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还在认为院士都是大学教授、科研院所专家吗?
民营企业里的科学家,现在也能当选院士了!
这个历史性的突破,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2025年11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这次有3位来自民营企业的科学家成功当选!
他们分别是: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是中国工程院成立以来,民营企业当选人数最多的一次!
而且,这次增选首次为民营科技领军企业设置了8个专项名额,打破了以往民企科学家难以进入院士行列的制度壁垒!
这标志着国家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贡献的认可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1964年出生的廉玉波,是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和汽车总工程师。
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了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20多个车型、100多款!
面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世界性难题,廉玉波首创无模组刀片电池技术,成为行业标杆!
他还开创了以电为主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路线,打破了日系油车主导的技术路线。
他的当选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跟随到引领的一个缩影!
1968年出生的吴凯,是上海交通大学博士。
2011年至今,他一直担任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同时担任公司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在动力电池领域,吴凯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带领技术团队不断创新突破,成功实现了三元锂电池的国产化替代!
他带领团队研发量产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具有高安全、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等特点,实现了对日韩企业的技术反超。
截至2024年7月,他已获授权专利371件,展现了强大的创新能力!
1965年出生的黄险波,1997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现任金发科技首席技术官,长期深耕高分子材料领域。
他聚焦环保型阻燃材料、车用高性能材料、生物降解塑料等关键方向,构建了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落地的完整创新链条。
黄险波带领团队攻克多项行业难题,突破环保型阻燃热塑性树脂关键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其技术成果先后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累计申请专利116项!
回顾中国工程院发展历史,民企科学家当选院士可谓"凤毛麟角"!
为什么很少有民企科学家能够获得院士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评选标准更偏向于"学术影响力",比如发表了多少顶级论文、拿了多少国家奖项。
而企业科研人员更多是将技术落地,论文写得少,往往产出更多的专利和产品。
这导致了有些技术是企业突破的,但最后报奖、评院士的是合作高校的教授。
直到2019年,院士制度迎来改革的转折点!
中国工程院首次在文件中明确提出要特别关注"民营科技人才"。
当年,阿里云创始人王坚成功当选,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飞天"云计算操作系统,实现了中国云计算从0到1的突破!
然而,2019年后的两轮增选(2021年、2023年),民企科学家均未能当选。
直到今年,中国工程院首次在《院士增选指南》中明确设立了"8个名额主要用于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的候选人"!
这一改革使得2025年民企候选人数激增至近20位,并最终3人成功当选,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从华为的5G到大疆的无人机,从比亚迪电动车到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民营企业早已成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推动科技产业化的生力军!
有统计数据显示:
在中国出口的"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中,民营企业的贡献也超过一半!
院士评选向民企科学家开放,反映了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深层变革!
这意味着科技评价体系不再唯论文、唯奖项,而是更看重技术能否真正推动产业进步。
院士称号不仅代表着学术荣誉,更反映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演变。
更多民企科学家获得院士荣誉的背后,是中国民营企业的科研创新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学术论文到产业应用,这是中国科技界发展至今的崭新一幕!
真正的创新,不仅要在实验室里发光,更要在生产线上发热!
你觉得民企科学家当选院士,对中国科技创新有什么影响?
点赞支持民企创新力量,分享给更多人看到中国科技的新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