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L-pioneer丨拖延症是天生的吗?

2020-12-11
文章转载自"LSPACE共享办公"


前言
PREFACE


“反正离DDL还有一段时间,不着急~”“他又没催我,我先再拖一拖!”,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有太多这样的情境发生,这算是给自己的宽慰,也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到最好的借口。


有人把它冠名为“拖延症”!不仅如此,很多人还认为这个拖延症是因为继承了父母的“拖延基因”,而有了拖延的本性。


但今天,我想郑重其事地告诉你:你的拖延纯熟“后天习得”!是你为了逃避责任、逃避开始或完成任务,而日积月累习得的,慢慢的拖延就成为了你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次遗传真的不背锅

毫无疑问,遗传是人们诸多行为的重要解释因素之一。但是,这次遗传表示自己并不想背锅。


很早的时候,研究者便对拖延能否遗传进行了探究。Ferrari等人让父母和子女分别报告自己做某些事情时的拖延程度,他们发现,父母和子女报告的拖延程度之间并不相关。


后来,为了进一步探究基因的作用,Gustavon和Mikake比较了同卵双胞胎的拖延倾向,发现在同卵双胞胎中,只有不到50%的共同变异可以用遗传来解释。这样来看,在你拖延的时候,遗传不能再成为你的背锅侠了。


那锅就和家长没关系了吗

显然,父母遗传已经甩掉了背负多年的锅,但孩子的拖延性格真的就和家长完全没有关系吗?从孩子落地的那一刻起,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造就着孩子们后天的家庭环境。


研究者Ferrari和Olivette从家庭内部探讨了拖延的起源。他们首先针对决策拖延进行了探究。在决策活动中,拖延往往表现为对A或B选项的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研究者想要探究父母养育方式对女性犹豫倾向的影响。


结果发现,报告了犹豫的女性,同样报告了控制性的、要求严格的家庭环境。后来,研究者又将结果扩展到了更普遍的行为拖延上,发现对女性来说,具有严肃对待规则的专制父母,容易产生拖延倾向。

举一个小例子:很多孩子小时候被迫服从家里人的意愿学习钢琴,又被父母要求必须在一场非常重要的钢琴比赛中夺得第一名,那他在准备钢琴比赛的过程中,就非常容易因为害怕失败后遭到父母严厉批评,从而拖延不去练琴。


这像不像你拖延工作时的样子!虽然可能每个人的担心和害怕不同,但最后的拖延行为结果是一致的。


当然拖延也有分类

Tibbett和Ferrari为我们提供了拖延者身份的两个形成因素:


决策拖延中的犹豫不决

黑色和蓝色到底买哪件好呢?另一个款式的看起来也挺不错?……10分钟后……那个白色看起来也好利落啊!到底买哪个好呢?要不就等等再买吧!


对教育、职业和财务状况的后悔

这种后悔是一种倒带式追因,我为什么会有现在这么尴尬的局面,因为昨天看好的股票没下手,今天涨停了!还不是怪我没选择一个好职业,投错了简历来到这样一个破公司!可能也怪我当时大学就没选好,机会才会这么少,这个工作做不做也就这样了!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努力想把事情做好的人来说,初期的拖延症并不算什么,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拖延行为带来的负面情绪。


就像上面说的那样,当我们想拖延某件事情时,就会产生关于拖延的负面自我检讨。这些负面自我检讨,会在对工作的抵触上增加了第二层负面情绪。这样的负面独白和恶性循环,只会不断拉低你的生产力!



拖延也一定有办法避免

拖延症还有另一种解释:我们之所以会对一些事情产生拖延,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和要做的那件事情之间的关系是对抗性的,而非一致性的。两者的对抗性过大,就会破坏我们的行动边界,最终导致拖延。


在我们知道拖延症产生的源头后,破解拖延症的方法也就有了,最核心的就是要把对抗性的任务转化成一致性的任务。


而行动边界是指我们为了完成某项行动所设置的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我们清楚为了完成这项行动,哪些行为是合理的,哪些行为是不合理的。当我们与要做的事情对抗性太大,就会破坏这个行动边界,从而导致拖延。

这就像是我们上学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与自己就是对抗性的关系,做作业是老师和家长对小朋友的要求,不是小朋友自己发自真心想做的事情。而相反玩游戏、看动漫与小朋友就是一致性的关系,这是自己真心喜欢做的事情。


但有时候明明是自己想去做的事情,为什么还是会拖延呢?别忘了一致性任务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是“真心喜欢”,这意味着,当你做这件事时,大脑会分泌大量的“多巴胺”。


这些想法一出现,就会刺激你的快感中枢,分泌出多巴胺,引发大量的积极情绪,使你的大脑里充满了美好想象。这就是“真心喜欢”的样子。所以当你觉得没动力时,重要的就是要找到刺激你产生多巴胺的那件事。


培养与工作协同的兴趣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对有兴趣的、能激发情感的事件,估计偏短,因为情绪影响了我们正确的时间知觉。所以我们写了三行论文就觉得度日如年,追一下午自己喜欢的电视剧却好像只过了两个小时。因而对时间的感知也是判断自己是否喜欢的标准之一,凡是你所拖延的,都是内心深处不喜欢做的。


如果过程不行那就看结果

如果你真的无法在这个任务本身里找到多巴胺,那么完成目标后的小奖励,也是非常有效的“多巴胺事件”。比如每当我们高效地完成了某项任务,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奖励,不管是看电影、吃美食、打游戏,还是购物刷卡。对于自己而言,这也是正向激励,告诉自己可以创造业绩,也应该享受生活。


还要建立日常的仪式感

仪式感相当于一个按键,当你做这个动作时就是告诉大脑,我要开始进入另一个状态了。比如起床之后,穿好正装,整理领带或是领口的时候,就告诉大脑,我要进入工作的状态了。这会让你的生活有边界感,向自己和其他人释放确定性的信息。一旦做出了某个仪式,你就知道接下来开始进入一个不同的场域。



如果不能阻止波浪,就学会冲浪吧

当然这些做法也并非一直有效,如果你还摆脱不了拖延,也至少永远不要因为自己拖延行为而感到愤怒或失望,因为除了对抗之外还可以去拥抱它。


这不是要你放弃磨炼自己的意志力与自制力,相反,我们需要利用一些聪明的心理学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并完成工作。


当你发现自己想要拖延某件事时,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调整:


① 理解拖延是正常现象,拖延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完成任务;

② 把对工作和拖延的消极看法写下来;

③ 调整自我检视的视角,使其更贴合实际,比如:我经常拖拖拉拉,但我也能做很多事情。


这样结束后,你就能尽自己最大可能摆脱拖延症带来的负向心理影响,而行动就要看你自己啦!相信自己不是天生拖延,一切都可以改变!




END


参考文献

[1] 《Where Does My Procrastination Come From?》

[2]  张文娜,肖子怡,王东.拖延症的认知行为疗法研究与实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1):22-23.

[3]  陈于清.人格心理分析:我们为何总是拖延[J].教育教学论坛,2019(04):88-91.


文案丨梓萌

编辑丨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