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传统制造“碳”路新机遇:十五五绿色转型决胜局

2025-11-22
文章转载自"北大纵横"


3075字 | 6分钟阅读

厂房顶上光伏板整齐排列,生产一线节能技术改造正酣,再生铝生产线加快建设——在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园区,绿色能源与传统制造正在深度交融。

随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五五”时期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明确目标,众多传统制造企业正站在绿色转型的十字路口:是继续依赖传统能源模式,还是主动拥抱新能源,重塑发展路径?

国家战略:

新能源集成融合成为主旋律


“十五五”开局之年,新能源发展已从“单兵作战”迈向“集成融合”的新阶段。2025年,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新能源发展的总体思路原则和发展路径进行了系统性梳理。这份文件直指当前新能源发展的两大痛点:并网消纳问题日益突出,以及新能源收益模式需进一步拓宽。

截至2025年9月,中国风光总装机突破17亿千瓦,已超越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但随着规模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能源利用率降至95%以下,弃风弃光范围由“三北”地区扩散至中东部地区。《指导意见》提出了新能源供给侧、消费侧等各个环节集成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推动新能源从“上网发电+保量保价”的单一模式,向“发电+绿色环境价值+增值服务”等复合型收益体系转变。

布局路径:

传统制造企业的绿色转型多维矩阵


面对国家战略指引,传统制造企业正通过多条路径布局新能源,实现绿色转型。

1、绿色电力直供,提升能源自主性


传统制造企业通过在厂区布局分布式光伏等项目,实现绿色电力的就近生产与使用。西南铝业在冷轧制造中心厂房屋顶建设5.6兆瓦光伏发电项目,采用“自发自用”运营模式,每年可输出绿色电能约376万千瓦时。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建设了覆盖屋顶、幕墙甚至路灯的太阳能光伏板,6.7兆瓦的光伏系统年发电460万度,二期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600万度。

2、工艺流程优化,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除了开辟绿色能源来源,传统制造企业还通过技术改造驱动节能降耗。西南铝业对21号熔铸机组两台35吨熔炼炉进行燃烧系统升级改造,显著降低了天然气消耗。在挤压厂,通过实施7系合金“双孔模改三孔模”棒材挤压工艺,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能源节约。

3、循环经济体系,打造绿色供应链


绿色转型不仅涉及能源使用,还包括原材料供应。西南铝业优先采购利用西南地区丰富水电资源生产的“水电铝”,从原材料端大幅降低产品碳足迹。同时,该公司构建“稳定+开放”的双轨再生铝供应体系,今年1—10月份,西南铝废铝利用率提升至62%,同比提高8.8%。

面临挑战:

技术投入与内部阻力的双重考验


传统制造企业布局新能源并非一帆风顺,面临多重挑战。

1、高研发投入与成本控制的矛盾


清洁能源行业研发成本高、技术迭代快,企业需要平衡技术投入与成本控制。长江电气集团总裁陈友安指出,清洁技术加速创新需要巨额研发投入,而企业必须控制成本以维持市场竞争力。如何解决“高投入”与“低成本”的矛盾,是当前行业普遍面临的难题。

2、传统组织架构与部门利益的阻碍


对于传统车企而言,新能源转型面临诸多内部阻力。传统车企在燃油车时代建立了庞大的组织架构,发动机和变速箱部门占据重要地位。当企业转型生产增程式和纯电车型时,由于增程式无需变速箱,撤掉变速箱部门会面临众多阻力。

3、供应链体系重构的挑战


传统车企的供应链体系多为内部关系,长期与燃油车零部件供应商合作。转型新能源汽车时,一些传统零部件(如发动机和变速箱)将不再使用,这不仅会导致相关供应商被踢出体系,还可能引发内部利益冲突。

优势发挥:

制造底蕴与产业经验的深度融合


尽管面临挑战,传统制造企业在布局新能源时,也具有诸多独特优势。

1、制造底蕴转化为品质竞争力


广汽本田将26年造车经验转化为“工艺数据库”,并与智能化设备深度耦合,造就了广汽本田新能源工厂数智化制造的效率重构与零碳化实践的成本革命。在焊装车间,广汽本田实现焊接100%自动化,并应用行业突破性的焊接AI检测,360°无死角透视车身,确保车身焊点100%合格。

2、规模效应支撑技术投入


传统制造企业凭借原有业务的规模效应,能够支撑新能源技术的高投入。以内蒙古为例,当地通过规模化发展,已打造出包含硅料、拉棒、切片、组件等在内的光伏全产业链。一粒粒石英砂经过上下游企业的合力生产,被制成光伏板,运往海内外各地。

3、产业经验赋能新模式探索


传统制造企业凭借对产业的深入理解,能够更有效地推动新能源与传统业务的融合。巨石淮安公司注重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通过原料端采用自主研发的无氟无硼、高模高强的玻璃配方,让生产原料至少减少10%,每年可节约超100万吨矿产资源。

典型案例:

绿色转型的实践与启示

1、西南铝业:全链条绿色发展体系

西南铝业通过光伏发电、设备节能改造、再生铝循环利用等系统性创新,构建起覆盖原料采购、生产制造、能源管理的全链条绿色发展体系。该公司正在建设的20万吨再生铝循环经济项目,从设计之初就贯穿“全流程绿色”理念。项目规划建设智能化再生铝熔铸生产线,确保生产效率与减排标准同步提升;配套废气超低排放系统和全流程废水循环处理中心,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2、内蒙古:传统能源基地的绿色蜕变


作为传统能源基地,内蒙古通过下好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和未来能源产业超前布局“三步棋”,实现能源革命的破局。在腾格里沙漠东南部,华电内蒙古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200万千瓦光伏项目已经投产。项目覆盖面积约5.38万亩,年发电量可满足13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内蒙古还创新实施“光伏治沙”模式,让沙漠从不毛之地变身为清洁能源基地和生态修复阵地。

3、巨石淮安:全球玻纤行业首座零碳智能制造基地


巨石集团在淮安建设全球玻纤行业首个零碳智能制造基地,配套建设风力发电项目,建成47台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33兆瓦。风力发电产生的绿电一部分被输送到工厂,通过玻纤全绿电生产,实现综合“净零”排放。由于风力发电使用的是由巨石生产的玻纤制成的复合材料,巨石淮安公司实现了“从生产玻纤到使用玻纤、再到创造绿能回赠玻纤”的循环。

融合策略:

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路径


为实现新能源业务与传统业务的充分融合,传统制造企业可采取以下策略:

1、强化纵向集成,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指导意见》指出,要推进分布式新能源多领域融合开发,提升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高载能产业等与新能源资源协同布局水平。传统制造企业可通过纵向集成,将新能源融入原有业务链条,形成“以绿色能源生产绿色产品”的闭环。

2、挖掘可调节负荷,增强系统柔性


《指导意见》着重强调了新能源与消费侧在运行层面的协同互动,鼓励传统产业开展生产工艺流程优化。传统制造企业可挖掘生产过程中的可调节负荷,使自身由单一的能源消费者逐步向系统调节的主动参与者转变。

3、推动技术融合,打造差异化优势


广汽本田将本田60年后驱驾趣积淀与智电技术深度融合,打造了“不同、不晕、不累、不慌、不悬、不卡、不怕、不糙”八大功能价值。传统制造企业可将自身技术积淀与新能源技术融合,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内蒙古大地上,一块块蓝色光伏板如波浪般向天际延伸,它们静静地吸收着炙热的阳光,将不毛之地变成巨大的“绿色电站”。从“煤海”到“风光”,内蒙古的能源变革展示了一种可能性。在西南铝业的车间里,一名工人指着再生铝生产线说:“过去车间里的废旧铝材只能当废料处理,现在经过熔炼,能重新变成优质铝水用于生产。”

传统与新兴的边界正在消融,绿色转型已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生存题。

作者:丁滨,北大纵横高级合伙人


作者更多文章推荐



服装新零售的不二法门:产品即营销

如何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

十四五时期建筑行业发展十大关键词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