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大碗楼市(Superbowl77)文 | 拓海
事关在座所有老铁的万亿级别税改,终于来了!
之所以说它是本世纪最重要的一项改革,既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故弄玄虚。
只要您离不开吃喝拉撒睡、行立坐卧走,这个事儿就和您的切身利益有大联系!
众所周知,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不仅奠定了如今的央地财税结构,更从深层次塑造了今天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与国家治理方式。
而2024年的税改,震撼性很可能丝毫不亚于30年前。
我们一个房地产号关注这件事儿,动机很简单——
这次税改很可能因楼市变化而起,最终也将深刻影响楼市的走向…
在7月份召开的高层重磅会议上,财税改革是重中之重,而在所有的财税议题上,消费税占据了绝对C位!
本轮消费税改革最显著的变化有三个——
征收环节后移至消费端;
将消费税下划至各地方;
总结成六个字叫“阔围、后移、下划”。
咱们逐个展开来讲讲,大伙儿就明白了!
首先,我国现行的消费税并非对所有类别商品征税,而是只针对特定消费行为来征收,主要税目为15个,涉及四类商品:
1)烟、酒、鞭炮等特许经营消费品;
2)高档化妆品、贵重首饰、珠宝玉石、高尔夫球具等非必需的奢侈品;
3)成品油、实木地板、一次性筷子等高污染、高耗能或不可再生的资源消耗品;
4)小汽车、摩托车等其他高耗能或贵重消费品。
根据《中国税务年鉴2023》的数据统计——
2023年,消费税最重要四大类是烟草消费税占比约为51%、其次是成品油占比35.6%、车辆6.9%以及酒类4.6%,以上合计占比已经超过了98%,属于压倒性多数。
整个2023年,全国消费税收入总共是1.6万亿,占全国总财政税收规模的8.9%。
1.6万亿的税收规模确实不小,但考虑到实际税基较窄、总体占比不高,因此该项增长后劲儿相当之大!
征税后移至消费端与消费税下划至地方,两者互为助攻,需要放在一起来看——
目前,我们的消费税执行的是“生产环节代征”模式,说大白话就是“出厂即交消费税”,而后再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向需求终端传导。
这样一来,导致与税基捆绑深的工业品输出地税收高、反之税收低,但多消费的一头儿并未通过消费行为本身为地方财政直接做贡献…
我们东西部地区税收差距大,多一半都是拜它所赐。
此外,消费税将向地方倾斜,也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目前我国前四大税种里,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都是央地共享的,增值税五五开、所得税六四开、只有消费税100%归中央。
按照咱们刚才说的2023年消费税有1.6万亿之多,扩大税基后,即使下划一半给地方,那都不得了!
譬如家喻户晓的53度飞天茅台,无论您是在杭州买还是在锦州买,最后消费税统一都得算贵州的。
注意!不是贵州得的,而是贵州交的,地方一个子儿都没有!
改革之后不这么玩了,你在杭州喝茅台,消费税就算杭州的、你在锦州喝茅台,消费税就算锦州的。
本次消费税改革之后,谁在刺激消费方面有两把刷子,谁拿到的消费税就高。
接下来,大伙儿可以期待全国各地“6.18”、“双十一”似的行为艺术。
消费税改革是今年上的热搜,但绝不是今年才冒出来的——
关于本轮消费税改革早在2019年就已启动!
在2019年的21号文和“十四五”规划中,均提到过“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并稳步下划地方”等等细节;
但由于消费税改革牵扯的各方利益实在过于复杂,且这些年过得又实在热闹,所以才推迟到了2024年。
在这五年时间里,消费税虽然连续三年纳入高层预备审议项目,却均未列入立法计划。
本轮消费税改革在此时加速启动的核心因素有两个——
其一,地方财政全面吃紧,更直白讲,就是土地出让金收入集体下行;
其二,推动消费税改革,是当前全社会切换经济增长动能的内在需求。
不少人只看到了第一项原因,但其实第二项才是本质问题所在,我们一个个来说——
2019-2021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分别约为8.05万亿、8.41万亿和8.7万亿;
而到了2022、2023两个年份,这项收入降到了6.685万亿和5.8万亿。
2024年1-5月份,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1.28万亿,整个上半年预计将保持在1.5-1.6万亿之间,下滑得实在太明显了。
更何况,土地财政依赖度常年维持在100%以上的城市,大多为新一线或二线城市里的中流砥柱。
对于未来的经济大局与产业转型来说,这些城市是绝对的火车头与攻城锤。
因此,确保这些城市财政基本盘平稳过渡,已经变得无比重要!
换言之,就是土地财政衰退后,地方需要寻找新的税基和税源。
另一方面,改革消费税也是切换社会发展动力的内在需求。
目前,我们国家从企业端征收的主要税种是增值税,从原材料到终端成品,每流通一次就得加一层税。
但这里有个bug就是,甭管这东西生产出来卖没卖出去都不影响税收!
这就导致各地方政府有足够大的动力给予企业各种优惠政策,促使大家“开足马力搞生产、一心一意稳税基。”
能把世界工厂当得稳如泰山,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可问题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得卖出去,整个循环链条才能无缝运转;
但好死不死外需和内需这俩好大儿就是不给力——
内需消费部分,我们的通胀指数和CPI表现已经给出了十分明确的结论。
在这种情况下,产能继续往上搞已经没啥实际意义。
而如果是被迫去产能,那就相当于动了增值税的税基——
对于当前各地方的实际财税收入压力而言,明显也是不现实的。
因此,只有完成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全面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从本次税改的方向来看,“增值税降档、消费税升档”,将会成为税改的大势所趋。
这意味着,消费税的税源归属将从生产地转向消费地,税源能扩散到全国各地。
既能平衡地方间的税收差异,又能刺激地方政府的经济刺激目标从“促生产”切换到“促销费”。
从宏观层面上讲,这也符合未来的经济增长预期——
2023年,三驾马车中的消费、投资、出口在GDP中的比重分别约为53.7%、43.1%、3.2%,谁是主力一目了然。
但另一头儿,我们的CPI表现又总是一副“间歇性支楞、持续性疲软”的姿态。
无论是抓主干还是补短板——“make买买买great again”都是绝对绕不开的课题。
本次税改之后,普通人将成为消费税的直接缴纳人,那物价会因此而涨吗?
首先,大家得明白一个事儿:羊毛出在羊身上。
也就是说,不管从哪个环节征收消费税,最终买单的都是消费者本人,区别只是先付钱还是后付钱;
只不过,由于税基税源扩大,消费税波及的人一定会肉眼可见地变多。
从目前释放的消息来看,新版消费税全面落地后,并不能轻易断言物价的具体去向:
一方面,消费税征收范围扩大,必然会在短时间内推高应税商品的零售价格。
未来甚至不排除我们会在商品的价格标签上同时看到至少两个价格,即裸商品价格与含税价格。
这在国外早已司空见惯,譬如在日本的便利店里买瓶矿泉水,价格是100日元(约合人民币4.5元),但消费者需要支付108日元,其中,8日元就是消费税。
但另一方面,商品的价格最终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这一点并不会因为直接征收消费税而改变。
这就很容易导致“厂家为了稳渠道、商家为了促销量、地方为了跑政绩”而采取一系列的刺激消费的手段。
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来看,促成“以上各方薄利多销、消费者得到实惠”大概率会成为主线任务。
消费税改革,会让厂家、商家与地方的利益捆绑变得更加密切。
不出意外的话,消费在GDP中所占据的比重也将在未来几年里稳步提升。
而这,也将深刻地改变未来的楼市格局!
具体改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销费需求旺盛的城市,必将抢先一步脱颖而出。
从2023年的消费分布来看,全国人均消费力最强的15个省份分别是:
上海、北京、江苏、福建、浙江、重庆、湖北、安徽、广东、山东、四川、湖南、江西、天津和陕西。
但这个排名的统计更多体现的是内部均衡性,而非实际发展程度。
最典型的就是广东省,其人均消费力排名并不靠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部发展水平悬殊过大。
相比之下,城市人均消费能力更能体现出实际情况,具体大家可以参考下面这组排名——
“人均消费40强”城市榜单上,广东省有6座城市、江苏省有7座城市、浙江省有10座城市、福建省有3座城市、山东省和安徽省均有2座城市…
你看,感官上是不是和目前实际的城市民富指数相差无几?
鉴于目前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经达到一定高度,未来这个榜单或许很难出现比较大的改变。
即使有所调整,大概率也只是10-20名的城市哪些能挑战榜单前十。
从榜单前20名的城市来看,它们在地方政府层面与商家渠道层面刺激消费的招式手段大概率也会遥遥领先…
其次,全国各大城市的“抢人”动作,必将愈演愈烈。
这个很容易理解,消费是人的行为,一座城市人均消费力强,通常表达的是民富基础。
但从地方政府和零售渠道的角度去考量,明显是消费总量更被它们所看重。
因此,我估计未来几年里大家一定还会见到全国各大城市“抢人”的诚意——
你送户口,我给补贴,你整购房折扣,我弄买车减免…甚至有的城市急眼了直接送消费券也不是不可能。
甭管指标还是治本,各大城市一定会在这条路上卷到昏天黑地。
只不过,跟以前抢人最大的差异在于——
以前抢老乡来边搬砖边买房,以后请老乡来边消费边搬砖边买房…
以前大家说“哪哪挣钱哪花,一分别想带回家”是调侃,以后再这么说算是啥,欢迎大伙儿在评论区里做完形填空。
第三,各地招商引资措施,必将越来越卖力气。
其实,抢人的终极杀招只有一个,就是更好的就业待遇与更好的就业环境。
任何一座城市,一定都是先有高水平人才与高附加值产业相伴而生、共同成长,形成了一条相对成熟的产业链条,而后再通过高薪人群的消费将更多社会成员捆绑在某种产业生态的。
举个栗子,北上广深杭的保安大叔和保洁阿姨每月能开5000元工资,但老家三四线城市干一样的活儿只能开这一半,原因就在于头部城市在产业附加值上对老家形成了碾压——
从而使得搞科创的、干金融的、鼓捣互联网的、造新能源车的从业人员有能力去购买溢价更高的保安与保洁服务。
全体社会成员的待遇好了,当地的消费才能跟着水涨船高!
从这个角度来说,消费税改革之后,各地要想多收税就得多促进消费,要多促进消费那就必须要让更多的社会成员有能力消费、有胆量消费。
你要是地方父母官,你咋办?
一定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卯足了劲招商引资、做好相关配套服务,保证高附加值与高就业溢出的行业干得踏实、干得舒心!
至少对于抢人和促进消费来说,这才是真的对症下药,且治标又治本…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