知前,她急于转出信托项下资金;她的代理人甚至向银行声明信托账户为张兰所有。

新加坡高等法院根据这些事实认定,虽然资金在家族信托名下,但张兰为其实际权利人,设立信托的目的在于规避债权人。

🛡 如何正确设立家族信托?

• 彻底放弃控制权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吴飞指出,既想谋求资产隔离,又希望对信托资产保持像在自己名下时一样的控制权是比较困难的。

如果企业家对信托资产的随意处置权过强,很难让法院相信资产的独立性。

• 资金来源必须清洁

用非法财产设立的信托自始无效;委托人设立信托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债权人有权申请撤销。

许家印家族信托资金主要源自恒大巨额分红,且恒大当时已负债累累,存在潜在债务风险,这成为信托被击穿的关键原因之一。

• 设立时机至关重要

在已知或可预见的债务风险中设立信托,极有可能被认定为欺诈性转移。

万毅控股及嘉立信信托创始人刘彦谈到,企业家做好传承规划要把握三个黄金健康期,除了身体意识、家庭关系健康期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资产负债健康期

• 确保受托人独立性

信托财产应该由信托公司进行安排,如果委托人保持了过多的控制权,则该安排并非信托,而是“代持”。

如果委托人的所有指示,受托人都“不假思索”地严格执行,这种情况就可能属于实质虚假信托。

💎 财富传承的真正智慧

许家印的案例给所有企业家上了一堂代价高昂的法治课:靠钻法律空子这种“小聪明”终究保不住财富;只有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大智慧”才是真正的“避风港”。

时代已经变了,全球监管日益收紧,“离岸”不等于“法外”,“信托”也不是万能的“保险箱”。

任何试图转移资产、金蝉脱壳的伎俩,最终只会导致资产被冻结、信誉破产,甚至众叛亲离。

真正的财富守护,从来都是合法合规的智慧,而非精心设计的规避。

关于家族信托,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吧!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和AI创作

END

FOCUS ON US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