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全网疯传“北大私密群聊记录流出”:985高材生的圈子,越看越震撼

2024-06-18
文章转载自"MBA智库"

tyle="visibility: hidden; opacity: 0; ">
文/小椰子  编辑/MBA智库种种

1
ONE

最近,有这样一则帖子火了,看得人震撼不已。



(素材来源:抹茶牛奶芒果干)


一位北大学生发帖称,自己修了一门今年新开的本科生课程,期中要闭卷考试。


然而,因为是新课,没有往届的复习资料和试题可以参考。


就在她苦恼的时候,课程群里有位同学出来扭转局面了,一番操作看得人目瞪口呆:




①当晚就组建起一个70多人的群,条理清晰地给大家分工、让大家合作;




②群里同学纷纷响应支持,一部分人整理课堂笔记,另一部分人出模拟题并给出答案;



③分好组后,设置文档提交的截止时间,成员们还要严谨地在文档上填写个人信息,明确分工;


④群内昵称实名,防止出现搭便车现象。


就这样,群里70几个人,用了仅仅2天就整理出3份重磅文件,包括:




11.7万字的课堂录音稿、3.6万字的重点知识笔记,以及8千字的模拟试题和答案。


真正实现了规模经济和共同富裕,还让接下来选这门课的同学也能享受到他们的劳动成果。




评论区里,好多人都被北大同学的执行力深深折服:




“不敢想象这要是发生在我公司,以我同事的效率和互相甩锅能力,这个项目能干到退休。”


“这一刻对北京大学遥不可及的高度,有了具象化的理解。”



“这70人开公司,感觉能做成龙头企业。”


是啊,做过小组作业的都懂,组织者这恐怖如斯的带头能力、以及没有一个成员搭便车的自觉,有多震撼。


一位北大毕业的博主出来证实:这在北大确实是常规操作。



学到多少知识倒还是其次,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知识归纳总结和独立探索的能力。


北大这种地方会让你切身体会到:这个世界上人才太多了,不管你多么努力,都会有比你做得更好的人存在。


让你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会想和牛人靠得更近一点,学习到他们处理事情的逻辑和能力。



2
ONE

你会发现,985名校和普通学校,在很多地方确实存在着天壤之别。


比如这几天,厦门大学的食堂建议本就火出了圈,很多人才知道:原来宠学生的学校是这样的。



(素材来源:茉莉清茶)


学生想吃羊肉泡馍、白切鸡,食堂工作人员就立马安排落实,准备新菜品的研究开发;




学生反馈土豆排骨里的土豆不够烂、鸡汤味道太清淡,食堂工作人员就马上反映给厨师,让厨师进行菜品口味改良;




学生想知道食堂的梅菜扣肉是不是料理包,马上被回复不是预制菜,而是师傅辛苦制作的,让学生放心食用......


句句真诚、毫不敷衍,还特别接地气的建议本,让人不禁感慨:


果然越好的学校越重视与学生的链接,真正做到了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凡事有交代。


比如北京化工大学的化学课,外教用各种奇妙的实验教具,现场给学生演示着化学的魅力。


(素材来源:泡不到的小杨)



学生感慨:“好像来到了霍格沃茨,化学家都是魔法师。”




评论区里很多人都酸了:“原来好的大学就是不一样。”




因为在他们的学校,上这类化学课,要么纯靠想象,要么只能看清朝老片来学习。




比如北大的“霉霉主题”夜跑,为了让学生锻炼可谓操碎了心。




学生可以边看着操场的大屏幕,在霉霉的歌曲中奔跑,还有热力四射的随机舞蹈挑战、全场大合唱......




再比如武大图书馆的奇观:学生背书大循环。




同学们自发地在图书馆大堂边绕圈走边背书,学习氛围一整个拉满。


既锻炼了身体,又收获了知识,一举两得。


3
ONE


看了这些985高材生们的圈子,你会明白:


读名校的意义,不光在于名校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舒适的学习环境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在于:


好的学校,帮你筛选校友,让你遇见同一频率的人,你在这个圈子中被带动着一起向上。


对于家庭出身没那么好的孩子来说,上一所好的大学,真的可能会悄无声息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英国BBC就播出过这样一个纪录片《人生7年》,导演跟拍了来自不同阶层的14个7岁孩子。




每隔7年就会重新采访他们,看他们的成长轨迹和命运变化。


7岁时,精英家庭出身的孩子,已经习惯了每天看《金融报》或《观察家》;




而贫民窟的孩子,理想则是能少罚站,少挨打,吃饱饭。


50年后,几个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学校、找到了好工作;


中产家庭的孩子,也是依旧保持在中产阶级;


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包括他们的后代,依然常常与失业相伴。




唯独出现了一个例外:一个从小村子里,考上了牛津大学物理系的男孩Nick。


即使出身贫寒,但靠着对学习的热爱,上了名校之后,在美国著名大学担任教授,过着物质优渥、家庭幸福的一生。




我们身边,有太多垫底辣妹般逆袭的案例,考入名校,摆脱了上一辈的枷锁;


填平了认知的沟壑,冲破见识和格局的壁垒,上演了一场绝地反击的故事。



但如果你在人生上半场,没能进入名校,没关系,我们依旧可以用名校的标准要求自己。


《精进》一书中就提到,决策心理学认为:


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比如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准备找一家餐厅吃饭。


你把附近的餐厅由近到远排序,依次标号为A、B、C、D......


如果你的内心标准是“找一家能填饱肚子就行的店”,那么你就会立即选择A,不再考虑其他;


如果你的内心标准是“找一家干净卫生且口味好的店”,那么你就会多方搜集信息,在众多餐厅里找到一家最好的。


所以,如果你想吃到好东西,你首先要有一颗“想吃到好东西的心”。


采铜老师说得好:“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


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一个二三流大学的学生,能够勇敢地以985高校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才是更恰当的做法,也一定会从中受益。


心中有了更高的标准,你就可以打破学校、专业的束缚,寻找更高层次的新环境,比如选择做这些事:


自学网络上高水平的课程、找到国内外最顶级的教材;


与最优秀的同学、前辈交流、参加具有挑战性的各种竞赛......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专注在可控制的事情上,那些不可控制的事情自然就会往好的方向走。


愿我们,都能用名校的标准要求自己,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共勉。


-THE END-

● 作者:小椰子。人气专栏作者,椰子陪你一起读书。个人微信公众号:小椰子专栏(ID: xiaoyezizhuanlan)。微博@小椰子专栏。已出版书籍《你的自律,给你自由》、《自律的人生更自由》。本文首发于精读(ID:jingdu999)。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
 看了1000篇知乎问答,我总结出15条职场精华,值得每一个年轻人收藏!
● 董明珠“没有人骂你,也挺孤独的”:为什么我劝你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昔日巨亏179亿,却被数亿网友怒赞:不吭声的中国邮政,撑起了14亿国人的脊梁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