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L-pioneer丨作为人类需求也有等级之分

2020-12-16
文章转载自"LSPACE共享办公"


前言
PREFACE


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排出了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层次需求逐层递减形成金字塔图示。


生理需求,是生存最低限的生理欲求,也是推动我们行动的最强动力,只有维持生存必需的这些需求满足后,其他需求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例如,刚毕业的大学生,要学会独立,就必须找到工作、有钱花,这就是初级的生理层次的需求。


安全需求,是身体安全与经济安定环境下的生活需求。我们也不希望自己每天担心会被裁员,有没有人身安全保障,关心有没有五险一金有没有,养老、医保到底有多少等等。


社会需求,是一种归属感需求,是在所属的社会团体中获得安心感的需求。公司,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我们又会和公司内外的某些人接触更多一些,我们同这些人接触沟通,并共同完成工作任务,这能带来一种集体归属感,也满足了我们情感上的需求。


尊重需求,是指在团体中自己的能力被认可的需求。我们希望自己不仅仅属于这个团体,还能在这个团体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需要被他人尊重,得到他人认可。这样的满足感来自我们的内心,也是比较高层次的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是前4个需求全部得到满足后,最后达成的自我实现。处于这个阶段的时候,钱和尊重都不是问题,我们渴望的是发挥自己的潜能。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人放弃高薪职务到农场务农养牛,会有特级教师回到乡村创办小学。



在工作中的马斯洛需求

需求同样能为工作带来内在动机,通过这个理论,就能让自己对于工作的动机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 生理需求——为了生存生活,想挣更多的钱。

❖ 安全需求——想在低压力环境下,同事间相互关心,有自由的氛围和安全保障。

❖ 社会需求——能在工作中结交一些同事朋友,和更多的人搞好关系,搭建人脉。

❖ 尊重需求——希望自己的努力和成果被大家认可,同时也能成为领军人物。

❖ 自我实现需求——自己的工作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发挥自己的价值。


当然,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我们也各有差异,他们之间也没有高低之分。只是通过这个理论,我们可以找到需求和现状之间的差异,看清现在自己内心的想法。



哪怕只有五个层次也是多元的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个重要事实就是:其实每个人,对每一层的需求比例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千差万别。也就是说,你和我的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可能是不太一样的。


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世界,需求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元化。金字塔可能也不再是金字塔,而应该是一个多边形,你的需求可以是倒三角,也可以是梯形,也可以是多边形,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需求形状。

要善于发现你和别人不同的需求维度,才能找到自己工作的动力,如果你对生理安全需求要求高,那么稳定的、高薪资的工作是你的首选;如果你的自我实现要求特别高,那些富于挑战和变化的工作可能更适合你。



还可以有第六层——Z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生最后一段时间里,对自我实现有了新的洞见,还构想了一种更高层次需求,他称之为超越(transcendence),他把这一理论称为“Z理论”。


马斯洛称他的理论为“Z理论”,旨在强调它是一种比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更高的动机。(可以对比一下X-Y-Z时代)


马斯洛认为平凡的健康人满足了麦格雷戈在Y理论中的期望:他们没有“匮乏需求”,驱动他们的是实现个人潜能和发展自我身份、个性和独特性的渴望。而“超越者”超越了Y理论,因为他们有更频繁的启发、洞见或认知,它们改变了超越者对世界和自身的看法。


在马斯洛看来,“超越者”经常将一些特殊的价值观和经验为动机,它们超越了基本需求的满足和个人独特潜力的实现。而是追求对自我之外的召唤、对“高峰体验”的追求,以及对存在价值的坚守,这些价值本身即是终极目的。


他们之所以花那么多时间在自己的事情上,并没有更进一步的理由;这些价值并不为其他任何东西服务,也不是用以实现任何其他目标的工具。


Z理论的世界观与现代对智慧的心理学研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心理学文献中,智慧通常被定义为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之整合的概念。


Z理论的世界观也描绘出Z世代人群的人际关系新图景。马斯洛的“存在之爱”概念提供了一个我们所有人都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它存在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医患关系、工业、管理和领导等各种关系中。


我们并非将他人视为达成某个目的的手段,而是能够对他人的存在产生爱意,即存在之爱,欣赏他人的本质,而不是试图将他们改造成符合我们自身目的的某种事物。正如马斯洛在一篇文章中所说:





我们试图让一朵玫瑰成为好玫瑰,而不是寻求把玫瑰变成百合。这就要求你能够对一个或许与你大相径庭的人达成自我实现一事感到愉悦。它甚至意味着,你应当对每一种人的神圣性和独特性抱有终极的尊重与承认。



有人抱怨,但仍有一些人疯狂地热爱着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当你倾听他们谈论自己的工作时,你会觉得那是一份完美的工作,似乎他生来就是为了做这件事的。你能感受到一种完美的和谐,他和他的工作就像一把钥匙和一把锁那样彼此吻合。

在他们那里,工作和娱乐之间的割裂感似乎已经完全被超越,也就是说,对于这样的人,工作和娱乐已经没有区别。他们并不是不会感到疲惫,而是能在疲惫中快速调整,让行动跟上自己内心的速度。


假如你问他们:“你是谁?”,他往往会依据他的职业来回答,“我是教师”、“我是互联网工作者”等等,他把他的职业与他的身份、他的自我等同起来,工作成为了他的一个标签。


我们羡慕这样的人,因为他们好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把锁,而我们还在忙忙碌碌地做着看似重复的工作。


可也不要忘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需求,只是在做的过程中更早地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工作的未来!


文案丨梓萌

编辑丨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