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拾遗 来源 / 拾遗(ID:shiyi201633)
都说:中年失业有“三宝”,外卖、快递、开滴滴。
不知你最近有没有发现,大街上的女外卖员越来越多了。我最近点十次外卖,有三四次都是女骑手送的。她们大多很年轻,扎着利落的马尾,裹着防风面罩只露双眼睛,不太说话,送完转身又快步冲进车流里。
如果不是穿着那身衣服,我无法将她们与外卖员联系在一起。而这个现象的背后,是中国一个巨大改变的到来,你想象不到,中国女性外卖员的数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
数据上更加直观:
美团研究院显示,2022年到2024年,女性骑手从51.7万涨到了70.1万,两年间足足多了35.6%,增速远远超过骑手总数量增长。照这个趋势算,2027年,女骑手总数就要冲破百万大关。
不只是外卖行业,网约车司机里的女性也在激增。2023年还只有60万,2024年已经超过105万。一年多时间,快翻了一倍。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个群体的年龄越来越中年化,社科院的调研显示:女骑手中,85%已婚,96.6%已育,72.8%要抚养未成年子女。她们中大多数都是“妈妈骑手”。
而除了中年女性之外,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未婚的年轻女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印象中的无论外卖还是滴滴,都是一个男性碾压的行业,没有固定作息、风里来雨里去、三餐不规律、经常熬到深夜,但没想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涌入“男性”行业,这个背后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无声的压力和困境。

为什么这两年女性跑外卖增长了这么多?
原因无非有二,第一:单靠老公赚钱,已经无法支撑家庭了。
比如新华网曾报道过的武汉骑手沈海燕,44岁的她曾是全职家庭主妇,家里收入全靠开长途汽车的丈夫。但后来客运市场行情变差,丈夫月收入从两万多骤降到几千,可家里每月3600元的房贷和2400元的车贷不能断,再加上女儿要上学、儿子要结婚、家庭正常开销等等,样样都要花钱,家庭经济瞬间拮据。
为了分担压力,她只能出来工作,可是常规工作又无法照顾家庭,最后她只能选择跑外卖。每天早上送女儿上学,午高峰跑单,午后回家做晚饭,傍晚再上线跑到晚上8点。这份工作让她每月能挣五六千元,刚好能帮家里扛起房贷。
还有突然离婚的中年女性,张雨晴就是典型例子:
前几年,张雨晴和丈夫在新疆做生意,但因生意失败,不仅欠下了60万的债务,婚姻也随之破裂。一下子背上几十万的债务,为了还债为了生活,她不得不把孩子送回老家,自己去武汉做了一名骑手。
她全身上下最贵的行头,是45元的工作服。凉鞋七块八,裤子九块九。每月刨去700元房租、500元生活费和孩子2000元的开销,剩下的钱全部拿去还债。
去年她还了7万元,今年要还10万元,他计划4年内把债务全部还清。这些女性的故事,我们可以拼凑出一个清晰的现实图景:
最近几年经济下行,许多家庭摇摇欲坠。过去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在失业、降薪、生意失败的冲击下,变得不堪一击。当丈夫的收入撑不起房贷、养不起家时,这些曾经围着家庭转的女性,不得不从家庭的幕后,走向风雨交加的前台。
她们不是想证明自己有多能干,也不是喜欢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只是当生活把苦难推到面前时,她们并没有退路。
除了直接的经济重压,另一个无法回避的原因是:女性,正越来越多地从传统就业市场中被挤出。工作对她们而言越来越难找了。
38岁的李姐,之前在餐馆当服务员,月薪3800元。后来餐馆倒闭,她找工作屡屡碰壁。要么被嫌年纪大,要么不会操作复杂的设备。催缴房贷的电话一天比一天急,她只能咬牙买辆电动车,加入了送外卖的行列。
另一位失业的女工,情况也类似。她在老家的服装厂做了十几年,后来厂里引进自动化设备,她第一批被裁掉。偏偏这时,丈夫的运输生意也一落千丈,家里的房贷一度拖欠了两个月。走投无路之下,送外卖成了她唯一的退路。
更让人唏嘘的,是北京的阿凤姐。42岁的她,是八十年代的金融专业本科生,进过体制,也创过业。她本以为凭自己的学历和经验,找份工作不难。
可现实是:超市领班要求38岁以下,她超龄了;房产销售底薪2000,拼死拼活月入也不过四千。最后,她也只能选择没有什么门槛的外卖。
网上有一个提问:一份是朝九晚五、月薪4000的稳定工作,另一份是风里来雨里去、月薪5000的外卖活,你是女性会选哪个?
绝大多数的女孩选择了前者。
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女性走上了送外卖的路?因为那份4000块的稳定工作,可能已经很难找到了。
看过一项调研数据:女性骑手在进入平台之前,50.8%是从事服务业,19.8%是从事制造业,9.2%是从事农林畜牧业。
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女骑手,之前干的是工厂工人,服务员、家政、种地等工作。
但是,这些行业恰恰是如今最受冲击的行业。餐饮业消费降级、工厂用机器人替代人工、连农业都走向智能化时,这些在体力和技能上都不占优势的女性便首当其冲,成了被淘汰的那一批。

已婚已育的女性就业有多难?忽然想起前段时间陷入争议的“妈妈岗”。
这个岗位设立的初衷是好的:为需要照顾孩子的母亲提供弹性工作,让她们既能赚钱,又能顾家。可当青岛人社局推出首批“妈妈岗”计划后,大众惊奇地发现,这些岗位大多是客服、流水线普工、销售、保洁阿姨……
劳动强度比外卖员大,但赚的还没有外卖员多。很多妈妈苦读十几年,积累的专业和经验,在生完孩子后,仿佛价值一夜归零,只能去做辛苦又赚不到钱的零工。
其实她们不是没有能力,只是社会很难认可她们的价值。女性在职场中,还必须提到的就是职场歧视。
我的一位同学。她在一家公司八年,从小助理一路做到副总监。怀孕时,她一直工作到预产期前三天,生怕被公司优化。产假期间,她也随时在线处理急事。她可以说是事业女性了吧?
可当她休完产假回归,发现自己的位置已被一名男同事取代。老板说得委婉:“你刚当妈妈,先照顾孩子,别太累。”后来她被调去负责边缘项目,重要的客户也不会再派给她,逐渐被淘汰了。
现在有个词叫:母职惩罚。意思就是:谁来承担照顾孩子的职责,谁就会因此失去竞争机会。
事业中断、竞争力下滑、机会变少……无论是全职妈妈还是职业女性,几乎没一个妈妈能完全幸免。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很多女性在40岁之后,就从正式职场中消失了。
她们不是不想工作,而是找不到能兼容母亲身份的工作。当稳定的岗位对她们关上大门,当弹性的工作,只剩下低薪与重复劳动,她们能选的,往往只剩下那几样——送外卖、开网约车、做零工......那不是选择,那是退无可退之下的自救。

今天写到这里,心里有些沉重。我不禁在想,如果我的妻子、我的姐妹,每天都要在风霜雨雪里奔波,我会是怎样的心情?
我想一定是心疼的。
我们必须承认,外卖、快递、网约车这些行业,对女性其实更加苛刻。它们本质是体力活,比拼的是速度和耐力。
女性在这里,天然不占优势。她们力气更小,搬重物、扛电瓶更吃力,还要应对每月生理期的不适。
可平台的算法是公平的,也是冷酷的。它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给你更近的订单、更宽松的时间。相反,还会因为你业绩不好,优先为你派送更难送、性价比更低的订单。
既然如此,她们为什么还要来?为什么还要坚持?答案或许只有一个:
因为生活,没有给她们留下其他的路。我们心疼她们的苦,也佩服她们的坚韧。
但我想,她们需要的不是被歌颂,而是被看见。
她们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机会。是不被边缘的工作,是不被打折的价值,是一个对母亲更友善的世界。
-THE END-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拾遗(ID:shiyi201633),一个有态度的人,过着有态度的生活。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你都不晚,这里总有一束光,能够穿透你生命中的黑暗。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