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无数次刷新后的邮箱,敏沂就知道自己投出去的简历又石沉大海了。
“明明都符合招聘要求,为啥连个面试机会都不给我?难道自己真的不够好?”
焦虑的她实在没辙,把自己的简历发给了资深HR老师。没想到,对方看完后只回复了一句,“你把这些经历这样写进简历,就相当于自毁前程。”
很多求职者都像敏沂一样,也许有一定的能力,却因简历上的这4类“致命经历”而被减分,甚至连面试机会都没有。
与岗位无关的经历
“你的核心优势在哪?”
经历不在多,而在于精。
有效的简历并不是对个人经历的简单罗列,而是紧扣岗位需求,突出自身能力和核心优势的经历描述。
有的人应聘行政岗,简历上却写自己兼职做家教、派传单;有的人明明投的是管理岗,却大篇幅地写之前做财务、做销售的经历;有的人还写自己会做饭、开车、PS、拍照、摄影等,表示自己啥都会。
就像一名HR坦言道,“公司招的是专业岗,不是全能保姆,无关经历堆砌只会让我们觉得你没抓住重点,定位不清晰,这样的简历看三行我都嫌累。”
其实,面试官看的不仅仅是经历,而是经历背后你与岗位的高匹配度和强关联性。
在描述经历时,你要先找准目标岗位的核心需求,围绕关键词筛选并提炼与之相关的工作经历,突出你解决的问题和最终取得的可量化成果。
简历上的经历要有人岗匹配的定制感,而非流水账似的自我感动,这样才能抓住HR的黄金几秒钟。
负面评价或争议经历
“你能融入团队吗?”
在求职过程中,诚信很重要,但有些坦白是“死亡诚实”,会让HR唯恐避之不及。
有的求职者在简历中会直接写明离职原因是“与老板理念不合”或“与同事相处不愉快”。看似坦诚,实则暴露了情商短板。HR会认为他情绪管理不佳,难以实现团队合作而拒绝录用。
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发声,以泄一时之愤,却不知道这些言语经历也可能会影响自己的求职生涯。
网友阿牛不满公司制度,一时气不过离职走人,还在贴吧论坛上吐槽前公司考勤制度不合理、压榨员工等言论,以为匿名发表不会被知道。没想到后面因为背调,到手的好工作飞了。
用人单位质疑他的职业素养和忠诚度,认为他对公司缺乏尊重,直接标记他为风险候选人。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不管是你与前雇主或同事发生的冲突,还是社交媒体公开发表的工作抱怨,这些经历都要警惕出现在简历中。
简历中的离职原因描述应避免指责他人,可多强调客观因素,如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寻求更大的发展机会等。同时,定期清理社交媒体痕迹,及时删除负面言论,或设置为私密。
简历不是吐槽大会,给自己留个“好人设”,才是面试智慧。
虚构或夸大项目经验的经历
“你值得信任吗?”
小杰面试算法工程师岗位时,HR看到他简历上写着“曾参与XX互联网大厂系统开发,负责核心算法优化”,就追问他具体使用了哪些模型,怎么建的模。
谁料他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最终承认自己只涉及项目数据标注,并没有接触到算法运作。
有些求职者就像小杰一样,为了让自己的工作经验“好看”,会在简历上虚构一些工作经历或夸大一下项目成果,以为HR不会注重太多细节。
其实,大部分行业专家都看得出哪些求职者在简历上动过手脚。
即使过了初筛,HR只要在面试中通过技术细节提问就可以使你无所遁形。就算你能说会道,过了面试,还有背调这一关。
千万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虚构或夸大项目经验经历只会让HR质疑你的真实能力,严重的还会上升到诚信问题,被行业列入失信名单。
投机取巧不可取,实事求是匹配个人能力来描述项目经历方能逃过HR的火眼金睛。
纯兴趣爱好的经历
“你是来上班还是玩乐?”
兴趣爱好经历写得好是隐形加分项,写不好就是自毁形象凑数项。
很多求职者描述兴趣爱好时,只会简单写“喜欢阅读”“爱好运动”“坚持3年收集动漫手办”“每周参加《狼人杀》活动”等,却丝毫没有关联到岗位所需素质以及能力。
这样就会让HR浮想联翩,抓不到重点,认为你缺乏职业规划,浪费时间在无关事务上,不专心工作。
阿聪热爱玩游戏,想应聘游戏运营岗,在简历上写自己连续三年担任某知名游戏代练,段位钻5,熟悉各英雄技能与对战策略。投了一周简历,都没有一家公司回应。
经行业大佬指点,原来这样写只会让HR认为他仅停留在玩家层面,把兴趣与职业混为一谈,质疑他分不清工作和玩乐的边界。
把游戏代练经验结合游戏运营岗需具备的游戏机制理解、用户需求洞察等能力进行职业语言重构后,阿聪立马就收到了好几份面试通知。
用岗位技能细节武装后的兴趣爱好,才能成为让HR眼前一亮的能力标签。
经济学家薛兆丰曾说过,“每一个人,每一个时刻,都是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没有完美的经历,只有会表达的简历。
学会在简历中讲好自己的经历,讲出自己的价值,才能独创专属你个人的职场竞争力。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