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让城市高楼大厦"呼吸"的中央空调系统,竟然来自一个种满玉米的农业小镇?
在山东德州鲁权屯镇,这个看似普通的农业小镇,却掌控着全国75%的空调部件生产!全镇3600多家企业,每年为全国各地的建筑提供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
但如今,这个曾经繁荣的产业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走进鲁权屯镇的厂房,你会看到令人心酸的一幕:
"现在订单减少了三分之一到一半,利润率不到5个点。"当地企业老板无奈地说。
这个曾经让德州最富裕的乡镇,如今正经历着产业转型的阵痛。车间工人工资从4000-6000元降到现在的水平,餐馆消费也大不如前。
"有点后悔没早点儿回来干空调,那几年还是赚钱的。"顺征公司的刘经理坦言。
这位90后"厂二代"曾独自创业开过车行、水果店,最终还是回到父辈的公司接班。但此时已错过了生意最红火的好时光。
接班容易守业难,这是所有鲁权屯"厂二代"面临的共同挑战。
多家企业尝试在淘宝、1688开店,但效果并不理想:
"水箱这个东西还是有专业门槛的,懂技术人不做客服,做客服的人不懂技术。"刘经理一语道破天机。
走进海创集团的厂房,你会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
"通过智能化,人工成本降低了,加工组装的精度提高了,浪费的材料就少了。"海创运营总监尹兴华介绍。
海创还投入100多万元引进万能板卡空调设备,在行业内保持技术领先。
格瑞德从鲁权屯起家,如今已发展成多元化企业集团:
这种多元化战略让格瑞德摆脱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在国内市场疲软的今天,外贸是下一个机会所在。"这已成为鲁权屯老板们的共识。
上迈这家小厂通过外贸公司,把产品卖到了日本、韩国、南非等国家。跨境业务最大的吸引力是"不存在账期问题,所有货款会在发货前到账"。
但出海之路并不平坦:
面对困境,企业开始尝试抱团发展:
海创集团搭建了"海创暖通集采供应链平台",汇集上下游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优惠的采购价格。
格瑞德自建集采平台,将线下供应商放至平台,为甲方降低成本。
当地企业家勇哥正在搭建"空调产业互联网"平台,计划:
"有单大家做,机器不停转",这就是鲁权屯企业抱团过冬的新思路。
在行业寒冬里,抱团不是选择,而是生存的智慧。
如果你是企业老板,面对订单减少50%的困境,你会选择转型升级还是另辟蹊径?
点赞支持这些坚守实业的企业家们,转发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制造的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