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哪些书不该读?

2022-03-26
文章转载自"插座APP"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插座APP


开卷有益,读书是最好的学习,但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书不应该读,不仅读了没用,还会让我们对阅读的价值产生怀疑。这篇文章2200字,预计花6分钟读完作者给出不能读的书的三个判断标准,希望大家能灵活运用,避开那些不该读的书,从有限的阅读时间内获得最多的收益。


作者 | 张辉  
编辑 | 嘉嘉
来源 辉哥奇谭(ID:huigeshow)


经常说“开卷有益”,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第一、我们每个人阅读的时间都远远少于预期。


比如每个人每周阅读的总时间加起来,肯定少于任意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很多手机用户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超过5小时)


第二、在极为有限的阅读时间内,我们可能读了那些本不该读的书。


今天来谈谈第二种情况,因为如果第二种情况迟迟不解决,我们自己在阅读上的投入(时间)产出比会大大降低,这反过来会降低我们阅读的兴趣,进一步减少有效阅读的时间。


哪些书不该读?有如下三个判断标准:



与自己无关的书



因为我们的阅读时间极为有限,每个人每年阅读的书籍总量也极为有限,所以在如此有限的时间投入中,我们最好能花更多的时间阅读“与自己有关的书”。


哪些是与自己有关的书?


比如与自己的职业有关、与自己的人生现状有关、与自己的个人兴趣有关等等,都算与自己有关的书。


但是我们在逛书店时,往往被书店门口的销量排行榜所吸引,往往会买那些看似不错,自己有一定的兴趣,但其实无关的书。


这些书最终的命运会在你买它那一刻决定 —— 即买回家之后,很难再次有兴趣拿起,更别提看完,并从中获得收益。


当我们把读书视为一种“时间投资活动”时,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基本原则:


从有限的时间中获得最大的回报。


 这与金钱投资活动没有本质区别。


因为容易被自己归类为“功利性读书”,这样的选择很难直接说出口。但不好意思,经过我多年验证,这就是确保读到更多好书,实践好书理念的最佳原则。


比如我看心理学、灵性书籍,最集中、最有效的时候,是我自己遭遇心理障碍,比如焦虑困扰时。这个时期,因为“痛苦驱动”,所以读书效率最高。能在不到两周时间看十余本相关的书籍。而且书中的关键内容我都能内化、使用,变成改变自己状态的工具;


我看投资理财书籍最集中、最有效的时候,是我自己遭遇财务危机的时候。那一年所读的投资理财书籍,占我这些年投资理财书籍阅读总量的80%;


我读房屋装修装饰最集中、最有效的时候,是我自己需要装修人生第一套房子的时候。虽然很难直接运用书中知识,但是一些关键理念在自己与设计师沟通时,还是有很大价值。


综上所述,如果你希望把极少的阅读时间价值最大化,最好远离那些与自己,尤其是与当下的自己无关的书籍。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看似好书”的非专家著作



我最近在阅读一本关于“快乐”的书籍时,发现一个令我困惑的地方。


书籍的选题很吸引我,作者也是通过自身经历现身说法,有一定启发。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很难真正打动我。


我问自己:“问题出在哪里?”。


昨天晚上,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终于想清楚,这本书的作者在尝试讲一个他自己“并不专”的内容 。


因为他只是对“”有自己的思考和挖掘,但是缺少长期的专业积累。这让本书虽然有很高的起点,但是在落地的时候,却不扎实。


什么是专家?


专家就是能长期致力于某个领域,有专业的研究,有丰富的案例,有扎实的基本功,并且在这个领域取得公认的成绩。


其实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原则,即“1万小时定律”。


如果一个人在某领域积累不到1万小时,很难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而1万小时,意味着如果每天“刻意练”3小时的话,需要积累大约10年时间。


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衡量,世界上90%以上的书籍作者估计都难以达标 —— 包含我自己。


但是反思过去十多年,给我人生最大启发的书籍,作者无一不是厚积薄发,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有长期的积累,也取得了公认的成绩。


从上面的讨论过程中可以看出,那种“看似好书,其实不深入、不专业”的书籍,最具有迷惑性。我们很可能在这些书籍上花了时间,但并没有对等的收获。


与明显的差书不同,这类好书的书籍,浪费我们的时间最多,也最容易让我们对于阅读的价值产生怀疑,所以需要格外警惕。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非经典书籍



什么是经典书籍?


经典书籍就是历久弥新,能经历时间考验的书籍。


每年出版数百万本书籍,但只有极少数,比如十万分之一的书籍,能产生相对长期的影响,最多只有百万分之一能成为真正的经典著作。


日常阅读中,我们也不必强求自己只阅读那些能流传数十年的经典之作。但起码,我们要避开那些“速朽”的书籍 —— 其真正意义上的存活周期少于一年的书籍。


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绝大部分书都是“速朽”的,把时间花在这些速朽的书籍上,是非常浪费的事情。


因此,我建议大家不妨可以减少对于新书的关注,可以等一本书出版两三年,形成自然口碑之后再看也不迟。


当然,有些书已出版就被人奉为经典,比如《思考,快与慢》、《原则》等。


但这些书籍其实与第二个判断标准相关 —— 即作者都是所在领域世界级的专家,这为他们新书的品质提供了可靠背书(保证与信任)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如果我们在日常阅读中,能灵活运用以上三个原则,避开那些不该读的书,就能大大减少读书的浪费,从有限的阅读时间内获得最多的收益。


而我们对于阅读的兴趣,也会因为读书收益的提升,而随之提升。


读“好书”,用“好书”,多读书,这是一个我们期待的正反馈循环。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插座APP立场。





作者:张辉,来源辉哥奇谭(ID:huige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