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拖延、爱幻想、不自律,该怎么办?

2022-02-17
文章转载自"插座APP"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插座APP


“人的才能是没有界限的,人的天赋是可以后天觉醒的”,认清幻想、拖延与自律三者之间的关系看见不一样的世界。这篇文章6100字,预计花16分钟读完,愿你突破认知迷雾,拥有一个被知识与见识武装,开放又不失原则的成长型大脑。


作者 柴桑

编辑 | Frigg

来源 | 《另一种天才》



知乎有一个很好的问题,叫“拖延、不自律、爱幻想怎么办?”,这个问题相比那些普通的单点击破型问题“拖延症很严重怎么办?”“总是做不到自律怎么办?”要有意思许多。


它更加贴近多数人真实的行为情况,因为所有的坏习惯都不可能是单一出现的,而是综合交错、互相影响的。


这个问题算是看透了一个本质——好习惯各有各的厉害之处,坏习惯的表现却都大抵相似。


拖延、不自律、爱幻想看似是3个不同领域的问题,但这三者却又“彼此扶持”“互相促进”,坏到了同一个骨子里。


因为这三者对当代年轻人的通病比较有概括性,所以借助这个问题,正好一次性解决这3种通病,在开始之前,我先按我的理解,给这个问题重新串一串排一个序:


人首先是爱幻想,接着会有拖延症,最后才变得不自律。

 


首先是爱幻想


爱幻想这件事本身,其实挺好的。


我也非常爱幻想,总在每晚睡前盯着窗帘,想着十年后我会在哪个城市的郊外骑着自行车拍越野vlog(视频记录),抑或会在院子里种十种绿植,在天台放一个画架和一台天文望远镜……


我爱幻想,但我的幻想非常具象,有画面感和细节。


但许多人的幻想,仅仅停留在“未来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拥有很多钱/车/房子”的状态。却很少有人具象化地思考自己想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那种生活的细节和图景又如何。


在我的幻想中,很少有“世俗”的东西掺杂进去,比如我从来不会幻想我要赚到几百万,或者在多少岁结婚过上什么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或许你会觉得,这不都是幻想吗?不都一样耽误现实生活?后来我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幻想什么其实也很重要,这就是虚伪的“社会蓝本”。


学者劳伦·贝兰特(Lauren Berlant)曾说:对美好生活的集体想象,是最残忍的乐观性。


这个社会中存在一种“传说中的美好生活的蓝本”,我们的欲望早已被它规训。


比如老一辈口中常说的“结婚生子,考公务员,安度晚年”就是一种传统的社会蓝本,这个蓝本为我们虚构了一种群体想象中的美好生活,导致很多人更愿意用传统的方式过完一生,而不是用体验的方式过完一生。


在这个蓝本中,社会会给你灌输一些大众的欲望,有时是东西:房子、车子、奢侈品等。


有时是生活方式:结婚、生子、消费等。所以大家都会幻想,我以后会住多大的房子,会买多贵的车子,每年要去几个国家旅行……


这些在物质、爱情层面对于美好生活的幻想,被集体塑造成了“无须质疑”的事情。


的确,如果以体验式的方式度过一生,未来的一切都充满未知和惊险,但如果按照社会蓝本度过一生,社会范式就把复杂降为简单,为我们的人生铺好一条不会有多少大风大浪的路。


人们常常以为自己是欲望的主人,以为幻想是从自己本身发出的。


但从出生起,我们的欲望就一直在不断地被这种“社会蓝本”所规训,我们正在按照社会给我们灌输的“我们该有的东西”去幻想,而不是发自内心地去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但即使是集体所奉行的“社会蓝本”,有时候也是很坑的。


比如,我有一次和我的读者聊天,她提到自己近期的感情问题。她跟我说最近经常和男朋友吵架,感觉彼此三观不合,但还是不愿意离开他,而且今年就准备结婚了。


我说,三观不合的人过一辈子是很难受的啊,你真不再考虑考虑?她说自己已经奔三了,再不结婚就来不及了,周围亲戚和父母都在催促,即使再不满也没什么可挑的了。


她觉得,结婚就是这个社会对于“好生活”的标准之一。虽然她不结婚可能会更开心,但她又渴望留在这段关系里,因为她不愿意失去参与这种“好生活的幻想”的权利。


若她能够意识到,这种幻想是社会蓝本所灌输给她的,或许就会有一些勇气去寻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了。


不过大部分人都无法打破这个蓝本的幻想,因为我们偶尔也会看见有些看似“格格不入”的人在尝试质疑这种幻想,但很快,他们就会被集体的影响力所撼动。


比如一些大龄未婚的女性,无论在事业上多么成功,都会遭受身边人的非议;比如网络上一些偏向感性和女性化的男性博主,也会被网民议论谩骂。因为他们的一些特质违反了集体想象中的“社会蓝本”。


我们因为听说美好生活必须具备一些东西,便因此不敢放弃自己不想要的,也不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但那仅仅是“听说”而已。


你以为生活除此以外别无可能,在僵局中苦苦坚持,所以不小心就略过了其他的一些真实地让你幸福的可能性。


若是你开始留意网络上的一些声音,就会发现僵局开始慢慢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与反对传统的生活,转而去开拓新的,甚至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贝兰特提出,僵局的出现,正是因为人们意识到,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通过那张传统的蓝图实现个人幸福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这个集体的幻想已经出现了重重裂缝,不足以支撑人们毫无怀疑地一往无前。


贝兰特说,改变生活可想象的内容,重新定义什么是“过得好”,是极其重要的。


就拿人人都推崇的“一夜暴富”来说,其实你并不想暴富,只是想每年出国旅行一次;


可能你也觉得买房并不重要,每年换一个城市租房,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也挺享受的。但若是盲目跟随大流,跟随社会蓝本追求物质上的“暴富”,对你来说只会有压力和越来越多的迷茫。


比如我从来不会把结婚提上日程,而只想早点儿实现猫狗双全,养一只柴犬和一只橘猫,为了它俩赚狗粮猫粮钱对我来说就很幸福了。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幻想就是我真实想过的生活,所以它会成为我的动力,而不是产生拖延症的阻力。


所以许多人的幻想之所以会成为一种削弱行动力的累赘,是因为幻想的东西一开始就不太对,那可能并不是你真正追求的,只是社会蓝本让你去追求的。


你一定要发自内心地去想清楚两点:


1、幻想之前,先抛开“社会蓝本”的那些世俗欲望,好好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你可以多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因为那时的你还不懂物质生活意味着什么。保持无差别的好奇心和观察力,是让你未来获得真实快乐的关键因素。


2、为了过上自己所幻想的那种真正想要的生活,你现在最需要去做的又是什么?


或许你该放弃一些你正在做的,看似很重要其实偏离了你所真正追求的事。


比如去学习一个冷门的专业,爱一个看上去不可思议的人,即使这注定只能是一场“体验”,但已经足够让你的人生变得丰富与幸福。


托尔斯泰说,幻想里有优于现实的一面,现实里也有优于幻想的一面,完满的幸福将是前者和后者的合一。


我们的生活需要幻想,更需要正确的、贴近自我追求的幻想。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幻想不到位

就会有拖延症



在幻想姿势不太对的情况下,拖延症就虽迟但到了。


许多知乎答主会喜欢从自控力、行为学的角度解析拖延症。但若是从内心追求与自我实现的角度剖析,拖延症看似是一种表面的毛病。


其实有可能是潜意识对你的一种提醒和劝诫,提醒你是否已经偏离了自身真实想追求的东西:你看,你都拖延了,你好好反省反省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如果你的潜意识里其实并不那么在意你所追求的东西,不明朗其追求过程的价值,那就会产生拖延,因为你的潜意识不理解,为什么要为了一个你并不真正想要的东西奋斗?

 

比尔·盖茨13岁开始学编程,不是为了成为世界首富,而是发现了自己在IT业的天赋,想大展拳脚。


赚钱只是追寻梦想的附属品和验证过程,如果你直接奔着赚钱去努力,一是容易迷茫,赚钱的路子那么多自己该选哪个;二是没什么主见,容易被营销号画着“××天赚回学费”的大饼割韭菜。


此时的拖延与其说是困扰,它更像是一种自救:醒醒,这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快找到立刻能让自己动力满满的目标努力啊。


我以前也学着同学清晨背单词,但我发现我无比拖延,死活起不了床。后来我换成清晨去跑步就轻松多了,因为下个月其他城市有一场马拉松,不仅可以拿到奖牌还能顺便旅行。


人绝大多数的困扰、焦虑和压力,根源都不在外界,而在于自己的内心。拖延只是一种行为的表现,本质在于我们丧失了做事情的动力,一直逃避,不敢直面问题。所以想根治拖延症,也要先心态,后方法。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即使拖延已经是个被说烂了的问题,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解释拖延,也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在我们的大脑中,对于情绪反应的部分过于敏感,而对于执行控制、情绪调控的部分,功能又太弱。这就会导致我们会更加愿意在情绪上消耗资源,而非在行动上消耗资源。

 

举个例子,有一天,你接到了一个并不想做,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做的任务,于是你在脑子里反复纠结:


这事为什么会安排给我啊?我一定要把它完成吗?就这也要我去做吗?就这?就这?


这就是情绪反应的部分,对于那些困难的、烦琐的、令人不快的任务,你会下意识产生厌烦情绪。而且由于前者的敏感,这种不快感会被放大。


与此同时,由于情绪调控的功能太弱,导致你不太懂怎么抑制这种情绪,也无法拨出资源去行动,你就会一直烦,逃避一时爽,一直逃避一直爽。


于是你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拿去处理这件事带给你的情绪了,反而没什么多余的精力留给执行。在理性与感性的博弈中,大脑本能习惯于拒绝理性的干预和调控。


整个过程表现在外,就是拖延。所以设置deadline(截止时间)、目标分解……这些方法虽然短期有用,但治标不治本。


看了十个一百个拖延症的回答,最后还是:谢谢,很有帮助,下次还犯。


此时的解决方案,就要回到第一步的“爱幻想”中去了,根治拖延最好的方法,就是先为自己幻想并创造一个足够有诱惑力的前景。


2005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Angela Hsin Chun Chu和麦吉尔大学教授Jin Nam Choi,在一篇论文中指出:拖延其实有两种,一种叫作“积极拖延”,另一种叫作“消极拖延”。


没错,拖延也是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的,在一项任务到来之前,人会有两种动力:外在驱动力和内在驱动力。


Angela和Jin认为,“积极拖延者”的特征是:具备很高的外在驱动力。


也就是他们喜欢通过外界的压力来驱动自己工作,享受压力带来的那种肾上腺素狂飙的感觉。但他们的内在驱动力很低,不怎么通过自己内在的愿景与追求去驱动工作。


而“消极拖延者”,则是外在驱动力和内在驱动力都很低。当外在驱动力,也就是压力大到再不做就会完蛋时才会去做,但因为他们非常排斥压力,所以做事效果也往往不如“积极拖延者”。


外在驱动力我们就不用过多介入了,你的老板会给你施加的。我们能够介入的是内在驱动力,也就是通过幻想创造一个美好的前景来强化内在驱动力,将“愿意去做”的信念提前。


高考前夕我的学校举办了一个篝火晚会,让大家把自己对关于大学的美好想象写在了小纸条上,还会抽人上去大声朗读,我已经记不得那时我在纸条上写了什么,只记得那时我们全场的气氛很燃。


后来工作,公司也会经常举办动员大会,预测公司在未来的规模发展会如何,连未来办公室的落地玻璃窗都要细细描绘一番。这也是我建议你把幻想给具象化的原因。


比如你想考研去某个大学,可以把目的地的一切美好想象视觉化,把校园的照片打印出来贴在房间里,把学校周边买来布置桌面,让这种美好期望成为你坚持学习下去的支撑。


这些都是在不断地让我们构建对未来的具象化幻想,从而强化内在驱动力,让我们不再拖延,及早行动。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拖延成性
最终不自律



自律是件反人性的事,在如何逼自己更自律这方面,我是真诚建议你放弃的。


因为你所羡慕的自律,本质上只是别人习惯成自然后呈现出来的模样。


就拿“早起”这件最爱被立flag(目标)的事来说,先来说说一般人眼中,自律的人是什么样的:天哪,他冬天都能每天六点起床!他是怎么忍受那么困和那么冷的?


再来说说被认为自律的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今天又是六点自然醒啦!起床穿衣服可以下楼吃热乎早餐了。


发现了吗,自律的人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自律”的。不去养成习惯,而直接去模仿行为,就像是先系鞋带才穿鞋——光挨挤了。


要想清楚,自己自律到底是为了什么,而且这件事一定要是对你有意义的,符合你“真切的幻想”的。许多人之所以不自律,一是因为没找到自己想要的,二是把自律这件事看得太难,太折磨人。


但“自律”从来不是一种约束或束缚,反而应该是自由的展现,是你按照自己的愿景和想法自然选择的一种行为和结果。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无法做到自律?本质是难以形成习惯。


有一个概念叫作无本之木,它是指没有根的树。“本”就是指惯性与习惯,“木”则是指行动和执行。如果我们在“本”上无法形成惯性和习惯,那行动之“木”也必然无法开花结果。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如何养成一个新习惯?


 

我有一个很有效的新习惯养成方法,叫作“以50%旧换50%新”。这个方法的意思是:把一半的新习惯放在一半的旧习惯后面。


习惯是很难一下子就扭转过来的,我们没办法马上就兼容一个新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把新习惯放在旧习惯后面,慢慢让自己感觉它俩是一伙的。


就像你的老朋友带了一个新朋友来,虽然一开始有点儿别扭,但至少是老朋友领过来的,还是得给点儿面子好好相处一下的。


教你一个以旧换新的万能句式:“一……就……”——“我一经历A事,就去做B事。”


比如:“我一从床上爬起来,就摸过床头的书看十页”“我一打开朋友圈,就去学习半小时”……


这个行为的意义在于将新习惯和线索进行挂钩,慢慢用新习惯代替旧习惯,并逐步将旧习惯“挤走”。


很多人的误区,都是喜欢用时间来建立习惯。比如“我今天要背100个单词”“我今晚要读50页书”……


但是,这个习惯并没有和你当前的任何生活场景挂钩,所以才很难成为行动的线索,除非你每隔一分钟就碎碎念一次“我今天要背单词晚上要读书”,不然你很容易就会把这事忘掉。


所以“一……就……”的句式,就是在不断调试大脑的反应,进而强化你想起并行动的动机。


分享几个我的以旧换新句式:


我早上一睁开眼睛(旧),就摸过床头的单词本背30个单词(新)


我一开始刷微博(旧),就关掉手机去写完今天的文章,写完再刷(新)。


我晚上一躺在床上(旧),就在脑子里先复盘一遍我今天有进步的事(新)


前期可以借助便利贴、备忘录、闹钟等工具提醒自己,等过几天养成习惯后就可以靠条件反射来约束自己去行动。




写在最后



爱幻想没什么不好,但许多人的幻想是被“社会蓝本”规训过的。


你要发自内心地去寻找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拖延的本质是在情绪处理上耗费了太多精力,从而抑制了行动。


应该具象化你的幻想,强化内在驱动力去促进行动。

自律也从来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一种真正自由的展现。


当你让愿景形成了一种习惯,自律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再把上面的三大模块串一串,你就能更明白了:

 

人首先是幻想对了,接着为了实现这个理想的图景不再拖延,最后不知不觉变得自律。


点个“在看”,祝你能够成为一个正确幻想中的自己。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插座APP立场。





作者:柴桑。柴桑是知名自媒体人,知乎9.0分盐选作者,知名中短视频UP主,当猩学堂联合创始人,北京理工大学TEDx演讲嘉宾,全网粉丝80w+。本文摘自《另一种天才》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点击“在看”,强化内在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