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小米致歉!回应潜水手表不能潜水

2025-11-22
文章转载自"北大纵横"

作者 |  钱游
来源 |  电商最前线
2224字 阅读时间5分钟

酸辣粉里没有粉、羽绒服里没有绒,现在又出来了潜水手表不能潜水?

真相彻底反转了!







01

小米回应潜水手表争议

称“完全失实”


此前有博主称,自己年初去国外潜海时特意买了小米的潜水手表,之所以选择这款,是因为小米宣传它“可下潜40米”。结果发现并不能潜水,而在该产品宣传图下方小字显示:“属米兰尼斯表带和编制户外表带,未做EN13319认证,不适用于潜水”。


图源:小米


他询问客服,回应称:有防水功能但不建议下水使用。


由此,在网上引起渲染大波。


11月21日,@小米公司发言人 发布关于Xiaomi Watch S4 Sport潜水功能的说明:


图源:微博@小米公司发言人


近日,网上流传“博主吐槽潜水手表不能潜水,客服回应:有防水功能但不建议下水使用”相关视频。经查证,相关报道完全失实。我们尊重并欢迎基于事实的讨论和监督,但对恶意捏造、误导性传播、侵害我司声誉或商业权益的行为,将坚决依法维权。


前述相关视频中展现的录音中,向我司客服咨询的产品为Xiaomi Watch S4标准版,并非通过潜水认证的Xiaomi Watch S4 Sport,我们坚决反对这种“移花接木”、混淆视听的行为。关于这两款产品的差异,我们介绍如下:


Xiaomi Watch S4标准版通过5ATM防水等级认证,并未做潜水认证,也从未声称有可潜水功能。



Xiaomi Watch S4 Sport通过5ATM防水等级认证,通过SGS EN13319国际潜水认证,认证编号为SZES240500316501。Xiaomi Watch S4 Sport支持最深40米的休闲水肺潜水、自由潜水和仪表潜水等多种模式。但此类通过EN13319潜水认证的手表,均需避免热水淋浴、桑拿、温泉、跳台跳水、高压冲洗等场景,以及高速水流的直接冲击。



前述媒体提及的案例中,用户持Xiaomi Watch S4 Sport,经售后检测认定符合质保条件,与用户确认后为其更换前壳显示模组和防水胶圈,产品已恢复“潜水功能”。


但此过程中我司服务人员关于产品经由维修后谨慎观察涉水表现的表达不尽严谨,造成用户对后续潜水场景的使用心存疑虑,对此我们深表歉意。我们已与用户取得联系,并获得用户理解。同时也进行了服务标准的全面自查自检,以保障后续服务质量提升。


此前有网友自称自己年初前往国外某地海洋潜水,出发前购买了小米的潜水手表。购买该款手表的原因是,小米品牌方宣传可以最深潜水40米。


“前三天每天三潜,手表的表现都不错。第四天,我发现手表进水了。”该网友说,他联系售后,提出退货申请。售后称潜水表进水系人为因素损坏,不能退货也不能免费维修。多次沟通后,小米售后同意免费维修,“邮寄维修时,要求维修原因不能写‘潜水进水’。后来修好了,售后明确告诉我,这块小米潜水手表,他们不建议潜水用。”








02

营销术语需要有修辞边界


小米汽车就经历过“2200MPa超强钢”风波。



2200MPa是实打实的强度参数,问题不在数字,而在“超强钢”。


因为行业里没有“超强钢”这一正式术语,它只能充当一个修饰用的“项目名”,于是小字就成了免责的入口。厂家用它强调钢材强度很高,却不能让它成为技术名词。


这就是当代营销的微妙处:大字负责惊艳,小字负责自保,几乎是每个品牌的常规动作。


图源:微博


罗永浩在直播时谈到“小米海报小字”争议:


“小字作为‘许愿池’,各家也几乎全都干过。”



他举例锤子科技曾把 Smartisan T1从“东半球最好用”改成“全球第二好用”,再变成“我们眼中全球第二好用”,一步步加上小字限定。他强调自己不是替小米说话,而是“说公道话”。



但“公道”在互联网时代从来不是统一的。


有网友指出罗永浩“人情世故太重”,也有人认为小米的问题不在于术语细节,而在于把行业常规做得太熟练,让消费者感到“被套路的聪明”。


星纪魅族集团CMO万志强也参与讨论,他说魅族在使用小字时必须让限定词“尽量明显”,因为“产品观中包含价值观”。


一边是符合法规的宣传技巧,一边是消费者对透明度的期待,这场争议从汽车一路烧到手表,不是偶然,而是时代的必然。








03

行业共识应当是一种行业羞耻


鱼香肉丝没鱼、老婆饼没老婆。


但当“小米手表的蓝宝石玻璃并非蓝宝石”出现在商品详情页,小字里那句“仅为功能点名称,而非材质说明”,就让幽默变成了失望。


蓝宝石玻璃在工业里确实存在特殊定义,多指人工合成氧化铝晶体,而非珠宝意义的蓝宝石。



但当“蓝宝石”被放在商品主图、当作卖点,而真实含义藏在首页最底部灰色小字,那就是典型的认知错位。


更何况,小米在详情页里用星号“*”引出说明,这个符号天生就具有“弱提醒”属性,容易被忽略,也正因为容易被忽略,才成为营销中的高频工具。



网友很快展开了补刀:


“按这逻辑,我能不能卖‘黄金至尊手机’,小字备注‘黄金仅为颜色名称’?”








04

小字争议的本质


小字模式在早期互联网时代是有效的,因为品牌、用户的注意力和信息不对称,“大字负责吸引,小字负责免责”成为行业不想承认的共识。


但今天,这套语言结构正在失效。


首先,消费者越来越成熟,会主动拆解营销叙事。


其次,互联网的集体放大效应让每一行小字都可能成为“爆雷点”。


最后,品牌间竞争不再只是拼产品,而是拼价值观、拼透明度。


小米“蓝宝石玻璃”被解释为“名称”,消费者自然会问:那你愿不愿意把真实材质写成大字?当潜水手表被补充一句“不建议下水”,消费者更会问:那你为什么把“40 米潜水”写在最显眼的位置?


小字注解本身不是问题,但“隐蔽性的小字”就是问题,因为它让消费者需要“拿放大镜购物”。


一家企业的价值,不只体现在技术,也体现在是否愿意让消费者看清全部信息。


进入新周期的中国品牌,如果希望走向更大的舞台,就必须把“宣传边界”看成“信任边界”,把“限定词”看成“伦理线”,把“小字”从隐蔽区移到公开区。


当品牌不再依赖文字技巧,而是依赖真实内容,那些曾被小字掩盖的争议,才会真正消失。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各位读者朋友,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还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请记得给北大纵横公众号设置星标。图片

点击左下方公众号“北大纵横”→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