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是资源里面最重要的一种。为什么有些人,30多40岁了,还需要靠投简历找工作,找不到人来帮自己做内推,做介绍。因为他们只有能力,没有人脉资源。这篇文章3100字,预计8分钟读完,相信你会有收获。来源 | 格总在人间(ID:I-Gargamel)
因为他是老板,几乎没有休息日,所以工作日记一年365天,基本天天都记,这么多年他已经记了几十本笔记本了。有一次他约到一个重要的大人物,对方只给了他一小会儿时间,就在酒店大堂。之前唯一的一次见面,他隐约记得是在3年多前,有个朋友组局,那次聚会上他和这个大佬有过接触,但是具体在哪天,聊了哪些内容,早就记不住了。那天的日记里不光记录了聚会的时间,地点,还有当时在场的其他人都是谁,这个大佬闲聊谈到家庭情况,包括女儿在哪里上学,学的什么专业,大佬经常和夫人出席什么活动,非常详细。于是接下来,该准备什么见面礼,准备哪些谈资,就很清楚了。你看,哪怕是那么大的咖,也很在意别人有没有记住自己,记住自己很久前随口聊到的细节。职场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很想知道职场上人脉怎么积累,怎么维护。因为有日记,你一定会记得很多别人记不住的事,了解很多别人忽略掉的细节,关注到很多别人很可能没上心的消息。让和你接触的人如沐春风,从而把建立人脉变得更容易。不是每个人都有记工作日记的习惯,我觉得也未必一定要记。但是你要知道,你是靠着自己的天生记性,和喜好,无意识的去积累人脉。还是用心老老实实记录,归类,然后刻意去维护。结果一定是不一样的。人脉这个东西,很特别,它是所有资源里最需要时间才能培养的一种,同时,它又不可交易。你花钱可以买到服务,但你买得到人脉吗?你能把和大学同学的友谊,卖给顶头上司吗?这种不可以交易的特点,注定了人脉和别的资源不一样,别的资源通常对等交易就可以,而人脉不同。大多数人觉得,是不是我地位太低,身份太卑微,所以不可能建立起很高级的人脉?一方面你的东西对方需要,另一方面你留给对方的形象,要比较“稳定”,一个稳定的形象,胜过千言万语。我相信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和我的一样,常年有各种各样的人在打广告。但我从来不怪罪对方,因为是我自愿去加的好友,自愿去看人家朋友圈的,大不了我屏蔽掉他就是,为什么要反感呢。恰恰是,每当我需要买什么东西,比如一饼茶,我会第一时间想起朋友圈里那个,三五天就发一次茶叶广告的人。但是,他已经发了8年了,因为在我心中的形象非常稳定,我一要买茶,就会想起他,他是在用朋友圈维护人脉,经营生意。所以,不管你采用哪种方式,一定不要让关系“冷”下来了,就算你没有在朋友圈里做生意,而是做线下的实体,或者职场上打工,道理都一样。见面聊得再火热的人,时间一长,少有联系,那关系也会生疏。很多人说,不要无效社交,其实没什么社交是无效的,恰恰是你们只有当时一阵的火热,没有后面的跟进,聊得再好,也不可能成为人脉,对不对。没事儿的时候给你的客户、合作伙伴打个电话,简单聊个10来分钟,互相了解一下近况,至少可以让对方心里觉得熨帖。普通人保持一两个月一次电话,对方应该不会反感,而你也容易办到。时间一长,感情就出来了,等疫情稍微好一点业务开始复苏,客户第一个想起的不是你,还能是谁?
如果你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在社会上没有任何人脉积累,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都已经30,35了,经历了好些年的打拼,那些和你共事过的同事,领导,客户,供应商……你曾经那么花心思在他们身上。每一次离职每一次分别,对有些人而言都是对过去的完全切割,这就很糟糕。大家记住,一个人的职场生涯,一定是把自己的能力逐步转变成资源的过程。为什么有些人,30多40岁了,还需要靠投简历找工作,找不到人来帮自己做内推,做介绍。要知道内推的职位,比起放招聘网站的职位往往更优质,因为有自己人的背书。所以你能力再强又怎样,靠投简历找工作,本身就落了下乘。我之前做得也不是很好,后来我明白之后,才在离开每一家公司之前,专门找公司里我觉得欣赏,喜欢,或者佩服的同事,领导吃饭。不管大家在公司里公对公是个什么交情,看到你要离开了,一定会祝福你,也会很愿意和你保持联系,因为说不定哪天你还能帮上他的忙。你对身边的人主动一些,未来的有一天,不知道哪天打过电话,约过吃饭的人就能帮到你,我们千万不要沉浸在“我性格比较宅”的自我设限,甚至自我陶醉里。我觉得只要你有心而且坚持,最简单的工具Excel就可以了,下面是我手下一个销售做的客户信息表格,截取了一个小片段,这是我觉得比较用心的地方。你把图片点开,放大看,你看他把和客户的私人关系,从“可以拜访”到“可以帮大忙”,由低到高划分成了9个等级。用具体的事情来代替之前的“一般”,“较好”,非常直观,方便自己对客户关系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也更清楚下一步应该朝着哪个方向,把关系发展到什么程度。说起来,人脉这种东西,也没大家以为的那么玄乎,如果你观察足够仔细,你会发现人脉的多寡,也是按照“正态分布”:5分钟熟悉环境,1小时称兄道弟,事前招呼事后随访,隔三岔五电话微信,人前人后都吃得开,关键时候,人家真能找到人来撑台面。另一个极端是真正的“语恐者”,性格极度收敛,聊天终结者,社交话题黑洞。而写文章的我,看文章的你,我们普通人才是中间的绝大部分。让我们和对方曾经一起打过的仗,一起倒过的霉,成为彼此之间最美好的回忆。同时,让人家知道你的动向,你的自我提升,让他感知到你的存在。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插座APP立场。
我是格总,前华为销售;前投资公司总监;《职场的逻辑》书作者;中文互联网最能帮到职场人的写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