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86字 | 11分钟阅读

一
行业概述
建筑工程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与先导,在全球各国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战略地位。它不仅是社会固定资产形成的主要载体,更是驱动经济增长、优化空间布局和改善民生福祉的核心引擎。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其行业发展轨迹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紧密交织,地位尤为突出。我国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长期保持在6.6%以上,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紧密相关,对经济增长、就业吸纳(约5254万人从业)和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建筑工程行业在中国经济“稳增长、保就业、惠民生”的宏观格局中,持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压舱石”和“支柱产业”作用。
二
产业发展现状
1. 市场规模情况
中国建筑业市场规模巨大,但增速已明显放缓,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2024年,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中国建筑业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与综合实力。全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2.6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增速较2023年下降1.9个百分点,仅略高于历史最低点2015年的2.29%。建筑业增加值突破8.99万亿元,同比增长4.9%,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稳固在6.6% 的高位,但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降至5.11%,较上年下降3.91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2.市场结构情况
市场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冰火两重天”态势明显。传统房建市场持续收缩是主要拖累项。受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下行影响,2024 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 100280 亿元,比上年下降 10.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双双下降,2024 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为73324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7%,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13330万平方米,下降 13.1%。新开工面积方面,2024 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73893万平方米,下降23.0%,住宅新开工面积5366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23.0% 。
与之相对,新兴和细分领域则展现出强劲活力,成为结构性增长点:
(1)基础设施领域保持稳定, 2024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升至9.19%。
传统基建:水利投资开启快速模式,水利管理业投资同比增长41.7%。公路固定资产投资下滑趋势明显,铁路、水运、航空则逆势增长,总体呈现“一降三升”的差异化发展趋势,2024年,全年完成公路固定资产投资25774亿元,比上年下降8.7%;全年完成水路固定资产投资1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全年完成铁路固定资产投资8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全年完成民航固定资产投资1050亿元,比上年增长8.3%。城市更新开启存量时代,2024年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万余个,完成投资约2.9万亿,增长态势明显。老旧小区改造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2024年超额完成5.4万个以上的年度目标,实现新开工旧改个数5.8万个。地下管网迎来高峰期,2024年完成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6.1万公里,全年累计建设改造各类官网16.3万公里,新开工综合管廊项目建设201公里,更新设备117万台。
新基建:2024年全年投资规模大致为1万亿元,其中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数据增长较快。未来基础设施将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在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提升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此外,随着社会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断增加,未来基础设施建设将更加注重绿色和环保要求,包括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资。
(2)工业建筑逆势增长,2024年产值达7400亿元,同比增长13.47%,反映了制造业投资的韧性。工业建筑市场延续“东部领跑、中西部追赶”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凭借产业集聚优势,项目密度高,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中西部地区在产业转移政策推动下,基建配套需求快速增长,市场规模增速显著高于东部。
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对厂房的洁净度、温湿度控制等提出更高要求,推动“定制化工业建筑”市场扩容。同时,冷链物流、数据中心等现代服务业的崛起,催生对特种工业建筑的需求。“双碳”目标下,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政策导向明显,工业建筑领域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加速,如光伏一体化屋顶、地源热泵等技术应用增多。
(3)新能源相关工程爆发式。增长,成为最大亮点。以中国能建为例,其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业务国内订单签署额达3301亿元,同比增长12.57%。新能源相关工程是建筑行业绿色转型的核心方向,技术融合、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将共同推动行业持续发展化工工程、洁净室工程等也因产业升级而需求旺盛。
3. 区域发展格局变化
从过去的“普遍增长”转向“强者恒强、结构分化”,区域不平衡发展态势愈发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如江苏、浙江、广东)建筑业总产值依然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江苏、浙江、广东三省建筑业总产值持续领跑,均超1.8万亿元,三省合计占全国总产值比重约30%。但市场趋于饱和,增速相对较低,发展重点转向高端化、智能化。而部分中西部地区和新兴区域则表现出较高的增长潜力,如西藏、内蒙古、青海等地区增速显著,受益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基础设施补短板投入。天津(69.26%)、北京(68.06%)、上海(51.59%)的外向度(在外省完成产值占比)最高。浙江、江苏等传统强省也维持在40%以上的高水平。
重心南移与西进:增长动能从传统的环渤海、长三角地区,向长江中游城市群(湖北、湖南)、成渝双城经济圈(四川、重庆)扩展。
发展模式分化:东部靠技术和模式创新驱动;中部靠城镇化和基建扩张驱动;西部靠国家战略和重大项目驱动。
竞争格局固化:“全国性巨头”与“区域性龙头”并存。央企和东部强省企业瓜分高端和高附加值市场,而区域性企业则深耕本地,形成壁垒。
4. 竞争格局情况
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洗牌,“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日益加剧,市场竞争从过去的“关系竞争”、“价格竞争”转向“综合实力” 与 “专业化能力” 的比拼。
当前行业竞争格局可形象地比喻为“金字塔”结构。塔尖是少数几家“八大建筑央企”,它们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等方式整合资源,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八大央企的合计新签合同额占全国总额的比重持续扩大,2024年已超过35%。它们几乎包揽了所有国家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头部企业采取竞争策略:全产业链整合(投资、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跨界经营(如进军环保、新能源领域)、全球化布局。
中间层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省级建工集团和优势民营企业,它们在区域市场或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竞争力,成为细分市场领导者/区域霸主,在与央企的竞争中找到生存空间。采取竞争策略:与央企组成“联合体”参与项目、深耕细分领域做到极致、强化区域品牌和运营效率。
塔基则是数量庞大的中小型建筑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议价能力弱。2024年以来,建筑业企业破产、注销数量显著增加。同时,由于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紧张,导致大量中小建筑企业面临工程款拖欠问题,应收账款占资产比重极高,严重危及生存。采取的竞争策略:被迫从“总包”转向“专业分包”或“劳务分包”,价格战惨烈;或依托极致的本地化和灵活性与大企业错位竞争。
未来,随着行业整合加剧,格局将向“哑铃型”演变,即一端是生态集成型龙头平台企业,另一端是大量高度专业化、灵活的小微企业,而中型企业的生存空间将受到挤压。
5. 企业经营情况
当前,行业正面临“增量不增利”、“现金流紧绷”的严峻挑战,企业间的分化加剧,整体经营正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求生提质。
2024年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约1.5%(总量增长),但产值利润率仅为3.5%左右,处于历史低位。2025年上半年,建筑业企业亏损面超过20%。
大型央企利润率约4.5%-5.5%,而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利润率已降至1-2%甚至更低。应收账款周转率持续下滑。央企凭借规模与融资成本优势维持盈利,中小企业利润被严重侵蚀,盈利能力天差地别。
建筑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普遍超过50%。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正的企业占比下降。工程款拖欠问题极其严重,企业普遍面临“签了合同、干了活、却收不回钱”的困境,现金流是生存关键。
材料成本占比约50-55%(水泥、钢材等价格波动影响大),人工成本占比持续升至20%以上,且因老龄化呈刚性上涨趋势。主要成本项易涨难跌,通过管理降本的空间有限,倒逼企业通过技术(如装配式)降本。
6. 技术发展情况
数字化转型: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从设计向施工、运维全链条深度应用,2024年BIM市场规模达108.2亿元。智慧工地通过物联网、AI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对人员、机械、材料、环境的实时监控和智能管理,提升效率和安全性,建筑市场中AI应用2025年以 30.0% 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2.9亿美元,到2029年将以 33.2% 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72.1亿美元。行业龙头企业在积极研发和应用建筑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等技术,以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预计到2030年,建筑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36亿美元。
绿色建造技术:为响应“双碳”目标,绿色建材、节能技术、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装配式建筑等快速推广。装配式建筑以其高效、环保、可控的特点,渗透率已提升至28%左右,有效减少了现场作业的能耗和污染。
建筑工业化: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推动建筑业从“建造”走向“制造”,是提升行业整体水平的重要路径。
7. 政策影响
未来政策趋势:强制性标准趋严,绿色建筑、智能建造将从鼓励性政策转向强制性标准,如BIM应用、装配式建筑比例等。监管数字化,劳务管理、质量安全("双预防机制")全面推行线上化,企业合规成本上升但透明度增加。国资主导强化,政策鼓励培育大型国企,中小企业更多转向专业化分包或区域市场。
三
行业发展趋势
1. 市场重心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运营”。随着中国城镇化率接近70%,大规模“拆改建”时代结束,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维护运维将成为市场需求的主体。这意味着业务模式将从“一次性施工”转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持续服务”,企业的盈利模式也需从工程利润转向运营价值。
2. 绿色低碳从“可选”变为“必选”。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碳建筑将成为新建项目的标准配置。绿色建材、节能技术、碳排放管理将贯穿项目全过程。企业不仅需要关注建造过程的绿色化,更要关注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3. 智能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BIM、CIM(城市信息模型)、数字孪生技术将成为行业的基础设施。建筑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将在危险、繁重、重复的作业中规模化应用。装配式建筑占比将持续提升,推动建筑业走向高端制造业的生产模式。
4. 行业整合与分工专业化并存。龙头央企和国企将通过全产业链整合和投建营一体化,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成为生态平台型企业。同时,市场将催生大量专注于特定技术或细分领域(如幕墙、智能家居安装、历史建筑修复等)的“小专精”企业,形成“大平台+小前端”的哑铃型产业生态。
5. 国际化发展步入新阶段。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建筑企业将更积极地开拓海外市场,从过去的劳务输出和施工总承包,向技术标准输出、投融资带动和综合运营服务升级,提升全球竞争力。
四
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形势,对策的核心是从 “价值创造” 而非“价格竞争”的角度重塑企业竞争力。
对策一:向“内涵式发展”转型,深耕存量市场与新机遇领域
1. 锚定城市更新与“四好建设”主战场
行动路径:将业务重心从新建转向存量市场。积极参与老旧小区改造、老旧厂区活化、地下管网更新(未来5年投资需求约4万亿)、完整社区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是核心方向。
关键能力:提升“微改造”的精细化设计、施工和运营能力,探索“投资+设计+改造+运营”的一体化模式,从长期运营中获取收益。
2. 聚焦绿色低碳与智能化双引擎
行动路径:将绿色低碳从“加分项”变为“准入证”。大力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绿色建材。将数字化贯穿全链条,全面应用BIM技术,推广建筑机器人,建设“智慧工地”。
关键能力:加大绿色技术和智能建造的研发投入,建立技术标准,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对策二:优化业务布局与商业模式,开拓增量空间
1. 国内区域布局“东稳西进”
行动路径:在东部发达地区,聚焦高附加值的高端项目、技术咨询和运维服务。在中西部和新兴地区,抓住国家战略(如西部陆海新通道)带来的基础设施、新能源基地等规模化建设机会。
关键能力:建立灵活的区域市场研判和资源配置机制。
2. 海外市场“精准出海,风险可控”
行动路径:优先选择政治稳定、与中国关系友好、市场需求旺盛的国别(如东南亚、中东沙特、阿联酋)。可遵循“援建工程→国别优势→就地延伸”或“绑定中资出海企业→拓展欧美资本项目→深耕属地市场”的路径。
关键能力:建立强大的国别风险研究体系,强化合规经营,推行深度本地化策略,与当地企业、金融机构构建合作联盟。
3. 商业模式从“承包商”转向“综合服务商”
· 行动路径:大力向“投建营一体化”(BOT/PPP)模式转型,参与项目投资、建设和长期运营,获取全生命周期价值。从单一的施工向规划咨询、设计优化、供应链管理、智慧运维等高端环节延伸。
关键能力:提升资本运作、项目融资、资产管理和运营服务能力。
对策三:强化核心能力建设,构筑企业护城河
1. 技术创新驱动:
行动路径:建立企业级研发中心,攻关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积极参与或主导行业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关键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体系。
2. 人才体系重塑:
行动路径:内部大力培养既懂工程又懂数字化、金融、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外部引进国际化高端人才。建立与价值贡献紧密挂钩的激励体系。
关键能力:构建学习型组织,打造有吸引力的人才发展平台。
3. 风险管理加固
行动路径:建立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控体系,尤其加强海外项目的政治、法律、金融风险预警和应对。利用金融工具(如汇率对冲、出口信用保险)管理风险。
关键能力:打造专业的风控团队,形成风险文化。
对策四:善用政策工具,把握战略机遇
行动路径:紧密跟踪并利用好国家在“十五五”期间针对城市更新、绿色建筑、智能建造、“一带一路”等方面的专项政策、财税优惠和金融支持(如专项债、绿色信贷、REITs等)。
关键能力:组建政策研究团队,确保企业发展战略与国家导向同频共振。
五
结束语
当前工程建筑行业的困境,本质是旧发展模式与新时代要求之间的冲突。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主动告别对规模和速度的迷恋,转向对质量、效益、绿色和创新的追求。企业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战略重构、能力再造和商业模式的革命。
作者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