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朋友去面试,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他,竟然被HR嫌弃了。
嫌弃的理由也让我们出乎意料。HR说他,在一家公司待了5年才想着出来,要么是升职无望,要么是在公司被排挤,才迫不得已选择跳槽。
HR的这番话,也印证了如今求职市场上的风向变化。
以前是“在上一家公司待得越长,越能给人稳定印象”,现在不能再也“在职时长”去拉印象分了。
不是“在职”越长,求职越有利
在HR看来,求职者是否能称得上“稳定”,不能仅仅依靠“在职”时长来判定,往往是多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
很多人看起来“在职”时长漂亮,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能力就一年上一个台阶。反而有可能是同样的经验反复用了多年,抑或是过于追求稳定,而降低了对新事物,新环境的适应性。
如果在一家公司多年来都在同一个岗位工作,想跳槽出来,很容易被面试官认定为“过于追求稳定,能力增速缓慢,应对挑战性工作的意愿低”。
HR为了避免招录来的员工,看起来稳定,实际上不稳定。
他们往往会去深究求职者其他方面的信息,也会更加关注“你在一家公司待那么长时间”的真实原因。
比如会去看求职者的工作岗位这段时间内有没有切换和变动过,工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没有周期性的进展和创新。
在职周期长,早已不是求职者宣称稳定的筹码,如果一味以“时长”论英雄,周期长背后没有经得起推敲的能力飙升,心态升级,技术进步,那么求职时也会处处受挫。
2个跳槽周期,最被HR“嫌弃”
在职时间过短,HR可以直接判定稳定性低。在职时间过长,又会让HR怀疑能力定型,无法满足他们公司内部的发展需求。
那到底“在职”周期要框定在哪个区间,才会给求职带来好印象?
这个答案因人而异,但我们可以从答案的另外一面去规避,看看被HR嫌弃的跳槽周期有哪几个?
一个HR朋友给我透露说,其实最被他们嫌弃的求职者的跳槽周期,无外乎2个。
一个是一年跳槽多次。这种情况对于刚出学校参加工作的新人,是有“免责期”的,这些人还在职业选择的开端,对于工作感到迷茫,再正常不过了,不断跳槽也情有可原。
但如果是一个成熟的职场人,一年跳槽多次很容易被认定为挑剔,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遇到稍微不合心意的事就辞职走人。
而且也会让人感觉,对工作机会不够珍惜,责任心缺失。
另一个被HR诟病不断的,是3年或2年一跳的规律跳槽,完成是把跳槽当成了惯性动作。这种跳槽频率,很容易被真正打上稳定性存疑的标签。
2-3年正是一个人沉淀学习岗位技能的正常周期,在职业发展的初期的2-3年一跳,HR能够接受。毕竟在这个阶段,对工作已经得心应手了,为了自己职业的进阶,需要跳槽到更好的平台去实现更快地成长。
但如果过了职业发展初期后,还频繁2-3年一跳,对于HR来说这样的求职者肯定是有职业上的“硬伤”。
这个阶段的规律跳槽,大部分不是以能力为增长诉求,而是在频繁地选环境选公司,心浮气躁之下,更不可能耐下心来去适应一家公司的环境。
另外,HR也会考虑如果把这样的员工招进来,是不是待个2-3年就走人,公司的培养花费的时间不是白费了。
3个把控点
教你判断“在职”时长的优劣
1、是否长期都做同样的工作
如果你在职的周期,一直做着同样的工作,没有轮岗学习的机会,也没有去尝试开拓职业可能性。
那么一旦到了跳槽找工作的时候,拿着这“单纯”的在职时间,便会有些被动。在HR眼里可能会直接判定你工作内容单一,能力不够多元。
以终为始,如果预想到了这种不利的发生,在当下就要未雨绸缪。
趁现在,尽可能在部门内部多尝试学习其他岗位技能,达到工作能力的多容性。比如会计核算技能掌握之后,去尝试学习税筹板块的内容,税筹内容精通之后,可以从财务和人工智能结合提效方面去拓展。
尽可能将“在职”时长长可能给我们未来面试带来的不利面降到最低。
2、岗位关键技能是否已经沉淀过硬
2-3年从岗位工作的流程,执行,到实际经验总结,能力夯实都是必要的时间。
这个时间段如果踏实下来学习,认真勤恳地工作,不断地复盘,关键技能就能学习到位。
能力在这段时间有了沉淀之后,想要跳槽,面试官也不会认定稳定性不够。
跳槽的关键重点,在于技能的可增值性,面试官对于这一点的考虑也会更加侧重,相较于这一点,实际在职时长在面试官那里便显得弱化很多了。
3、公司是否开始走下坡路
一家公司业务资源减少,会进行裁员,就算最终留下来的员工,也会面临工资锐减的局面。
员工的能力增值,往往会和公司的发展同步。资源跟进不到位,开拓不出新的资源,员工的接触面也会局限,能力也不会有增长。
如果长期在这样的公司待下去,只会越待越贬值。这个时期跳槽,在面试官眼里是非常正常的跳槽原因,对于在公司待多久他们反而不太关注了。
打工人在什么时间跳槽最合适,对应到各自的情况,答案也不尽相同。学会甄别适合自己的跳槽时间,才能更有目的地推动自己的职业发展。
愿大家都能冲破当下的环境束缚,找准跳槽基点,早日实现职业升级。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