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插座APP
举个例子。我的父母皆已退休,从某种意义上,他们就是财务自由的状态。他们的退休金足够他们的生活所需,甚至远超他们生活所需。
首先我们的生活无需他们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其次他们自己的生活非常节俭,1000元能用很久,那些可能需要花大钱的地方比如医疗,有医保托底,所以他们对此也不担心。
如果说父母的例子不具有说服力,那么再来说一下身边同事的例子。我有个同事,是极简生活的信仰者。
她每月个人的所有生活开支(除了“居住”)之外,只花2000元。即使加上和老公分担的租房开支,她的支出远远小于自己的收入。
我们起初听到她的每月开支数目,都大为吃惊,但是听完她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介绍,又觉得非常合理。
我推算了一下,按照她的计划,她在40岁左右就能过上某种程度的财务自由生活。这至少说明,只要对我们的物质欲望稍加限制,财务自由并非遥不可及。
其实想想看,一日三餐有保证,有舒适安全的地方居住,有公共交通工具,有基本的教育和医疗保障——这些就能保证一个人“衣食无忧”,想清楚人生的基本需求其实并不多,并不难满足,生活满足感会提升很多。
只要更多向内审视自己真正的生活必需品,而不是向外比较,甚至陷入内卷,你与“财务自由”的距离也没有那么远。
其实,这一推断的大前提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在不断提升”,让大家过上基本的、有保障的生活,不是越来越难,而是越来越容易。
只要认可这一点,内心就会基本有底。
▲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在以往的讨论中,大家习惯于把“财务自由”定义为“不再工作,可以养活自己的状态”。
这种定义具备一定的迷惑性,所以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就在开始思考“何时退休”。我听到的最普遍的答案都在40岁以前,但是遗憾的是:
这群人如今过了40岁,依然看不到自己眼中的“财务自由”——问题出在哪里?
原因很简单,我们大多数人把“财务自由”定义为一个“终点线”,我们在头脑中假象:
人生的赛道上存在这样一条终点线,在终点线之前,我们需要拼命地跑,和他人竞争,没日没夜的努力,甚至不择手段。
在冲过终点线之后,我们就可以躺在海滩边晒太阳,过上一种衣食无忧,不再为任何经济问题担心的生活。
这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这20年,很多聪明的年轻人都把自己的个人命运赌在某家公司的IPO(首次公开募股)上。
觉得自己然后可以依靠加入某个创业公司,然后等待这家创业公司上市,自己获得财务自由。但这条路,距离大多数人而言,都太远了。
成功的公司本来就极为有限,即使某家公司成功上市,绝大多数人发现自己获得的回报远小于当初的预期。问题出在哪里?其实回报是合理的,大多数人的预期过高罢了。
当闭眼狂奔的时代结束之后,更多的人回归现实,这是好事。
其实,只要当我们不再把“财务自由”定义为一个终点线,而是定义为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下,不是不需要工作,不是不需要奋斗,不是不需要努力。
而是说你内心获得一种安全感——通过自己持续的努力,自己的回报会超过生活所需。并且这种状态可以持续终生,而不是限定在40岁,甚至35岁以前。
这就回到另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可以持续的财务回报,而不是短期的回报。
站在人生长河的角度,父母一代的生活被显著地分为三段,第一段工作前,第二段工作中,第三段,退休后。
我们需要面对的是:预期寿命会越来越长,而世俗意义上工作的黄金年龄越来越短,很多行业都画了一个线——40岁以前。
这会带来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在所谓的职业黄金线之后到我们终老之前的时间越来越长,甚至可能是50年左右——假设我们预期寿命是90岁的话。
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更难的问题是:如何在40-90岁这50年有更好的状态。
前文说过,以当今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速度,保证每个人衣食无忧并非难事,只要你物欲平平,可以平安活到终老,而无需为物质条件过度担心。
因为如果你都担心了,那么天下其实永无宁日,因为我文章的读者生活水平相对而言都不差——想清楚这一点,焦躁的内心会适度平静下来。
但更难的是什么?是如何在40-90岁这段时间获得足够丰富的精神生活,有内在的满足感、幸福感和价值感,而不是被时代逐渐抛弃的感觉。
因此,相比于基本的“财务自由”,更难的其实是“精神自由”。
什么是精神自由?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一种持续的、内在的精神满足的状态。这种满足,源于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人生到底想要什么。
无论你是伊壁鸠鲁哲学的信徒抑或斯多葛哲学的信徒,你都可以拥有内在的满足感。
这意味着无论你用人生的最后50年时间每天打麻将,还是每天钻研科技、写小说、讲演,这都是值得满足和庆幸的人生——关键是你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样的精神生活。
因为基本的物质需求会越来越容易得到满足,而精神需求方面,相对而言就会越来越难,这意味着吃饱喝足躺平会越来越容易,但是内心平和、丰盈、幸福、满足相对而言会越来越难。
因为不出意外的话,最优秀的那批人和最普通的这群人之间的差距,尤其是精神世界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会反过来体现在物质生活水平上。
只要你去比较,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不是双方的实际差异造成的,而是在于有少部分人知道自己人生的使命,而我们绝大多数人至死都没有看清自己——这是巨大差异的原因所在。
基于这样思考,我建议大家更早地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去探索自己的终身职业——一种你为之而生的职业,一种你可以做一辈子的职业,一种你可以持续获得物质与精神回报的职业。
写小说是,打麻将也是,关键是——这是你经过探索后的选择,而不是像大风吹落的树叶一样。
我们并不是从退休那一刻开始再去寻找终身职业,而是应该在人生尽可能早的时候,在你还有一个公司的收入作为生活来源的时候就去寻找你的终身职业。
它也许就在你身边,也许在他处,但除非我们耐心寻找、持续探索,它不会自动出现在你的面前。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插座APP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