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十点读书(duhaoshu)文 | 王小青
听过一则寓言故事:
一只蚂蚁误入了牛角,眼前一片黑暗,它想快点出去,不料路越走越窄,慢慢连容身都十分困难。
蚂蚁停下来思考,随后掉过头来,从牛角尖向牛角口出发,发现路逐渐变宽广,不久重见光明。
可见,同一个问题,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解决,往往能得到截然相反的结果。
很多时候,没有走不通的道路,只有跳不出的思维。
当年明月的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就向我们揭示了这样的道理。
书里,朱元璋出身贫寒,父母早亡,似水上浮萍般无处可依。
朱棣因母卑贱,受尽歧视,似俎上鱼肉般险被宰割。
没想到,这两人都登上皇位,开创盛世。
这个过程,几乎都伴随了他们思维方式的转换升级。
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思维,左右一个人他的选择,也决定他能否打破当下的瓶颈。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熬过低谷,《明朝那些事儿》里的这4种破局思维,也许能够助你轻松突围,不囿于一时的方寸之地。
01
掌控者思维:
用于自救,握紧命运之舵
书里的故事,从元代末年的一个夜晚开始讲起。
农民朱五四家有个男婴诞生了,被取名为朱重八,就是后来的朱元璋。
朱重八帮地主放牛长大,对未来的向往是:有饱饭吃,娶个媳妇,生了孩子继续放牛。
这个梦想在他17岁那年破灭了。因为灾难,朱重八的家人相继死去。
朱重八无可奈何,只能用哭来发泄痛苦。
为了不饿死,朱重八去皇觉寺当和尚。
没过两个月,寺里断粮了,和尚们都要出门化缘。
毫无背景的朱重八被安排到了贫穷的淮西与河南,那里饥荒本就严重,化缘更是困难。
朱重八无依无靠,抬头仰望苍天,仅有自己的影子相伴。
但他并没有被绝境击垮。
他边走路边讨饭,既要忍耐餐风饮露的艰辛,还要接受别人的冷嘲热讽。
由于深度接触贫苦百姓,受到从事反元活动的人影响,朱重八意识到:
虽被迫沉到社会最底层,却不能甘心于做人下人。
待回到寺庙后,他不再是只知道干活的小沙弥了。
他立志勤学,坚持在寺内静心读书识字;同时广交朋友,结识了不少智勇双全的好汉。
但寺外风起云涌,四处起义抗元,以郭子兴为首的军队在濠州揭竿而起。
为了抓住选择的主动权,朱重八不时到濠州城内打听消息,深入了解外界局势,这为他后来被告造反,投军郭子兴打下基础。
即使经历了家破人亡的哀痛,颠沛流离的艰苦,朱元璋依然勇敢地运用自我的力量,与生活对抗。
正如古人云:“自救者天救,自助者天助,自弃者天弃。”
在命运的航道上,谁都会碰到惊涛骇浪的时刻。
有人期待外力相助,在等待中被洪流无情冲杀。
有人拼命向下扎根,任凭风雨再大也始终稳固。
常言道:“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
与其希望别人为你秉烛照明,不如自己举起火把。
放下对外界的依赖,做好自己的摆渡人。
02
拐弯思维:
转变角度,绕开惯性之路
有教授做过一个实验:
把六只蜜蜂和六只苍蝇一起放进平放的透明瓶子里,瓶底向着明亮的窗口。
蜜蜂猛撞瓶底,直到力竭而亡;
苍蝇到处乱飞,很快出了瓶子。
蜜蜂以为有光的地方就是出口,殊不知调转方向,才是生机。
是思维的局限,让它困在自己的惯性里,错失了逃生的机会。
书里的朱棣,也差点像蜜蜂一样,落进了惯性的陷阱。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个儿子,具有极高的军事天赋,可一直不受父亲的重视。
朱元璋偏爱皇太子朱标,在朱标因病去世后指定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并在全国各地封了藩王。
朱允炆登基后,开始着手收拾起各地的藩王,其中包括在北平就藩的朱棣。
朱棣的性命和地位都受到威胁,索性起兵反抗,自北平挥师南下,向南京的皇位发起进攻。
战争打到第三年,潜伏在皇宫内的人给朱棣送来了消息,说南京兵力空虚,可以趁机拿下。
朱棣十分烦恼,他认为打到南京的前提是攻下山东,但此地民风彪悍,作战团队精良,是一块难以踢开的绊脚石。
正当朱棣苦苦思索时,身边的谋士道衍提出:
山东并不是通往南京的唯一道路,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去到南京,叫徐州。
朱棣被点醒了,他绕开山东,兵指徐州。待对手赶来,发现朱棣已经离开了徐州,才知他的目标只是南京。
但此刻他们错过了最佳战机,已无法拦住朱棣的南下步伐。
如果当初,朱棣一直纠结于攻下山东,不仅不能击败对手,还会因兵力变少,节节败退。
正是因为发现思维盲点,立即转变方向,朱棣才真正踢开了通往南京的大门,最后走上权力巅峰,主宰王朝命运。
《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有时候真正困住你的,并非问题本身,而是你明明陷入了惯性思维,却不会另辟蹊径。
愚蠢之辈只认死理,不撞南墙不回头;聪明之人随机应变,懂得调整和拐弯。
当你绞尽脑汁都难以突破时,不妨尝试换条路,说不定很快能跳出僵局,及时止损,看到柳暗花明的景象。
03
目标思维:
明确方向,破除情绪之茧
稻盛和夫有句话说得好:“成功不要有无谓的情绪。”
挫折容易让我们产生负面情绪,可负面情绪并不利于解决挫折。
著名航海家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遇到了一场关于情绪的艰难考验。
当时,船队到达爪哇,因为爪洼国内部东西王纷争,郑和手下有170多名船员,在“东王”的领地被“西王”的人误杀。
士兵们觉得这个弹丸之地的领导者过于嚣张,都愤慨地要求郑和派兵杀死“西王”,为受害的船员们报仇。
郑和同样很生气,那些死去的船员跟着他远离故土,漂洋过海,意外被杀,何其无辜。
可正当手下做好开战准备,郑和却冷静地制止了他们。
他派出使者,与“西王”交涉。
之所以能忍下怒火,是因为郑和始终记得,他们肩负着和平的使命。
开战毫不费力,但这一举动,会使西洋各国怀疑郑和来访的意图,那他们如何实现和平外交的职责呢?
郑和的行为,赢得了朱棣的称赞,他征服了爪哇,也为之后去各国的交流贸易活动作好了铺垫。
我们虽不像郑和那般会经历如此风波,但不做情绪的奴隶,是古今通用的道理。
当沉浸在情绪漩涡中,你就如同被卷入其中的浮木,不但偏离方向,而且自身难保。
而当有了目标,你便如被绳子紧紧栓住,即使水势再浩大,也无惧被裹挟,反能越过万千激流,到达理想之地。
哲学家康德说:“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唯有定下明确的目标,认准手里的罗盘,方能保持清醒,坚定向前。
04
上游思维:
抓住根源,找到解题之法
畅销书作家丹·希思在《上游思维》中提到: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治标阶段,也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被动应对问题,而是该真正谋求治本。
王阳明在江西任职巡抚期间,面临着艰巨的剿匪任务。
这里山林茂密、地形险恶,土匪屡禁不止,活动猖狂。
王阳明认为,要根除匪患,全面了解情况是第一步。
他没有随意出兵,而是认真研究了以前的记录,从大量的剿匪案例中,总结出规律:
每逢朝廷出兵,不是扑了个空,就是中了埋伏。
王阳明推测,官府中有土匪的卧底。
想要完成剿匪任务,就要揪出这些人。
王阳明故意放出了剿匪的消息,但迟迟未开战。
同时,他派人盯住官府中的各级员工,一发现有人通风报信,就秘密逮捕。
王阳明先是耐心引导,再加一些适当性的威胁,软硬兼施之下,这些人乖乖答应了反过来为官府提供消息。
卧底一倒戈,土匪们失去了信息来源,很多被一网打尽。
还流窜在外的土匪们被王阳明逼得没了办法,纷纷到官府投诚,打算先服个软。
王阳明早就摸过各位土匪头目的老底,知道哪些是曾受过朝廷招安的老赖。
他杀掉了其中的几个人,这招杀鸡儆猴起到了震慑作用,让土匪们老老实实地投降了。
就这样,困扰了朝廷十几年的江西土匪被完全清除。
管理学上有个“吉德林法则”:
若是把难题清楚写下来,那你已经解决了一半的事。
真正的高手,不是立即着手答题的人,而是先看清障碍本质的人。
不分主次的思考,只会空耗时间和精力,收效甚微。
将目光投向更上游,直面问题核心,一切迎刃而解。
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蛇七寸。
追根溯源,把握关键,这样既能化被动为主动,还能避免重蹈覆辙。
05
很喜欢《思维破局》里的一句话:
解锁生活中很多困局的钥匙,就在思维。
《明朝那些事儿》里,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难题要攻克。
被思维所束缚的人,只能始终在逆境里打转。
而打开了新思路的人,已经摆脱制约,书写出了精彩的故事。
读这本书,看的是历史,学的是逻辑。
我们来到这世间,难免会经历一次次寒冬,面临一个个低谷。
越是觉得山穷水尽时,越要学会站在更高的层次去探索,给自己开辟新的生机,让自己走到春暖花开。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