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最可怕的“穷人陷阱”:奶茶效应

2024-05-21
文章转载自"MBA智库"


/洞见·安娜贝苏  编辑/MBA智库琉琉


存钱是在存保障,省钱是在省风险。

前阵子,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个博主的奶茶费用清单。


数据显示:去年她喝过的奶茶金额,高达3154元。


图源 / 小红书截图

一杯不起眼的奶茶,日积月累下来,却能在不知不觉中掏空你的钱包。


这就是“奶茶效应”。


有网友还算过一笔账:


以一杯普通品牌的奶茶16元为例,一杯奶茶钱,等于8个鸡翅、1.28斤五花肉、8包纯牛奶、6包湿纸巾……


图源 / 小红书截图

你可能没有想到,一杯奶茶钱,花在日常开销上,竟能买这么多东西。


奶茶效应之所以令人毫无察觉,最重要的原因是,花的每一笔钱都足够小,所以几乎没有感知。


诚如畅销书作家大卫·巴赫所讲:


钱的问题不在于收入太少,而是开销太多。


生活中那些吃惯了的小零食,出行的打车费,路边摊好看却不实用的小摆件,各种不常用的自动续费会员……


它们并非生活必需品,单次消费不高,但多样叠加,日积月累,足以在不知不觉中让你在经济上“返贫”。


01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和埃斯特,是世界级“贫困”专家。


他们通过研究对比发现:人之所以穷,是因为掉入了一个又一个的“消费陷阱”。


办理各类购物卡,看似优惠,实际上很少使用;


买高档礼服等虽然很想要但生活中使用频率很低的东西;


盲目采购,遇上大促或者心情不好时就一味买买买,没有理智考虑时效性、实用性等问题。


很多人觉得,消费是在犒劳自己。


但实际上,不合理的消费习惯,除了带给你还不完的账单外,也会让你深陷焦虑与恐慌。


豆瓣博主@栗子一独自在北京工作,每当结束繁琐的工作回到出租屋,往往已经快十点了。


这是她一天最放松的时候,也是最希望能犒劳自己一下的时候。


于是躺在床上,开始翻看各类购物软件、促销信息。


在那些五花八门的消费品的撩拨下,她不知不觉多次点下付款按钮。


护肤品一下就是两单;面膜一囤就是10盒,健身卡一买就是两年……


等她月底拿到账单时,才发现自己的工资没有任何结余。


后来她经历调岗、降薪,这才不得不开始审视过往的消费习惯,做出一些改变。


能做饭就不点外卖,能买平替就不买大牌,购物之前先看库存。


当她回归理性消费,囤积的物品少了,手里的存款也变多了。


事实上,买买买只能带来短期的快感,紧跟着而来的是缺钱的紧迫感,无法自控的自责感。


而真正的有钱人,在消费上比谁都抠门,在存钱上比谁都热情。


《邻家的百万富翁》一书中有个数据:


80%以上的富翁,都是白手起家的富一代,几乎都是靠个人工作与勤俭自律走上财富自由之路的。


扎克伯格一年到头只穿T恤牛仔裤;比尔·盖茨多年来始终开着二手车;台塑集团王永庆一条毛巾用了27年……


真正的富人思维,是控制自己的消费欲。


不停消耗金钱,也等于让渡了生活的掌控权。


把钱紧紧攥在自己手里,才算真正掌控了自己的人生。


02


《富人的28个理财习惯》中有句话我颇为认同:


挣钱就像赛跑,要想参加赛跑,就得有赛跑的资格,比如鞋子、体力等。


什么是赛跑的资格?


首先得有一笔储蓄。


对大部分人来说,钱,真的是一点点存出来的。


当你拥有的积蓄越多,生活的机会就越多,选择的空间也就更大。


作家临公子曾说过自己的故事。


他大学时在培训机构兼职打工,平时自己也有意识地存钱。


后来他利用这笔钱先考了个H3C网络工程师认证,再报了个嵌入式Linux开发培训。


实习时,这些技能都成为他简历上的加分项,他得到了很好的实习机会。


而找工作时,这段实习经历又成为另外一个加分项,最终让他很顺利地拿到几家上市互联网公司的offer。


临公子感叹道:很多时候,金钱的优势是不断累积扩大的。


某个行为或许没有立竿见影地改变现状,可在长期积累下,它让你先得到了A,再得到B,接着得到C……


机会是层层嵌套的,打开一扇门,你才能拿到下一扇门的钥匙。


储蓄就是这第一道门。


被TED邀请去做演讲的女孩孙玲,出生在湖南一个农村,家境贫寒,早早到了社会去讨生活。


那些年她工资微薄,但她极其抠门,吃饭一天不超过五元钱,几年都没买过一件新衣服。


后来,她把自己的存的三万元钱拿去报了三期编程课,课程结束后,她离开工厂去深圳找了一份程序员的工作。


当上程序员后,她深感自己英语能力严重不足,开始分期付款学习英语。


随着她的编程、英语能力逐步提升,她又开始疯狂存钱攒学费,最终如愿进入美国一所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


几年后,她坐进了谷歌的纽约办公室,成为EPAM一名程序员。


其实最开始,孙玲不过是少买一条裙子、少吃一顿饭而已,可日积月累下,她与别人的差距被悄悄拉开了。


主持人杨澜曾说:


幸福的生活不会从天而降,学会储蓄才能拥有养足未来的资本。


存钱,是为将来谋划的远见和智慧。


当你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你渴望实现的愿望,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03


作家连岳讲过这么一个观点:


“储蓄是穷人思维,消费才是富人思维,这可能是近年来最毁人的谬论。信了,你的财命也就死了。”


大多数人意识不到,每个人一生的收入是有上限的。


从这个角度思考,存钱的问题就从“这个月花完了下个月还有”,变成“一生只有多少钱,多花一元就少一元”。


过度消费,纯粹是为满足欲望而把钱扔到了水里。


该省的钱要省,该存的钱一定要存,才是成年人最大的自律。


分享几个小建议,给一直存不下钱的人:


1. 购买前深思熟虑 


《极简生活》一书中,提供了一个购物标准,就是在买东西之前问自己3个问题:


我是否真的需要它?我使用它的频率是多少?我现有的物品中,是否有东西可以替代它?


想清楚这几个问题,能帮你省下许多不必要的开支。



2. 买品质更好的东西 


想想生活中的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商场打折时买下好几件衣服,事后才发现“好像并不适合我”;


被天花乱坠的广告吸引,买了很多功能相同的化妆品;


相比买来就被搁置,谨慎选择,买品质更好的东西,才是更理性的做法。



3. 钱花在刀刃上 


企业家陈嘉庚曾说:该花的钱千千万万都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一厘都要省。


冲动消费能省则省,投资自己的钱一定要花。


把钱花在能创造新价值的地方,才能保证未来的发展。


4. 365存钱法,争做存钱达人 


推荐你一个有趣的存钱方法——365存钱法。


每天挑1——365中的一个数字来存一笔钱,存了多少,就勾掉下图中对应的数字。


比如:存了10元,就勾掉数字10。


这一年中,每天存的钱数不重复。


当你填满数字后,一年下来就能存下66795元。


巴尔扎克曾说:


对于浪费的人,金钱是圆的,可是对于节俭的人,金钱是扁平的,是可以一块块堆积起来的。


存钱是在存保障,省钱是在省风险。


比起消费的快感,存款带来的安全感更踏实长久。


毕竟,只有一笔可观的积蓄,才能从本质上改变生活,帮你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点个在看,消费有度,努力存钱,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


-THE END-


● :洞见·安娜贝苏。洞见(DJ00123987)旗下专栏作家。洞见,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

 “我20多岁,没坐过高铁也不会点咖啡”:央视报道的这个网红,越多越好!
 12年前,那个卖肾买苹果手机的17岁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
 看完《天道》,才明白人生最好的过法:不逞强,懂示弱,少争辩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这种底层思维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