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乎上曾经有个热门问题: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回答中很多都提到了一点:和更优秀的人在一起。这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圈子,在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之前可以先去了解他身边的人,他们往往就能体现他的修养、学识乃至价值观。但当下,太多人为了进入那个理想中的圈子而磨灭了自己原本的天性,变成了陌生的自己,这真的是我们未来的规划吗?又或许说,我们真的希望未来的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吗?我想多数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如果不改变自己,就换个环境吧,“那个”圈子也许更适合你!

我们经常说:社交圈子,在最大程度上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体现了你当下的格局。和怎么样的人做朋友,你就会成为怎样的人。这大概就是优秀的人总是扎堆出现的原因吧。
在你困惑时,跟优秀的人在一起,他会用曾经的经验拉你一把,让你不至于彻底迷失方向。而那些怠惰的人,只会把你拽入和他一样的境遇中。因而狭隘的社交格局会影响你的思维方式和执行力,从而阻碍你的前进方向,让你离梦想越来越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圈子定律”,它来源于社会学里很著名的150定律,也称为“邓巴数字”理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随着时间的延长,你的圈子越来越大,但你却发现我们真的没办法和太多人建立实质性的关系。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可能只能有3-5人,这些人算是你的无话不谈的挚友;好友可能有10-15人,这些是你不希望离开的人;普通朋友大概会有50人,你们偶尔会想起彼此,聊上一两句;其余的就只是普通人,你们甚至无需联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或许一生只有一个地方最舒服,只有一个人最懂你,那这就是属于你的圈子。

好圈子是什么样,周国平曾说过:我心目中的朋友,既非泛泛之交的熟人,也不必是心心相印的恋人,程度当在两者之间。
真心无言,大音希声,多年的好友,不会因为不联系而疏远,因为曾经一起共度的快乐时光都铭记在心。不必每天相约,更不必时刻在一个圈子相处,只是想起时,嘴角总会浮起淡淡的微笑,便好。
我们所反对的是那种,将圈子作为生活捷径的态度。就像2015年央视春晚周炜和武宾合作的相声《圈子》里那样,当我们仅仅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组成圈子,那一定不能长久。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可以是真理,但真理的前提是:我们自己也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成为别人想要“在一起”的人。因为,你是谁,就会遇见谁。
在这一路上,我们都希望能与优秀的人同行,而后成为更好的自己。也因此,我们会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地努力融入所谓的“圈子”里。殊不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一场价值交换,这里的隐含条件是:只有价值相当,才能交换。换言之,只有在做更好的自己之后,才能遇见更好的别人。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修炼自身,找对朋友,而后,才能摆脱眼前的困境,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我们现在所处以及未来将要迎来的数字经济时代,是继农业、工业经济之后更为高阶的一种经济阶段,也就是说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变成了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给很多业务模式都带来了改变,也是现代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未来很多新的竞争的制高点,也都会从这种形态中诞生。
其中互联网也推动着数字化发展,十年前我们还在怀疑人类能不能依靠网络生存,十年后,我们就已经到了对网络产生了强依赖的地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朋友圈、互联网社交、短视频,都已经达到基本普及的水平。
但即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上千万的中小企业中仍有 99% 处于传统的办公环境中,层层审批、信息孤岛、各自为战,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发达的大城镇中,坐落着一个个刀耕火种、小农经济的生活群。
技术早已落地,趋势已然来临,但很多企业却没有察觉,这只能说明,问题出在管理思维和工作模式上。
针对管理,现阶段也有各种说法,比如90后不好管、95后越来越自我、00后已成年等等,无非证明在这种经济形态下,员工对工作的诉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仅是挣钱,还需要留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未来的管理理念必定涉及对工作模式的变革。
独立自由,似乎成为了新工作方式的关键词。脉脉数据研究院曾与微软联合发布一份关于新工作方式的报告,其中 “职场人更喜欢在什么环境中办公?”这一问题,31.5%的人青睐联合办公空间,22.6%喜欢在个人工作室,愿意在传统写字楼办公的仅占10.5%。
可见职场人对自由的工作环境不仅仅是独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自由的氛围。在这种自我认知安全的、自由的情况下,员工才能渐渐打开自己的奋斗开关,义无反顾地专心于自己的工作!
荀子在《劝学》中有这样一句话: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有谁同行
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
与狮虎同走,终成猛兽
愿你一路有佳人同行

文案丨梓萌
编辑丨梓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