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重启娃哈哈!宗馥莉辞职大反转!

2025-10-24
文章转载自"北大纵横"

作者 |  钱游
来源 |  电商最前线
2543字 阅读时间5分钟


先表达观点:


宗馥莉虽然卸任了职位,但股份仍握在手中。


原本想把娃哈哈各品牌悉数收入宏胜麾下,不成,又想自立门户打造“娃小宗”,结果不光是经销商们不认可,各路子公司也纷纷自起山头,变成一场“诸娃割据”。


兜兜转转一圈,她终于发现,那些路都走不通,还是得回头,老老实实经营娃哈哈。


这也一再凸显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企业的价值在于品牌,而不在于生产能力。


代工厂就是代工厂,永远取代不了真正的品牌。


01

41天惊天反转

宗馥莉回归娃哈哈


就在昨日(10月23日)晚,娃哈哈的剧本又反转了。


多家媒体确认,宗馥莉所控股的宏胜集团在傍晚下发通知,决定2026年继续使用“娃哈哈”品牌。


图源:36氪


“娃小宗”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新品牌,只存在了41天。


据接近宗家的人士透露,这次“回归”更多是出于现实考量。


过去一个多月,娃哈哈陷入了最微妙的僵局:宗馥莉辞任董事长后,娃哈哈集团握有“娃哈哈”商标却无生产能力,而宗馥莉掌控的宏胜集团虽有工厂、有渠道,却失去了品牌授权。


一个有壳,一个有魂,却谁也离不开谁。


据了解,彼时的宗馥莉试图用“娃小宗”启动独立品牌计划。但这场“去宗庆后化”的冒险,很快遭遇冷遇。经销商们并不买账。“我们不愿为‘娃小宗’续约打款”,一位渠道商直言,“风险太大,销量太难估”。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场和解的一大原因是娃哈哈自己去找代工并不现实,而国资方也不希望企业品牌陷入拉锯。


所以归根结底,是国资在稳盘,先让企业正常运转。


图源:微博


在电商最最前线看来,这41天,让外界看清了宗馥莉所面对的局面:既不是单纯的权力斗争,也不只是继承人的自负,而是一个民营巨头与国资股东、家族势力、市场趋势多方博弈的复杂漩涡



还记得此前宗馥莉辞职时候,叔叔宗庆泽还表示:


“她最大的问题是:接班娃哈哈不愿该考虑如何做大规模如何赚钱,如何大刀阔斧改变现状。她首先要考虑是如何做好事,做慈善。让所有人都认可你,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发现很多问题,也可以发现很多人才,自然而然让大多数人认可你的接班。她却反其道而行之,火力四开,锋芒毕露,应了古语:刚易折。”


图源:微博


宗泽后还称,


“管网友或者水军把我骂翻天,但事实上都是这些人害了她,使她越走越远,已经无法回头了。不得不说在我们宗家下一代里她算是出类拔萃的,但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了解太少,过去说要德艺双修才能成正果,还是欠缺了一些。德也没修成。”


如今,宗馥莉选择重回娃哈哈,也算是回头是岸了。

02

宗馥莉治理下的娃哈哈

有什么不同?


宗庆后与宗馥莉这对父女,从不是同一种企业家。


老宗讲义气、懂平衡。他记得每个经销商的名字,会在会上用笔记本。记下问题,并在会后亲自打电话处理。那是“宗式管理”的核心,是以个人威望构筑信任体系。



正因如此,哪怕当年法国达能入股娃哈哈、占据51%股份,也没能真正掌控企业。达能公开挖角时,没有一个娃哈哈员工动摇。



宗庆后靠的是人格凝聚力,是那个“在厂里吃盒饭、下车间看工人”的企业家原型。


而宗馥莉,是完全不同的逻辑。


她在美国接受的是西式教育,习惯合同、流程和KPI。她信奉现代企业制度,不愿再依赖父辈那种以人治为核心的运营体系。


图源:微博


一个细节是,她从不在周末和晚上10点后发工作信息,“要尊重员工的时间”。这在娃哈哈是个新气象,但也让不少老员工“水土不服”。


宗庆后留下的是一张巨大而复杂的人情网;宗馥莉要建立的是“去人情化”的现代公司。


问题在于,这两种文化在同一屋檐下水火不容。


一位娃哈哈老员工曾透露,宗馥莉正式掌权后,公司发布了一条内部通知:今后所有文件都需董事长签字才生效。那是宗庆后重新按下暂停键的时刻。员工们私下里说:“老宗怕她改得太快,怕体系崩。”


果然,宗馥莉气得一走就是一个月,去了日本“冷静”。那一刻,父女之间的裂痕不再是理念分歧,而是权力对权力的碰撞。


宗庆后是一个强控制型的创始人,宗馥莉则是一个强意志型的改革者。


问题在于,她继承了父亲的锐气,却没继承父亲的中和之道。

03

宗馥莉到底想要什么


宗馥莉接班的困局,其实是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集体面临的缩影。


娃哈哈表面上是一家民营企业,但背后46%的股份属于杭州上城区国资委。


宗庆后个人持股29.4%,员工合计持有24.6%。这样的架构,让宗庆后长期依靠“非正式控制”来维持平衡,只要员工听他的话,他就能实际掌控企业。


图源:同花顺


2018年起,他开始回购员工股份,并转为“干股”形式。员工不再持股,但能分红。既稳住了人心,又不失控权。


但宗馥莉接手后,一切都不同了。她要求员工将劳动合同转签至宏胜集团,干股制度同时取消。


这样一来,她在法律意义上集中了权力,却也切断了员工与公司的“感情线”。数百名老员工因此起诉娃哈哈,要求重新确认股权分红权益。案件至今未结。


从企业结构看,宗馥莉掌控的宏胜系早已是娃哈哈利润的主要来源。经济观察报披露,至2022年底,娃哈哈集团仅占整个“娃系资产”的15.67%,营收仅占2.74%。


真正赚钱的,是宏胜,那个她牢牢掌控的代工与原料供应体系。



因此,当她试图将387件“娃哈哈”商标转移至宏胜旗下公司时,国资方警觉了。这场转让后来被叫停,并成为她辞任的导火索。


她一度希望彻底分割两家体系。一个留给国资,一个归自己。于是有了“娃小宗”。但新品牌刚发布,经销商不买账,老员工不支持,资本市场也无动于衷。


品牌声量未起,渠道信任先崩。

04

写在最后


而今,“娃小宗”正式夭折,宗馥莉不得不再次回到娃哈哈的框架里。这不是妥协,而是命运的回旋。


图片

图源:娃哈哈

事实上,企业产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是无数创始人晚年最痛的难题。宗庆后没能彻底理顺的那部分,如今成了宗馥莉的包袱。


她的改革不仅是在企业层面,更是一次个人与制度之间的拉扯。


有人形容宗庆后是时代的企业家,而宗馥莉是被时代困住的继承人。


她想解决家族企业的遗留问题,但在国资、员工、经销商的三重围栏中,每走一步都要付出代价。


或许,这个故事的终局早已注定:娃哈哈不会消失,只是换一种方式延续。宗馥莉也不会退,只是学会在规则与现实之间,找一条不那么锐利的路。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各位读者朋友,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还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请记得给北大纵横公众号设置星标。图片

点击左下方公众号“北大纵横”→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