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小红书热帖引发巨大争议:为什么越来越多“穷人富二代”?

2024-07-04
文章转载自"MBA智库"

tyle="visibility: hidden; opacity: 0; ">

文/拾遗君   编辑/MBA智库琉琉


 

01


再穷不能穷教育,

再苦不能苦孩子,

这句话现在又有了新的解读。

02

          

高考刚结束不久,

压抑了三年的学子们终于解放,

有人通宵打游戏,    

有人约上好友唱K。

更有人学会了如何“消费”。

小红书上最近有一则热帖:

“高考完2天花完我妈3个月工资”。

博主高考结束,妈妈为了犒劳她,

拿出2万块,相当于3个月的工资奖励。

博主也是个行动派,

火速给自己安排了“苹果三件套”,

剩下的就是一些化妆品、护肤品,

七七八八算下来,2万块还剩35元。

挣钱跑断腿,

花钱就是动动手指的事。

03


无独有偶,网上还有很多类似的帖子,

都是高考刚结束,

孩子们迫切地想进行大额消费。    

有的家长答应了,最终骑虎难下。

重庆杨女士高考前就允诺了儿子,

高考之后给他买电脑、手机,

结果孩子开口就要最新款,

加起来1.62万,

孩子说同学都是买的最新款,

自己不想丢人。

有的家长是半推半就。

谭先生说女儿高考结束后列了一个清单,

手机、电脑、耳机、美容、旅游……

总金额4万多,

谭先生只是普通上班族,

这个支出让他十分吃力,

但又不想扫了女儿的兴,

经过沟通,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还是花了2.5万,为女儿的快乐买单。

而一位刚高考结束的网友发帖,

父母答应给她2000元买手机,

但她看中了6000元的,被拒绝。

她气愤地在网上质问:

“你养不起就不要生小孩,

不要把自己能力不行加诸于孩子身上,

6000块钱没了真的吃不起饭吗?”

另一位网友也有这种烦恼,

她弟弟考完也在家闹,

开口就要两三万,不给就看谁都不顺眼,

他们家简直是焦头烂额。

04

来源:微博


“后高考经济”刺激了消费,

也在无形中刺激了很多人敏感的神经。

在这类帖子下面,

只要有人说出父母也不容易,

就有很多“典之又典”的评论:

“没钱就别生孩子”;

“孩子不是来世间受苦的”。

说这些话的,很多也都是学生。    

类似的评论看得我很无力。

只是结束个高考,

怎么搞得像位列仙班?

很多父母一辈子也没出去旅游过,

却要为孩子上万的旅游经费买单;

很多父母自己用着最破旧的手机,

却被要求着给孩子买最新款的手机。

有钱也就罢了,

但很多家庭的经济条件,

根本撑不起孩子如此挥霍。

不给就闹,就挂到网上,

让所有人批判父母不合格,

拾遗君也替这些父母感到憋屈。

我记得我高考结束,成绩还没出来,

因为不知道考得怎么样,

那段时间连呼吸都小心翼翼,

更别提跟父母提诸多要求,

甚至还想着要去打暑假工,

替父母减轻负担。

高考结束,不意味着投资结束,

还有大学四年,

动不动大几千,甚至好几万的支出,

对普通工薪阶层来讲,

并不是一个小数字,

很多家庭难以承担。

05

明明家庭收入撑不起高额消费,

为什么很多孩子却眼也不眨地要钱?

归根结底,

现在社会的“穷人家富二代”太多了!

什么叫“穷人家富二代”?

顾名思义就是家境一般甚至贫穷的父母,

子女却过着类似“富二代”的生活。

有些父母宁愿吃得差穿得差,

也要给孩子最好的,

穷人的家底,富二代的生活。

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    

孩子对父母付出的一切当成理所当然,

对金钱失去概念。

他们知道钱的妙处,却不知赚钱的苦楚。

经济学家杨长江说过:

“很多中国孩子压根就没有金钱意识,

孩子们不知道金钱是从哪里来的。

在孩子的眼中,金钱就像是一种玩具,

一张可以随意摆弄的纸,

他们完全忽略了金钱背后的劳动付出。”

有一个词正好形容这种情况:

贫家娇儿。


06

“穷家富养”的父母,

往往在教育上有一种补偿心理:

我吃过的苦,孩子不能再吃;

别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

哪怕自己不吃不喝,

也要尽全力满足孩子的需求。

央广网报道过一则新闻:

青海农民陈邦顺卖血供儿子上大学。



儿子平常不联系父母,

一联系就是要钱,

一封封来信,就是父母的卖血通知书:

“买衣服花了200,重修花了500”

“体育考试没达标,要给体育老师送礼”

“3000元的生活费很紧张,不要少寄”

“偷接了走廊的电,被学校罚三千,赶紧凑钱”

实际上,这些钱他都是在学校挥霍,

穿着体面,到处跟同学吹嘘父亲是包工头,

他拿着父母的血汗钱,

去旅游,去大吃大喝,

甚至连女朋友过生日都要父母打钱。

父母七八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

却生怕他在学校受委屈,

甚至卖血供他。

而最终荒废学业的儿子,

挂科太多,大学毕业证都没拿到。

一个苦哈哈的家庭出来的孩子,

本该承载着全家向上的希望,

克服一切苦难去翻身,赚钱,

结果却成了个眼高手低的废柴。

很多低认知的父母,

明明家里没有钱,明明家境一般,

却因为自己童年时吃过很多物质上的苦,

因为自己曾经吃不饱穿不暖,

没有玩具,也没有娱乐,    

就想着在物质上补偿孩子,

最后导致了“穷家富养”的悲剧。

07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可现在有种非常奇怪的现象:

穷人家庭的孩子越来越不能吃苦,

而富人家的孩子却越来越能吃苦。

有个朋友家上大学的儿子让我印象深刻。

最近暑期开始了,

他每天早上六点半开始锻炼,

之后就坐公交辗转各地上家教赚钱。

晚上他还在小区的跳蚤市场支个小摊,

卖一些网上淘来的小玩意。

我去过他的摊位,

他会很热情地推荐,也会帮人搭配,

所以他的小摊生意很不错。

每天支摊、收摊都是他一个人,

他也怡然自得。

他学习很拼,成绩也很好,读着名牌大学。

如果不是认识他父亲,

根本不知道他家庭条件优渥,住着别墅。

他家虽然有钱,但一直有着忧患意识,

父亲一直都在有意培养他各种能力。

不仅仅是他们,

我发现有很多富人

都在培养自己孩子的抗挫能力。

比如玻璃大王曹德旺,

他儿子曹晖十几岁就在车间工作。

开始是干点杂活,打扫车间等等,

然后干技术活,

切片、洗涤、垂直炉、掰大片……

霍启刚和郭晶晶,

在他们孩子刚满5岁的时候,

就拉着他在烈日的暴晒之下,插秧种田。



体操明星田亮的女儿森碟为了学习网球,

脚上面有很多茧,关节甚至都有点变形。



我们以为富人或精英家庭的孩子,

从小锦衣玉食,不能吃苦,

而实际上那些富豪家庭的孩子,

吃苦能力还有情商、资源调动能力,

全方位降维打击“穷人家富二代”孩子,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这么来的。


08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该怎么办?

首先坦然告知孩子家里的情况。

《奇葩说》曾有一个辩题:

“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

我很认同傅首尔的观点:

“应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

就是要提醒孩子理性消费,

不要做欲望的奴役。”

穷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粉饰太平,

反而正确的引导和坦诚,

会让孩子感觉被信任,从而理解父母。    

知乎作者@有梦想的小咸鱼分享过一个故事。

从小学开始,老妈每月发了工资,

都会用张纸写着:

菜钱××元、水电××元……储蓄××元……

如果有剩余的,就会分给我一点,

如果没有,那就会跟我说:

没钱了,这月没得你的。

有时实在想买什么东西,

老妈就会拿出那张纸算算,

能从别的项目挤点出来就买,

没有就不买了。

后来妈妈收入渐长,也从未瞒过她,

给的零花钱也多了。

她会羡慕同学有好吃好玩的,

但从却不强求,更不攀比。

因为她知道妈妈工作有多辛苦,

家庭一个月的开销和存款也一清二楚。

将孩子当成独立的家庭成员,

让她全程参与到家庭事务中,

不是以一种供养者的姿态,

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09


其次,放弃对孩子的补偿心理。

很多次在网上看到孩子类似言论:

我想出国,爸妈要给我掏钱;

我要结婚,爸妈该给我准备彩礼婚房;

我生孩子,爸妈不帮忙带,我不养老。

孩子这种“应该”的心态,

就是父母长期对他们的亏欠心理,

让他们习惯了对父母予取予求。

久而久之,当你给不起的时候,

孩子就产生了怨怼。

父母与孩子,本就两不相欠。

正如纪伯伦诗里写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而你因为他们,获得了成为父母的机会,    

你们之间只有感激与恩情,

不该有索取和捆绑。

为人父母必须明白,

我们终究只能陪伴孩子一程,

他们要的未来,必须自己去创造。

在他们童稚时护其周全,

羽翼未丰时助其成长,

就算是尽到了父母的责任。

孩子想过得舒服,

这样的初衷能理解,

但应该他们自己去创造,

而不是通过啃噬或者压榨父母。


-THE END-


● 作者:拾遗君。本文转自“拾遗”(ID:shiyi201633),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

 牛津面试题:“在午夜的街道闯红灯算不算违法?”你的回答,暴露了你的格局
 看完被禁播10年的神剧《天道》,我明白了决定普通人命运的3个底层逻辑
 用5%的努力,去撬动95%的事情:原来这才是“有效努力” !(深度好文)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这种底层思维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