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最有水平的工作方式(深度好文!)

2022-11-29
文章转载自"MBA智库"

文/洞见·Elm   编辑/MBA智库琉琉

择高处立,往低处行。


作家古典在《跃迁》中有段话:


“一个欲与天公比高、却又肯低头做脏活累活,同时能够泰山崩于前而不动容的人,无论现在如何困顿,终有守得云开的一天。”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是学识和格局最直观的体现。


而最顶级的工作方式不过六个字:眼高、手低、心平。


1

眼高


日剧《半泽直树》中,3个毕业生在银行入职宣讲会上讨论未来的规划。


近藤想进入朝九晚五的宣传部,过上安稳的生活。


渡真利希望进入融资部,将来负责数百亿美元的国际项目。


半泽语出惊人,表示有朝一日要成为行长。


15年后,近藤被踢出银行本部。


渡真利没有负责海外融资,却当上企划部次长,成为银行的中流砥柱。


半泽也没有当上行长,但凭借出众的能力和大局观,成为董事会常务的热门人选。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


没有宽阔的眼界,只看脚下的路,最终会把自己逼到无路可走。


站上山顶,望见高远的目标,才知道自己潜力有多大。


周星驰成为星爷之前,当过长达10年的群演。


作为演艺行业的最底层,群演们为了多赚钱,往往拍完一场,就需立刻赶赴其他片场。


唯有周星驰留在片场思考:要是我成为导演,该如何处理方才的片段。


有时候,他甚至直接找到导演,阐述自己对角色的想法,并提出一些拍摄建议。


身边同行嘲笑他:“你就是个跑龙套的,连个正脸镜头也没有,还自讨没趣去操导演的心!”


而正是这种“多管闲事”的态度,让他不仅提升了演技,更打磨出深厚的调度功底。


时过境迁,周星驰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导演之一。


那些嘲笑他的人们,仍在为眼前琐碎的生活疲于奔命。


林清玄曾说:“凡是能做将军的,都是在当小兵时就便有远大目标的。一个只考虑小兵该做什么的兵,永远不会成为将军。”


当你不再用当前职位衡量自己的价值,主动思考十年乃至更远的前程,才能打破格局,跨越到更高的平台。




2

手低


知乎上有人提问:两个原本水平差不多的人,是如何逐渐拉开差距的。


网友@Ley分享了他与室友的故事。


他们从国内某985大学毕业时,刚好遇上疫情,求职难。


好不容易有公司发了offer,还要求应届生去车间顶岗。


网友断然拒绝,还笑室友:车间的活,初中生都能胜任,一个研究生去做,太掉身价。


网友最后放弃对口专业,经由熟人介绍,去做从未接触过的金融。


如今他的室友积累了基础理论和实操经验,很快被调离车间,并在公司成立新的业务部时,竞选成为部门经理。


他却在白领精英的光环下,每天被安排一些不需要金融知识的杂务,时刻担心自己出现在裁员名单上。


日本高僧铃木俊隆说:事有所成的秘诀,是永远懂得当一个初学者。


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重复去做低水平的工作。


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从小事中萃取能力和经验,才能在遇到大事时得心应手。


孟晚舟23岁加入华为时,全公司没有人知道她是任正非的女儿。


她从电话转接员做起,经过25年打拼,成长为如今华为副董事长。


“玻璃大王”曹德旺也透露,儿子曹晖高中毕业后,便被安排去流水线顶岗。


曹晖拿着300元底薪,和工人同吃同住,从搬玻璃、打扫车间等杂活,做到切片、洗涤等技术活。


直到掌握玻璃生产的每个环节,曹晖才具备了去分公司担任管理岗位的资格。


《奇葩说》里有一句辩词:


“让玄奘成佛的,不是雷音寺上领取真经的那一刻,而是埋头前行的十万八千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不要总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从低处着手打好基础,才能积蓄向上跃迁的力量。



3

心平


1995年,著名小提琴家帕尔曼在纽约林肯中心举行年度音乐会。


演出进行到第7个章节时,小提琴绷断一根琴弦,现场音乐戛然而止。


所有演出者脸色煞白,帕尔曼却微微一笑,用仅剩三弦的小提琴继续演奏。


当音乐重新响起,听众都将断弦引起的停顿,当作是一曲终了时的自然间歇。


凭借平静的心态,帕尔曼顺利完成接下来的曲目,音乐会最终也大获成功。


其实类似的意外,在我们工作中也是层出不穷:


电脑突然宕机,一天努力付诸东流;客户突然变卦,整个方案推倒重来;项目突发状况,原有进度难以为继……


单独挑出一件,都让打工人瞬间破防,仿佛整个世界也随之崩塌。


然而,放在人生尺度上,任何猝不及防的打击,都似帕尔曼断弦的插曲,可以被一笔带过。


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曾说: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90%则由你对事情如何反应决定。


在这个繁复多变的世界,一个人唯有保持平常心,才不会被工作轻易伤到,从而修炼出更强大的自己。


教授单仁总结过一个“四十岁效应”


他发现,大部分事业成功的人,除了能力出众,普遍拥有超越常人的心理韧性。


他们年轻时屡受挫折,却总能以平稳的心态继续工作,并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当这种积累引发质变,他们往往会在四十岁当口,走到人生的高处。



诚如马丁所说:“对一个能戒掉玻璃心的人而言,任何煎熬的岁月、失败的打击,都是来渡他的。”


没有人会一帆风顺,但挫折带来的不仅是痛苦本身,也可能是突破的契机。


以平常心,待无常事,才能将工作中所有擦伤,改写成如愿以偿。


罗振宇曾说:


“一项工作从开始到结束,可能要几个月时间。但接手这项工作第一秒内的反应,往往就决定这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


真正有水平的人,不自我设限,不自视甚高,不自乱阵脚。


他们如水一般,择高处立,往低处行,缓缓成就海一般宽阔的人生。


点个在看,在工作中,修炼出更好的自己。


-THE END-


● 作者:洞见·Elm。洞见(DJ00123987)旗下专栏作家。洞见,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5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MBA智库好文精选:

 领导为什么讨厌准点下班的人?(干货)
 “高考700分和700万,选哪个?”你活得这么努力,是为了更多选择的权利
 用5%的努力,去撬动95%的事情:原来这才是“有效努力” !(深度好文)
 李诞给员工“画大饼”,这次打工人不干了:别拿你的前途,去赌老板的情怀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