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消息,宏胜集团在杭州召开片区会议。总裁宗馥莉出席并部署新阶段工作。

图源:宏盛-成长天地
据了解,多位娃哈哈相关人士表示:
“她(宗馥莉)还是宏胜总裁,没有继续任职于娃哈哈。”
当下,靠娃哈哈赚饱的宏胜到底何去何从呢?
宗馥莉心在宏胜
身在娃哈哈?
此前,关于娃哈哈和宏胜关系的提问,宗馥莉认为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支持的关系。她表示,宏胜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从研发、生产到渠道和品牌,打造出一个更为高效的体系。
而就在两个月前,宗馥莉彻底辞去娃哈哈集团董事长职务,并计划以全新品牌“娃小宗”另起炉灶。

图源:娃小宗
她想通过这次品牌重启,摆脱股权僵局,建立属于自己的时代。
根据流出的《关于开展2026销售年度经销商沟通工作的通知》,公司决定从2026年起使用“娃小宗”品牌,理由是“复杂的历史和相关问题不能在近期得到解决,导致公司经营始终暴露在法律风险之下。”

通知明确指出:在现有股权架构下,“娃哈哈”商标的使用须获得集团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否则任何一方均无权使用。
这份通知的发出方是杭州娃哈哈宏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一家由宗馥莉控股的宏胜饮料集团全资子公司,言下之意,娃小宗是宗馥莉亲自注册、亲自推动的独立品牌。

图源:企查查
短短一个月内,她几乎把娃哈哈的核心渠道、人马、旗舰店统统转入宏胜体系。
今年7月,娃哈哈天猫旗舰店的运营主体正式变更为她实控的宏胜集团旗下公司。她显然希望,通过换壳和换名,在母公司股权掣肘下,重建品牌主导权。
然而,市场的反馈异常冷淡。
经销商不愿续约、渠道商不敢打款、消费者认知度几乎为零。一位区域代理商直言:“我们不愿为‘娃小宗’续约打款,风险太大,销量太难估。”
而后10月23日晚间,宗馥莉所控股的宏胜集团在傍晚下发通知,决定2026年继续使用“娃哈哈”品牌。

图源:36氪
一切又回到起点。
宗馥莉为什么提前“下课”?
宗馥莉的辞职,被普遍认为是她主动“出局”以谋求“另起炉灶”。但实际上,这场“独立”尝试背后,是权力、品牌与信托三重压力交织的结果。
在宗庆后去世后,娃哈哈的股权结构彻底显现出复杂性——杭州市上城区国资委控股的上城区文商旅集团持股46%,宗庆后个人持股29.4%,员工工会持股24.6%。宗庆后生前以威望维持三方平衡,而他离开后,力量重新洗牌。

图源:同花顺
宗馥莉希望掌控品牌,试图将387件“娃哈哈”商标转入自己持股51%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名下,但遭国资方否决。这成为她辞职的导火索。
与此同时,宗家的内部信托纠纷也在香港开庭。宗庆后的另外三名子女: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就21亿美元信托继承权在香港、杭州两地起诉宗馥莉。
今年8月,香港高院裁定宗馥莉暂不得从信托账户提取或转移资产,须披露账户余额与资金流向。宗馥莉方提出五项上诉理由,均被驳回。
这意味着,除了股权问题,她又陷入了遗产与信托的双重诉讼。如今,再加上“娃哈哈”商标使用权的争议,宗馥莉可谓“多线作战”。
业内人士指出:“宗馥莉的挑战,不仅是继承人的自信,更是继承后的权力合法性问题。”当家族成员与国资、法院、经销商同时成为博弈对象,她要守的不仅是品牌,更是个人声誉与控制权。
空壳与实业
娃哈哈和宏胜到底什么关系
宗馥莉的真正资本,不在娃哈哈,而在宏胜。

宏胜集团成立于2003年,是娃哈哈的主要代工与原料供应体系,业务涵盖饮料、包装、配料、装备制造等。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底,国资参股的娃哈哈集团资产仅58亿元,净利润仅1871万元,而境内整个“娃哈哈系”总资产高达370亿元,净利润近48亿元。
也就是说,真正赚钱的早已不是娃哈哈,而是宗馥莉牢牢掌控的宏胜体系。
据悉,目前娃哈哈集团的行政与管理人员几乎全部与宏胜集团员工同处于杭州萧山的宏胜总部办公,实际上已经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图源:企查查
问题在于,宏胜掌握工厂与渠道,却不拥有“娃哈哈”商标。娃哈哈集团掌握品牌,却缺乏生产能力。一个有壳,一个有魂,彼此离不开,却又互不信任。
宗馥莉的“娃小宗”计划,正是想打破这种共生关系。然而她没料到,经销商的忠诚并不属于她,而属于那个印着“娃哈哈”三个字的瓶身。
与此同时,国资方也开始介入。今年年中,杭州市上城区财政局公开回应,已就宗庆后遗产相关问题“成立专班,介入处理”。这被外界解读为国资开始“下场”。
此前,甚至有传闻称宗馥莉及宏胜高管被调查。虽然公司随后辟谣,相关人员已回岗,但市场对“宗馥莉架空国资、削弱娃哈哈集团价值”的质疑并未完全消散。
娃哈哈的江湖不是打打杀杀
是人情世故
41天,这是“娃小宗”的生命周期。
这场短暂的另立山头,让外界看清一个真相:娃哈哈的故事,不再是简单的父女交接。
宗庆后创造的是靠个人威信维系国资、员工与市场的平衡。
宗馥莉则想建立一个现代企业体系。
但她忽略了一个现实: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

她拥有实力,却失去信任。拥有宏胜,却缺乏合法品牌。拥有继承权,却被法律与公众情感共同约束。
如今的回归,是一种暂时的修复。宏胜继续为娃哈哈生产,娃哈哈重新授权品牌,看似和解,实则是“不得不共生”。
对宗馥莉而言,这41天并非浪费。她以极短的时间,完成了对自己位置的重新认知——既不能彻底切割,也不能完全附庸。她的真正考验,不是如何“重塑品牌”,而是如何在一个充满权力、法律与情感张力的体系中,找到平衡。
从“娃小宗”到“娃哈哈”,从继承到试炼,宗馥莉的故事正在告诉所有民营企业接班人:时代已经变了。
接班,不再是拿到印章那么简单。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