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上班,只要把料放好,机器就自己做了!"
"以后要是工厂不用人了,就没得做了,到时就回家种田。"
这些来自工厂的声音,正在全国各地响起!从富士康到汽车厂,从23岁的年轻工人到50岁的老师傅,每个人都在经历着自动化革命带来的冲击!
23岁的小雨在富士康当普工,她坦然接受现实:
"其实你从进厂的那一天你就知道,大家就是拿自己的劳动力换钱,对吧?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也就是这么个水平,你不想干了你可以走,他并不会阻拦。因为你就是颗小小的螺丝钉……"
34岁的阿丽在足球厂工作,对未来充满担忧:
"以后要是工厂不用人了(全自动),就没得做了,到时就回家种田。"
40岁的出租车司机面临无人驾驶的威胁:
"以后不当司机了要么做个保安,要么去厂里打螺丝。现在还有啥好做的,都不好做。"
50岁的邓大姐则看得很开:
"我现在出来做工就是为了玩……儿子27岁了,跑业务的,经常全国各地出差。就希望他赶紧结婚生孩子,到时我就回家帮他带孙子。"
1930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乐观预测:技术进步将让人们每周工作不超过15小时!
但现实呢?
工人们只感受到了对技术性失业的担忧,却没有进入经济的乐土!
在风驰汽车座椅厂,焊接机器人的引入让焊工们面临危机:
更可怕的是,工厂开始"人员合理化低减":
但并非所有工人都对技术进步抱有抵触情绪!
晓俊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晓俊充满信心地说:
"我觉得目前人工智能这一块是永远往上走的,不会降低,国家是要发展这一块,学会这个以后十年还是二十年,我都还能混口饭吃。"
面对自动化浪潮,不同年龄段的工人有不同的应对策略:
中山大学社会学教授许怡的研究揭示:
关键启示:
在机器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而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未来!
你所在的行业是否也面临着自动化的冲击?你是如何应对的?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请点赞支持!也欢迎分享给身边正在经历职场变革的朋友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