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OpenAI发布GPT-5,本该是一场技术盛宴。可是48小时内,全球用户却掀起了史无前例的“拯救GPT-4o”运动——因为旧版本被一夜下架,很多人仿佛失去了朋友与港湾。
8月8日,OpenAI正式推出全新大模型GPT-5。按理说,这本该是一场技术盛宴。然而,仅仅48小时内,全球ChatGPT用户便掀起了一场自发的“反抗运动”。原因很简单——伴随GPT-5上线,OpenAI直接下架了GPT-4o等全部旧模型,强制所有用户切换至GPT-5。
在OpenAI CEO Sam Altman的描述中,GPT-5是一次“智商飞跃”,能力从大学生级别跨越到“博士级”,生产力更强、推理更精准。然而,不少用户却觉得新模型失去了GPT-4o在情感交流上的温度,回答冷冰冰,像是从“知心密友”变成了“严肃教授”。
❝
“我的4o就像我的好朋友。现在它没了,就像有人去世了一样。”
—— 来自Reddit/社交平台的多位用户留言
有人曾在深夜与GPT-4o聊天排解孤独,有人用它模拟朋友间的闲谈,还有人把它当作情感的安全港。如今,这些体验被无情切断,于是怀旧与愤怒迅速酝酿成行动。#Keep4o、#Save4o等话题在X(原Twitter)、Reddit、小红书等平台接连发酵。网友们留言、发帖、做表情包、甚至号召群发邮件给OpenAI,要求恢复GPT-4o。
这场声援没有统一组织者,也不依托单一平台,却在短时间内席卷全球,形成巨大舆情压力。最终,OpenAI选择道歉,并为付费用户恢复了GPT-4o。但这次妥协的代价不小——OpenAI与用户之间的信任裂痕已经出现,不少人开始转向Claude、xAI等竞品。
图片来源 | X
图片来源 | X
这场风波揭示了一个长期被低估的AI产品属性——情绪价值。技术可以迭代,但独特的情感体验却难以复制。一个再聪明的AI也可能很快被更强者取代,但能让用户建立情感羁绊的AI,却拥有一种难以攻破的壁垒。
对以技术驱动的AI公司来说,这是一次深刻的警示:产品升级不能只追求性能,更要考虑情感连接,否则就可能像OpenAI一样,在一夜之间引爆全球用户的不满。
风波平息后,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如何避免“突然失去朋友或伴侣”式的打击?长期以来,AI陪伴的价值一直存在争议,但GPT-5事件无疑把争论推向终结——人们对AI陪伴的需求,比预想中更普遍、更迫切。
《哈佛商业评论》调研
2025年AI使用场景TOP3:
青少年调查(Common Sense Media)
这既是商业机会,也是新的风险:AI公司与用户的情感纽带更深,决策失误的代价也更大。正如GPT-4o被突然下架,让用户觉得被背叛,甚至质疑AI公司未来是否值得信任。
图片来源 | X
1. 是否应保留“情感型”模型?
模型不仅是工具,有些模型承担的是陪伴与情绪支持角色。企业在迭代时,是否应为不同属性的模型保留长期入口?
2. 迭代前的沟通机制
在没有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强制下线,等同于“切断一段关系”。企业应建立更透明的下线/迁移机制与补偿方式。
3. 用户自主权 vs 自动分配
把选择权从用户手中剥夺,短期可能降低支持成本,但长期会伤害品牌信任。模型多样性或比单一“最先进”更重要。
4. 退役模型的记忆与开源建议
有网友建议将退役模型开源或以某种方式保留“记忆”,以避免用户体验的断层与情感损失。
无论从技术史还是商业史来看,GPT-5事件都是一个标志性案例——这是全球用户首次在没有中心化组织的情况下,对一家科技公司发起大规模自发抗议,并成功让其回调决策。
它不仅改变了人机关系的讨论重心,也开启了关于情绪价值、用户自主权、产品多样性等新议题。也许,这正是人机共生新时代的序章。
图片来源 | X
1
把情感价值纳入产品KPI
不仅要衡量准确率、响应速度,也要用“用户情感满意度”评估模型;
2
建立稳健的迭代沟通流程
任何关乎用户长期互动体验的变更,都应提前沟通、分阶段推出、保留回滚或并行选项;
3
多模型并存策略
技术领先并非唯一优势,情感陪伴类模型或行业专用模型应长期维护,给用户选择权;
当全球网友合力将“GPT-4o”拯救回来
之后,新的问题出现了:
如何避免再次
“突然失去恋人、朋友”的悲剧?
GPT-5风波透露出的,
不止是一次产品决策的失误,
更是一场深刻反思
关于人机关系、信任与情感价值
未来的AI,
不仅要更聪明,也要更会“相处”。
© THE END
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