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05字 | 10分钟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集团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其文化建设不仅是内部凝聚力的核心来源,更是支撑集团长远发展的精神支柱。集团型企业因层级多、子公司分布广、业务领域差异大等特点,文化建设面临着统一与个性、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笔者基于二十年的管理咨询实践探索,总结了“传承历史,展望未来”、“上下兼顾,强调参与”、“系统设计,务求落地”、“融合管理,解决问题” 这四句话、八字诀,可成为破解集团型企业文化建设难题的关键路径,助力企业实现文化 “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推动战略、组织、制度、文化四位一体协同发展。
01
集团型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在梳理历史脉络中锚定文化内核,在洞察未来趋势中赋予文化新内涵,同时理顺总部与子公司的文化权责关系,形成 “上下联动、协同共生” 的文化生态。
(一)集团整体:以历史为基,以创新为翼
集团作为文化建设的 “总设计师”,其愿景、使命、价值观、理念体系及 LOGO、企业口号等,需深度融合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既扎根企业发展实践,又超越当前现状,提升思考维度。
从历史传承来看,集团需系统梳理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核心经验与精神特质 —— 比如初创期的 “艰苦奋斗、敢为人先”,成长期的 “诚信经营、客户至上”,这些历经市场检验的文化基因,是集团凝聚力的 “根” 与 “魂”,需在愿景使命中明确体现,让员工感知文化的厚重感与延续性。例如,徐工集团作为深耕工程机械领域 80 余年的领军企业,将 “从 1943 年华兴铁工厂起步到 2025 年稳居全球行业前四强” 的奋斗历程融入文化体系,在 “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 的核心价值观中,以 “思辨、革命、创新、登顶”企业精神注入 “匠心专注,一丝不苟” 的内核,秉持 “工程科技引领,装备美好未来” 的使命,既唤醒老员工对 “中国首台 10 吨蒸汽压路机、全球第一吊 XCA4000 等国之重器诞生” 创业岁月的情感共鸣,也让新员工理解企业作为行业领军者的责任担当。
从开拓创新来看,集团企业需结合行业趋势、技术变革与社会需求,对文化体系进行升级。在理念体系上,可新增 “数字化创新”、“绿色可持续” 等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如某科技集团在原有 “技术驱动” 理念基础上,拓展为 “技术驱动、生态共荣”,彰显集团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战略格局;成功的 Logo演化,往往与企业的重大策略转型相互适应。 无论是扩张市场版图、闯入新兴领域,或是吸引年轻族群,更新 Logo 都是品牌转型的重要推手。在 LOGO 与企业口号设计上,既要保留原有视觉符号的辨识度,又要注入新的时代元素,比如某能源集团将 LOGO 中的 “火焰” 元素升级为 “光与绿的融合”,搭配 “赋能绿色未来,点亮美好生活” 的新口号,传递集团向新能源领域转型的决心。又如2024年支付宝官方宣布Logo换新,去掉了外框与文字,仅保留最具辨识度的“支”字标识,并引入立体光,增加通透感和流动感。新Logo围绕“开放、科技、温暖”三个核心理念,让“支”字标识更开放与凸显整体的线条更流畅更现代,也更显活力。

这种 “基于企业本身又高于企业现状” 的文化定位,既能避免文化脱离实际,又能为集团发展提供前瞻性指引,让文化成为推动战略落地的 “导航仪”。
(二)子公司:保留特色基因,融入集团框架
子公司作为集团文化的 “实践者”,其原有文化体系是集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需在集团统筹下实现 “保留与颠覆” 的平衡,避免文化碎片化或与集团核心价值观冲突。
“保留” 即尊重子公司在业务领域、地域文化、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例如,某集团旗下的文旅子公司,可保留 “服务精细化、体验个性化” 的原有文化优势,将其融入集团 “客户至上” 的核心价值观;位于南方的子公司,可结合当地 “务实灵活” 的地域文化,在执行集团制度时采用更具弹性的落地方式。这些特色文化不仅能增强子公司员工的归属感,还能丰富集团文化的多样性,形成 “一体多翼” 的文化格局。
“颠覆” 则是对子公司原有文化中与集团核心价值观不符、阻碍集团战略协同的内容进行调整。比如某集团旗下的传统制造子公司,原有 “重生产、轻创新” 的文化理念与集团 “创新驱动” 的战略相悖,集团需通过文化宣贯、制度引导,推动子公司树立 “生产与创新并重” 的新观念,建立研发创新激励机制,让子公司文化与集团战略同频共振。
在集团统筹与子公司个性化的关系上,需明确 “统一核心、分级落地” 的原则:集团制定文化核心框架(如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子公司不得偏离;子公司在集团框架下,结合业务特点细化文化落地举措(如员工行为规范、团队活动形式),形成 “集团有共性、子公司有个性” 的文化生态。集团可通过文化审核机制,对子公司文化建设方案进行指导,确保文化方向一致,同时赋予子公司一定的文化创新自主权,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
02
企业文化不是 “高层文化”,也不是 “部门文化”,而是 “全员文化”。集团型企业文化体系的出台,需构建 “高层把控方向、全员深度参与” 的互动过程,让文化从 “自上而下的要求” 转变为 “自下而上的认同”。
(一)高层把控:定调文化高度,锚定价值方向
集团最高领导层是企业文化的 “灵魂人物”,其思想高度直接决定文化的格局。在文化体系构建初期,高层需通过战略研讨会、文化座谈会等形式,明确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 —— 是服务于集团 “跨区域扩张” 战略,还是支撑 “数字化转型” 需求?是解决 “子公司协同不足,1+1没大于2”的问题,还是提升 “员工凝聚力,构建团结组织”?
例如,某集团在启动文化升级项目时,董事长牵头召开高层战略会,提出 “文化需支撑集团‘全球布局、产业链协同’的战略目标”,明确文化建设要围绕 “协同、开放、责任” 三个核心方向展开。高层还需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提炼过程,将自身对企业发展的思考融入文化体系,确保文化理念与集团战略深度绑定,避免文化与战略 “两张皮”。
(二)全员参与:深化互动过程,提升文化认同
子企业与基层员工的参与,是文化落地的关键。文化体系出台需经历 “调研 - 共创 - 反馈 - 优化” 的全流程互动,确保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在调研阶段,集团文化部门可通过问卷、访谈、焦点小组等形式,覆盖子公司高管、中层干部、基层员工,收集员工对现有文化的认知、对未来文化的期待,以及工作中遇到的文化痛点。例如,某集团在调研中发现,子公司之间存在 “各自为战” 的问题,员工普遍期待 “协同共享” 的文化氛围,这一需求被纳入集团文化理念的提炼范畴。
在共创阶段,组织集团与子公司员工共同参与文化研讨会、工作坊,让不同层级、不同业务线的员工围绕 “集团核心价值观如何定义”、“文化落地举措有哪些” 等问题展开讨论。比如,集团可邀请子公司的技术骨干、一线服务人员参与价值观表述的打磨,让 “创新出实效”、“有价值服务” 等理念的定义更贴合实际工作场景;子公司可组建文化共创小组,结合业务特点提出文化落地建议,如研发类子公司提出 “每月创新提案会”,销售类子公司提出 “客户服务之星评选”。
在反馈与优化阶段,集团需将文化体系草案向全员公示,收集意见并调整。例如,某集团在公示文化草案后,收到子公司员工 “价值观表述过于抽象,不易理解” 的反馈,随即组织团队将价值观转化为 “员工行为清单”(如 “协同” 对应 “主动共享业务信息,协助跨部门解决问题”),让文化理念更具象、更易执行。
这种 “高层定方向、全员共创造” 的过程,既能确保文化体系的战略高度,又能让员工感受到 “文化是自己的”,从而提升文化认同感与践行积极性。
03
集团型企业文化建设需兼顾 “完整性” 与 “实用性”,既要搭建覆盖理念、行为、视觉、传播的完整文化体系,又要杜绝 “重设计、轻落地” 的形式主义,让文化真正深入人心、付诸行动。
(一)系统设计:搭建全维度文化体系
文化体系的完整性是文化落地的基础,需覆盖四个核心层面:
一是理念层,包括集团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理念等,这是文化的 “精神内核”,需清晰、简洁、有感染力,让员工易记、易懂;
二是行为层,包括员工行为规范、领导力行为标准、团队协作准则等,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指引,如 “诚信” 对应 “不隐瞒工作失误,不欺骗客户与同事”,“创新” 对应 “敢于尝试新方法,不畏惧失败”;
三是视觉层,包括 LOGO、VI 系统(如办公环境、员工服饰、宣传物料)、文化标识(如文化墙、荣誉榜)等,通过视觉符号强化文化认知,比如集团可统一子公司的 LOGO 使用规范,在办公区设置 “文化故事墙”,展示员工践行文化的典型案例;
四是传播层,包括内部传播(内刊、公众号、员工大会、培训)与外部传播(客户手册、社会责任报告、品牌活动),形成 “内外联动” 的文化传播矩阵,让员工、客户、合作伙伴都能感知集团文化。
这种全维度的系统设计,能让文化从 “抽象概念” 转化为 “可感知、可触摸” 的具体内容,为文化落地提供清晰路径。
(二)务求落地:让文化融入日常工作
文化落地的核心是 “避免形式主义”,需通过 “虚功实做”,将文化与员工工作、业务运营深度结合。
在文化宣贯上,拒绝 “单向灌输”,采用 “案例化、场景化” 的培训方式。例如,集团可制作 “文化故事集”,收录集团总部和子公司员工践行文化的真实案例(如某员工为保障客户需求,加班完成订单,体现 “客户至上”),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中层干部培训中分享;组织 “文化辩论赛”、“文化情景剧表演” 等活动,让员工在互动中理解文化内涵。
在文化践行上,将文化与员工考核、激励机制挂钩。集团可在绩效体系中加入 “文化行为指标”,占比 10%-20%,通过上级评价、同事互评、客户反馈等方式考核员工对文化的践行情况;设立 “文化明星奖”、“文化团队奖”,对践行文化的个人与团队给予表彰(如奖金、晋升优先),让 “践行文化有回报”。
在文化监督上,建立文化落地反馈机制。集团文化部门可定期对子公司文化落地情况进行调研(如员工满意度问卷、文化践行案例收集),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子公司可设立 “文化联络员”,收集员工对文化落地的意见,协助集团推进文化工作。
例如,某集团通过 “文化融入考核”,让 “协同” 文化得到有效落地:跨部门项目中,员工的 “协同表现” 纳入绩效评分,推动子公司之间主动配合,项目推进效率提升 30%;某子公司通过 “文化明星评选”,让 “创新” 文化深入人心,员工提出的创新提案数量同比增长 50%。这种 “从宣贯到践行、从激励到监督” 的闭环,能让文化真正走出 “文件”,走进员工日常工作。
04
集团型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孤立推进,需与管控、人力、流程制度深度融合,以文化解决管理痛点,实现 “战略、组织、制度、文化” 四位一体协同,让文化成为管理的 “润滑剂” 与 “助推器”。
(一)融合管控:确保文化与集团管控协同
集团需将文化管控纳入整体管控体系,避免子公司文化偏离集团核心。一方面,制定 “文化管控清单”,明确集团与子公司的文化权责:集团负责文化核心框架的制定、文化审核与监督;子公司负责文化落地举措的执行、文化创新的探索。例如,集团可要求子公司每季度提交文化建设报告,对偏离集团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如子公司存在 “短期利益至上,忽视客户权益” 的情况)及时纠正;另一方面,在管控模式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如对业务协同要求高的子公司,采用 “战略管控 + 文化协同” 模式,通过文化宣贯增强子公司的协同意识,推动资源共享。
(二)融合人力:让文化贯穿人力资源全流程
人力资源管理是文化落地的重要载体,需将文化融入招聘、培训、绩效、晋升、离职等全流程:
在招聘环节,加入 “文化匹配度面试”,通过行为面试法考察候选人是否符合集团核心价值观,如招聘销售岗位时,重点考察 “客户至上”、“诚信” 等价值观的匹配度;
在培训环节,将文化培训纳入员工成长体系,新员工入职需完成 “文化第一课” 培训,老员工每年需参加 “文化进阶培训”(如领导力培训中融入 “管理理念”有关要求);
在绩效环节,如前文所述,将文化行为指标纳入绩效考核,让文化践行与绩效结果挂钩;
在晋升环节,将 “文化领导力” 作为干部晋升的重要标准,要求干部不仅要业绩优秀,还要能带头践行文化、引领团队文化建设,如某集团规定,干部晋升需提交 “文化践行案例报告”,经文化部门审核通过后方可晋升。
(三)融合流程制度:以文化优化制度设计
集团需对现有流程制度进行 “文化审视”,将文化理念嵌入制度条款,让制度与文化同向发力。例如,将 “创新” 文化融入研发流程,建立 “创新容错制度”—— 对研发项目中的合理失败不予追责,反而给予鼓励;将 “效率” 文化融入审批流程,简化非核心业务的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将 “责任” 文化融入安全生产制度,明确员工在安全生产中的责任,设立 “安全文化月” 活动。
同时,需避免制度与文化冲突,如集团倡导 “开放沟通” 文化,但某子公司仍实行 “层级化沟通制度”(员工需逐层汇报,不可越级沟通),这种制度与文化的矛盾会导致文化落地受阻,需及时调整制度,建立 “跨层级沟通渠道”(如总经理接待日、线上意见箱、协同平台、企业微信大群等)。
(四)四位一体:实现战略、组织、制度、文化协同
“战略、组织、制度、文化” 四位一体是集团发展的核心逻辑:战略为文化指明方向(如集团 “数字化转型” 战略需匹配 “创新、敏捷” 的文化);组织为文化落地提供保障(如成立集团企业文化管理委员会、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度为文化固化提供支撑(如将文化融入人力制度、流程制度);文化为战略、组织、制度提供精神动力(如企业文化能激发员工执行战略的积极性,增强组织凝聚力,让制度更易被接受)。
例如,某集团提出 “打造行业领先的绿色能源企业” 战略,配套成立 “绿色文化推进小组”(组织),制定 “绿色研发激励制度”、“节能减排考核制度”(制度),倡导 “绿色发展、责任担当” 的文化(文化),通过四位一体协同,促进集团新能源业务占比提升,实现战略与文化的共同落地。
05
集团型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传承历史,展望未来” 是文化的根基,“上下兼顾,强调参与” 是文化的活力来源,“系统设计,务求落地” 是文化的实践路径,“融合管理,解决问题” 是文化的价值体现。唯有把握这八字诀,平衡统一与个性、传承与创新、设计与落地、文化与管理的关系,才能实现文化 “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让文化成为集团凝聚人心、支撑战略、抵御风险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集团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行稳致远。
作者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