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杨先生走后,我们才理解了翁帆

2025-10-21
文章转载自"北大纵横"

作者 |  刘娜
来源 |  闲时花开
2283字 阅读时间5分钟

01

对杨振宁和翁帆婚姻的关注,本质上源于我们对物理知之甚少。

当我们不能深刻洞见某个人或某件事的全貌和真相时,就只能流于表面或侧面。

婚恋,尤其是年龄相差54岁、自带流量话题的婚恋,就成了“人人都可以说上两句”的共性谈资。

平凡之人借助杨翁婚恋,寻找的是“我在关注,我在发言”的自我存在感。

这未免肤浅。

但不必嘲笑。

一是因为,不被理解的孤独,是科学和科学家必然的宿命;

二是因为,哪怕仅仅是关注科学家的婚恋,只要是善意和尊重的祝福,依然流露出凡人对天才的景仰,还有时代的温热。

02

杨先生逝世这几日,大众对翁帆的肯定和赞誉,也抵达顶峰。

21年静默欢喜的时光,击碎了很多揣测和质疑,也编织起杨先生最后岁月的温柔流苏。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

21年前,在震惊中听闻他们婚讯的我们这帮70后、80后、90后,也都不再年轻。

逐渐老去的我们,在结婚离婚再婚、生儿育女养老、就业失业创业中,渐渐触摸到婚姻最本质的属性是陪伴,是欲望退场后的温情,是苦难上场时的相守,是外人离场后的真切。

我们在自己婚姻的荣辱胜败里,更加理解翁帆的超前选择——性与爱都会消弭,唯有一颗灵魂对另一颗灵魂的善意与疼惜,才永恒。

我们当初对翁帆的误解,源自太年轻的我们,想当然地将婚姻等同于性爱和繁殖。

我们如今对翁帆的懂得,得益于已然老去的我们,渐渐修得了“爱到深处,是超越性爱与繁殖的慈悲”。

翁帆,始终是沉静聪慧的翁帆。

变化的,是不断开智的我们。

而我们的变化,又印证了何谓“你眼中的别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03

对于那些迄今仍对杨翁婚恋进行各种诋毁的人,我对他们只有可怜。

一个人只活在自己的狭隘里,不算错。

但拿自己的狭隘去标注万物,觉得所有人都要和他一样,才是错。

就像井底之蛙觉得井底就是最好的天下,没有错。

但它若要池塘的蛙、稻田的蛙、沟渠的蛙都来井底生活,人家不去它就骂人家都是大傻X,那最可怜的大傻X,其实是它自己。

“在乌鸦的世界里,天鹅是有罪的”的真相,不是乌鸦自身太黑,而是乌鸦想当然地认为“白,就是错的”。

宇宙和天地的美妙,恰恰是允许乌鸦是乌鸦,天鹅是天鹅,这条路有这条路的曼妙,那条路有那条路的旖旎。

对不同于“我”的人持开放且宽容的态度,是善良,亦是辽阔。

天道和人性的仁慈都在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04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从杨先生身上学到的美好且世俗的知识点是:

天才是可以长寿的,是可以拥有美好情感的。

纵观人类历史上的诸多天才,要么英年早逝,要么郁郁寡欢。

杨先生却用103岁的传奇人生,撕碎了“天才即是悲剧”的黑暗剧本。

他用波澜壮阔的功德圆满,告诉我们:

在为科学、为民族、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一个伟大的天才亦有智慧安顿好自己。

安顿好自己,才更有机会和能量去利他。

相比在一声叹息中目睹天才于孤独中过早凋零,我更喜欢杨先生这样长寿又幸福的温情叙事。

他的善终,让平凡的我们得到抚慰,亦倍感荣幸。

05

在所有悼念杨先生的文字里,两句话最打动我。

一句是翁帆在《光明日报》上撰文:

“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

寥寥数语,满屏相濡以沫。

这句话的深情在于,外界都以为年轻美好的她,牺牲自己在照顾暮年垂垂的他,而她以当事人的现身说法纠正了这样的谬误:

他也在陪伴她,以温柔,以馈赠。

另一句话,是《中国青年报》采访物理学家朱经武时,朱先生如是评价杨先生:

“他对物理有一种很多人看来是爱情的东西。”

这句话的妙,在于它直链天道:

天才的最爱,不是男欢女爱,而是宇宙天地。

所以北大韦神迄今只畅游数学王国,不贪男女之事。

互联网上,还有人在争论杨先生是爱发妻杜致礼多一些,还是爱后妻翁帆多一些。

我的答案是:

杨先生的最爱,从来不是哪个女子,一直都是物理。

或许,不仅仅是杨先生。

我们每个人本质上更爱的也不是某个人,而是那个撑起我们人生秩序感和价值感的锚点——爱好、梦想或事业。

爱人可以散,锚点不可丢。

因为它藏着我们的尊严和自信、荣耀和梦想、痴心与真爱。

或者说:

真正的爱,不管是对人的爱,对物的爱,对事业的爱,都有着爱情般的沉迷和融合、孤注一掷和飞蛾扑火、心甘情愿和罗曼蒂克。

又或者说:

包括男欢女爱在内的爱情,包括工作事业在内的锚点,都是我们寻找真我的载体。

它们唯一且紧要的使命,是让我们在一次次爱情般的忘我和心流里,淬炼出慧心金身的我们自己。

它们,都是我们照见自性真心的镜子。

06

常常觉得,我们这代人其实是幸运的。

我们有幸和杨振宁、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莫言、余华这样的文学家,曹德旺、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相遇在同一个时代。

我们可以在亲证他们的传奇人生中,知道何谓伟大,何谓赤子,何谓利他。

就连我们在黄金时代里追过的明星们,刘德华、梁朝伟、张学友、张曼玉、巩俐、杨紫琼……一个个也都是“老了的法拉利也是法拉利”的沉实质感。

与天才同一时代,何其幸。

但告别天才,又何其痛。

但也不要悲伤。

人类历史就是这样在离别中不断绵延传承的。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会踩着优秀先辈的臂膀,一步步走向更好的远方。

就像,早已洞见天机又看淡生死的杨先生,生前对翁帆交代的那样:

“我没有看到的(世界巨变与盛世中国),你要替我看到,你看到了,不要忘记告诉我一声。”

我们都要好好活着,好好去看,好好去爱,好好去体验。

这样才能把我们看到的,大声告诉那些已离开的先贤父辈。

这样才能留一个更好的世界,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让他们替我们看见,让他们大声告诉我们。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各位读者朋友,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还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请记得给北大纵横公众号设置星标。图片

点击左下方公众号“北大纵横”→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